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搓、压饼等。秸秆作为饲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纤维素含量高,粗蛋白和矿物质含量低,并缺
乏动物生存所必需的维生素A、D 、E等以及钴、铜、S 、Na、Se、I等矿物元素,能量值很低。3、当前我国农业秸秆利用中存在问题
(1)土壤有机质降低与秸秆废弃的矛盾
由于过多地施用化肥尤其是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并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增多,作物
品质下降等,而我国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却被焚烧,未能还归士壤或进行开发利用。
(2)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阻力较大
秸秆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首先,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木质
素三大部分组成,均难被微生物所分解,所以秸秆在士壤中被M分解转化周期较长。其次,还田数
量,土壤水分,粉碎程度等影响秸秆还田的数量的效果,第三,还田后,使害虫呈增多趋势。第
四,由于秸秆含氮量低C/N比值般在(60---100)/1,而分解秸秆时自力需要吸收一定的N 素,直
接还田时需添加一定的N、P、K肥料,加速M分解和避免发生M与农作物争氮影响苗期生长。
(3)露天燃烧秸秆严重污染
农村露天燃烧秸秆污染大气,乱堆乱弃秸秆污染水体,影响村容镇貌,由于燃烧秸秆导致火灾事
故频频发生,且导致大气污染,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4)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
稻草、麦秸等这类纤维素副产品少量用于编织,造纸、沤肥或秸秆还田,相当大的部分没有被利
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被利用的秸秆不足2%,我国目前的秸秆利用率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
处理,经过技术处理利用的仅占2.6%。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
三、EM技术简介
EM是有效微生物群的(Effective Micro orgonims)的缩写,它是由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
50年代开发的M技术是经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及发酵型丝状真菌为主 的5科10属80
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在农牧业上有巨大作用,EM生物技术可使畜禽处于微生物控制之下,
减少畜禽发病,促进增重,提高肉品品质,消除粪尿恶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是一种改善畜禽“内环境”,效果好,成本低,玩副作用,耐高温不污染环境的高新技术产品。
EM 的代表菌种:
1。光合微生物——好气性和嫌气性
如光合的细菌类和蓝澡类,微生物利用太阳热能或紫外线将土壤中的硫氢和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分
离出来,变有害为无害,并和CO2、氮等合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等。
2、放线菌---好气性
产生的化学分泌物具有抗生物质,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放线菌常和光
合细菌并存,以获取氨基酸来繁殖自身。
3、醋酸杆菌——好气性
它从光合作用微生物中摄取糖类固定氮,被固定的氮供植物生长,另一部分还给光合细菌,形成
好气性和嫌气性细菌的共存结构。
4、乳酸菌——嫌气性
摄取光合细菌生产的物质,分解在常温下不易分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使未腐熟的有机酸发酵,
转化成动植物有效的养分。
5、酵母菌——好气性
能促进有机物的转化,产生促进细胞分裂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酵母菌还对促进其它有效微生物
增重的基质(食物)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它所产生的单细胞蛋白是动物的有效养分,对动物有
保健作用。
EM是把已筛选出的好气性M,通过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加以混合,培养而得到的含有
多种微生物的一个大群落,其中的各种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分泌或产生一些有用物质,成
为各自或相互生长的基质和原料,通过相互间的这种共生增殖系统,形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具备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理学类EM发酵秸秆饲料的应用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