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题浅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
2007年以来的历史高考题,都是新材料、新情境试题。其中历史材料题解题基本步骤和方法有何规律?我以“近年各地高考文综卷”非选择题一部分示例:
一、从设问角度
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我们既要注意在平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1.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题目要求做了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因此我们只能从题目的限定角度“经济”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2.题目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08山东高考T27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实践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
3.根据题目的“求答中心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类(背景、条件):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类(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的影响; 作用类: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类(趋势):由??到??;越来越??等
启示类 (注:学生容易将其与概括类和说明类的题混淆) [题型特点]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来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特点如下:
(1)它体现了历史的借鉴教育功能 (2)“启示”类问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性 (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
(4)答案的主观性、开放性和多元化 (5)阅卷标准的多元化
[应试技巧]: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是“读”。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第二是“找”。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二是找出教材中对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基本知识,并分析产生这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原因。第三“提”。这就是根据前面所找出的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这是解答好“启示”的落脚点。
4. “答题方式语”: 如列举、概括、比较、分析、论证等 (1)概括、归纳类
题型特点:这类题考察学生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应试技巧:如果材料中有中心句,可以采用,但不得照抄原文;如果材料中没有中心句,学生必须概括其大意,若与教材有联系,最好有教材语言和历史语言作答。
(2)分析原因、影响、作用等类 (3)比较类 [题型特点]
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
[应试技巧]:此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背景、原因、目的、条件、过程、内容、方式、概况、评价、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局限等
[语言形式]:答题要领:“相同:两者都??;不同:它是??而它是??; (4)论证类
①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在“看待、认识、看法、评价”一种历史现象时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认识,既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局限。
②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认识,既要看到一种历史人物的功,又要看到一种历史人物的过。还要注意阶级分析法,即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③对观点的论证和评价
一种情况是先要对观点进行判断或选择一个观点,然后论证; 另一种情况是直接论证观点 作答方法:
① 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判断)
② 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④“评述”“评析” “评述”“评析”类型与评价题不一样
例题:1、(2007年重庆高考文综试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注:这两个小问都属于叙述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注:属于分析原因类)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注:这个小问属于概括、归纳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4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4分)(注:这两个小问都属于分析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注:这个小问属于概括、归纳类)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注:这个小问属于分析类)
2.(2011年四川卷37题)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高考高中从高考试题浅谈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和规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