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材建设是基础。为了规范实验教学流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中心成立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系列教材》编委会,并组织编写了一套实验系列教程,共6本,包括医学形态学实验教程(第2版)、医学功能学实验教程(第3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医用化学实验教程(第1版)和探究性实验导引(第1版)。该版系列教程的特色在于:(1)教学理念先进,能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出发点;(2)指导方针明确,即在保证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强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3)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能将虚拟实验、视频录像作为课堂外实验的补充与拓展。此外,该版系列教材绪论部分增加了课程概述、课程目的、课程形式与要求,同时强调实验课程整合的理念与设计思路。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部分按照操作手册编排,且强调不同实验之间的相关性;设计性实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选题、设计、文献检索、立题、方案设计、预实验、结果分析等;探究性实验部分注重学生的文献阅读、重点叙述、综合分析、科研设计、可行研究、实践能力以及技术手段的运用。该版系列教程将在2018年4月出版发行,预计将成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示范性教材。
4.队伍建设是关键。医学院一贯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加盟实验教学中心。自2015年起,中心以上海市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组建了5个实验教学团队,其中包括在编教师24人,兼职教师45人。中心还以上海市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项目为抓手,鼓励教师接受各类进修、学习或培训。2015-2017年间,各教学团队中共有62人次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全国学术会议或参加各类培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业务能力。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中心教师获得了各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或教学研究项目25项,发表各类教研论文31篇,还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37项,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二、教学改革紧抓不放
1.课程整合是重点。中心成立后开展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实验课程整合,即将原来从属于理论课,而且分散在相关教研室的实验内容课整合成医学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等5门实验课。成立之初,由于教师队伍需要磨合,教学大纲及实验教材需要重新编写等原因,中心只能采用横向拼盘式的改革,授课内容仍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只是点缀。随着磨合期结束,中心采取的整合力度有所加大,明显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使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之比接近7∶3。2015年起,中心又开始进行了纵向融合式改革,即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的壁垒,根据相关实验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实验,以期从正常形态结构到异常病理变化,从正常器官功能到异常器官功能再到药物干预融为一体,使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及探究性/创新性实验之比接近4.0∶4.0∶2.0。即将出版的实验系列教材就是为满足纵向融合式改革需要而设计的,相信经过不断完善,中心整合改革方案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2.教学方法更多样。中心秉承“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定规,贵在得法”的理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及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等形式,还将慕课(MOOC)、微视频或微精品、翻转课堂、手机扫描二维码等教学方法引入实验教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及学生主动学习、团队集体学习的热情。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面,注重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并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及创新研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方便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中心研发了一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其中包括5个子系统(含100余个实验项目)加一个虚拟标准化病人+PBL教学系统[3]。该系统的使用能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对师生的危害,有利于开展难度高、成本贵的实验;同时也减少了动物死亡,更符合动物伦理原则。此外,中心录制了数10余个实验视频及微精品课程、微视频。由于这些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受到学生的欢迎。
3.实验评价更多元。中心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多元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含实验课堂中的互动、交流与反馈)和终结性评价(含平时成绩、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的有机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每次实验课参与度、每次实验报告的质量及每次实验课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约占总成绩的40-50%)。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约占30-40%)。此外,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虚拟实验的情况也记录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约占总成绩的10-20%。探究性实验的评价则采用学生答辩的形式,由答辩专家组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给出评价意见。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则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评价等形式,每学期结束前还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和整改。
三、未来发展提前规划
尽管中心成立以来在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荣誉,但与国内外一流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教师队伍面临人员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的难题,需要改变现有引进实验教学人才的体制、机制,以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青年英才从事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中心的短板。好消息是由中心负责的基础医学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已被纳入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计划建设5个设备精良的创新性实验室和1个“科创育人”的教学团队,这将弥补上述短板。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方面也需有新的作为,为此将减少单学科、验证性虚拟仿真实验的制作,增加跨学科群、综合性和探究性虚拟仿真实验的研制,同时采用VR、AR、MR等新技术,惟妙惟肖地再现真实实验的全过程,并体现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力。
总之,中心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突破的过程,需要一批有理想与抱负的教师不忘初心,不懈努力,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基础医学教学创新改革与发展探讨论文(共3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