上述结果提示,可利用转运体的桥梁,尝试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为临床开具处方提供了一种逆行思路,有助于患者的耐受性和良好依从性,以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尽快痊愈。同时,当药物产生严重肝、肾毒性时,可考虑在此过程中OCT转运体是否会发生变化,或许OCT可作为肝、肾毒性产生的靶点之一,通过药物联用逆转OCT表达的变化以达到减轻药物肝、肾毒性的目的。
5有机阴离子转运体
OAT与OCT一样,同属于SLC22家族,主要参与转运小分子物质,包括两亲性的有机阴离子、不带电的分子,甚至是一些有机阳离子[49],主要表达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基底侧膜上,是转运药物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第一层媒介[50]。因此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主要与肾排泄相关。如丹参的成分紫草酸、迷迭香酸和丹参素对OAT1的底物对氨基马尿酸和OAT3的底物雌酮硫酸盐产生≥70%的抑制效果,并且混合物呈现更明显的抑制结果[51]。由此提示,OAT底物与丹参素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影响OAT1/3底物的肾排泄,进而造成血液或是其他脏器组织的药物蓄积,带来隐患。LU等[52]研究了172种中草药提取物,并以OAT1和OAT3底物6-羧基荧光素进行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30%的中草药提取物都对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进行药物联用时,要考虑OAT3表达变化带来的相互作用。在灯芯草与OAT1/3底物呋塞米相互作用的药动学实验中,相比呋塞米单独使用的情况,口服联合时其AUC0-τ和AUC0-C分别升高了2.31和0.81倍,静脉联合时AUC0-τ和AUC0-C分别升高了0.25和0.55倍;并且2种给药方式下,呋塞米的表观分布容积(Vz-obs)和清除率(Clobs)均出现下调趋势[52]。因此,灯芯草与OAT1/3底物联用时,应注意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存在,可能会对底物药物的排泄产生干扰而延长药效或增强毒性。同时,LIU等[53-54]指出,甲氨蝶呤,临床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用药,40%~90%以原型经肾排泄,且OAT1和OAT3在其排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其与OAT1/OAT3抑制剂白藜芦醇或大黄酸联用时,其肾毒性明显改善。由此提示,OAT1/3的下调可能是甲氨蝶呤等底物的一种毒性机制,可利用两药联用来减轻肾毒性,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OAT在药物由血入肾过程中发挥作用,对药物的血药浓度和排泄速率均存在一定影响,联用过程中药物的治疗窗应严格监视,以降低无效治疗发生的概率。
SLC介导的中药-化学药相互作用汇总见表2。
6结语与展望
转运体和CYP450酶之间有较大的相似性,CYP450酶主要分布在肝,并参与药物的转化,而转运体广泛分布于各组织脏器的细胞膜,协助完成药物的跨膜转运。在HDI过程中,药物药动学发生变化的过程通常是CYP450酶和转运体被抑制或诱导产生的,且这种诱导或抑制通常受其上游核受体[63],如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视黄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的调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转运体在药物毒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采用药物联用的方式逆转毒性状态下转运体的变化,从而达到联用减毒的效果。
药物与CYP450酶之间关系的研究多采用肝微粒体或肝原代细胞,与转运体间关系的研究多采用高表达转染细胞,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底物药物的药动学过程的变化,评价CYP450酶和(或)转运体在HDI中的角色。这有助于对HDI的结果做出更好的预测,对于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CYP450酶和(或)转运体发生变化的可能通路,以更好地阻断药物带来的不利变化。通过体内外数据和计算机模拟HDI发生的可能性和结果,可为临床提供更有利的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降低HDI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未来研究中,不同疾病状态下的CYP450酶和(或)转运体的表达变化可能会改变临床联用药物的选择,了解药物联用过程中CYP450酶和(或)转运体的作用有利于临床联用方案的及时调整。关注CYP450酶和(或)转运体在HDI的作用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可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指导。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学类转运体介导中药与化学药相互作用研究进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