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国情出发
正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高度重视,又要从国情出发,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有意或者无意地调动人民群众过高的期望值。我们要构建的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和谐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在这个发展阶段构建的和谐社会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只能在追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之间、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及资源之间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因而只能是相对和谐,这种和谐只具有相对合理性。这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不容易使人对和谐社会产生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就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支付数额巨大的“和谐成本”。物质基础雄厚的程度及支付“和谐成本”的能力,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广度、深度、力度和进度,影响着初级阶段社会和谐的程度。我们的财力有限,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能坚持“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情。认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成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效益观念和“比较效益”观念,能够尽量减少无效投入和效果不明显的投入。
意识形态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高超的艺术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丰富健康的文化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大力发展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