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开头写双星的一段短暂的欢会。“柔情似水”,形容双方感情深沉广大,浩渺无际;“佳期如梦”,这一欢会又是似真如幻,并且是非常短暂的;“忍顾鹊桥归路”,不能不分手了。一个“忍”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出了多少依恋,多少怅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尾的一声感叹,把这缠绵的意象升华了,把一往情深的爱恋抒发得酣畅淋漓,令人荡气回肠。从四个译本的翻译看,不同译者对原词的的内容,情感和文化内涵等种种不同认识、接受与阐释,使他们的译文呈现出了迥然相异的风格。如果从所谓“信”和“美”的角度去评价,很难说谁的译文更忠实,或更具有美感。
四、结语
我国的传统译论受传统的美学文论的影响,从本文出发,一味追求译作文本与原文文本的全方位契合,实际上是一种幻想。从传统的“信、达、雅”,到“神似”和“化境”,“直译与意译”,再到奈达的“动态对等”、“等值反应”等等,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文学翻译标准,尽管表达不尽一致,但都旨在通过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比较,最终达到最大限度的理想的译文这一目的,并以此来评判翻译结果的好与坏,是与非。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更是强调译文再现原文的“形美、音美、意美”,然而从对上面的几种译文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一个译本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信”和“美”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便会有不同的标准。
正如尤金·奈达(1993:5)所指出的:“翻译中最不可思议的矛盾是从没有十全十美或永恒不变的译文,因为语言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既然如此,任何译文所展现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的语言和文化制约下的对原文文本的诠释和再现。而译者对文本的阐释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准则,对于文本的解释和争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而,所谓对原文的“信”“和”“美”,早已转化成了不同译者对译文与各自所理解和认识的原文相对照的主观的“信”与“美”,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正确与否的标准。于是乎谁信谁美的争论似乎已无任何的实质意义,异人异译的现象由来已久,译文实际上是不同译者以原文为模本而独创的作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走出文学翻译中的“信”与“美”相悖的怪圈。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1983.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3]特里·伊格尔顿,王逢振 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王守义 约翰·诺弗尔.唐诗宋词英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7]姚念赓,范岳.英汉翻译论稿[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8]朱云奇.朝圣者的灵魂[M].外语教学与教育出版社,1994.
[9]张德鑫.中国古典文学概观[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英语论文从一首宋词的英译看文学翻译中“信”与“美”的悖论(4)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