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教考试所考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
第二章 认识过程
1.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自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B.合理组织活动;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有意后注意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2. :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因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人们当时的任务、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影响因素:注意 对象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同时 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熟练、同时进行几种活动都熟练、几 种不同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分两类:A.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B.反映身体位置、动作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内部感觉如动觉、静觉和机体觉。
5.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分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觉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感觉适应 6.
同一感觉的 感觉对比
相互作用 感觉后效
感觉的相 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 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相互作用 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7.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分为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等),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运动知觉(分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8.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第二认识过程、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