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选修专题部分 课时作业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45分钟 满分:75分
1.(15分)[2016·河北保定高三下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文帝杨坚(541—604),在继承前代优秀施政经验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出新,既针对当时形势的需要,又不过激,因而容易奏效。《隋书·地理志》说:“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隋书·百官志》说:“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佐官以曾为名者,并改为司。”“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食货志》栽: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为了配合均田制的推行,把大量农业户口从宗主豪强的手中夺取回到国家手中,改善国家的财政税收,隋文帝大力开展普遍的人口户籍统核工作,叫做“大索貌阅”。把男子“成丁”即负担课役的时间由十八岁推缓至二十一岁,服徭役由每人十二轮次减为每年服二十天役,调绢由一匹(四丈)减少为二丈,减轻了一半。又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隋书·高祖纪》说他“居处服玩,务存节俭”。在隋文帝实行变革的二十四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隋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9分)
解析:本题考查隋文帝改革。(1)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风气方面进行概括,主要依据材料文字“遂废诸郡”、“析置州县”、“别置品官”、“每岁考殿”概括政治方面的措施;依据材料文字“均田制”、“人口户籍”、“负担课役的时间由十八岁推缓至二十一岁,服徭役由每人十二轮次减为每年服二十天役,调绢由一匹(四丈)减少为二丈”、“更铸新钱”、“文曰‘五铢’”概括经济方面的措施;依据材料文字“务存节俭”概括社会风气方面的措施。(2)积极作用从政治、经济、社会风气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政治:实行州县制,改革中央官制,实行分科考试。经济:继续推行均田制,核定人口,轻徭薄赋,改革币制。社会措施:提倡节俭。
(2)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分科考试为科举制奠定基础。经济上:促进农业的恢复发展,维护了货币的统一;利于增加政府收入和维护经济秩序。社会风气:有利于形成节约开支的风气。总之,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力和社会稳定,影响了后世。
2.(15分)[2016·山东省聊城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从19世纪以来,土耳其的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是共存的。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民族主义者的世俗化要求的。根据1924年通过的《教育统一法》,宗教学校被取消,所有的教育机构被教育部接管,公共教育完全成为世俗事务。宗教教育则留给了家庭和乡村的神职人员。宪法中关于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条款在1928年被取消,1930年和1933年,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宗教课程被取消。20年代,初、中、高各级学校的结构和课程还是以19世纪的法国教育为样板。1933年,伊斯坦布尔大学进行重组,在土耳其的很多城市还建立了新大学。凯末儿时期土耳其的人口识字率从1927年的10.6%提高到了1940年的22%。
——刘云《凯末儿改革中的伊斯兰教》
(1)根据材料,概括凯末儿时期土耳其教育改革的措施及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儿时期土耳其教育改革的作用。(7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所有的教育机构被教育部接管,公共教育完全成为世俗事务。宗教教育则留给了家庭和乡村的神职人员”得出: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分离;根据材料“宗教学校被取消”和“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宗教课程被取消”得出:取消宗教学校、宗教课程;根据材料“1933年,伊斯坦布尔大学进行重组,在土耳其的很多城市还建立了新大学”得出:改革并发展高等教育。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土耳其的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是共存的。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民族主义者的世俗化要求的。根据1924年通过的《教育统一法》??”得出:世俗化;通过制定法律推动改革。(2)根据材料“凯末儿时期土耳其的人口识字率从1927年的10.6%提高到了1940年的22%”得出: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根据材料“土耳其的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是共存的。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民族主义者的世俗化要求的”得出:削弱宗教对社会事务的影响,有利于土耳其的世俗化;根据所学得出:也是近代化的表现。
答案:(1)措施: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分离;取消宗教学校、宗教课程;改革并发展高等教育。
特点:世俗化;通过制定法律推动改革。
(2)作用:削弱宗教对社会事务的影响,有利于土耳其的世俗化;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土耳其的近代化。
3.(15分)[2016·广东省揭阳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盐商肆虐,俨然如专制时代之帝王,于其权力所支配下之岸区,可以自设巡兵,检查行人”。一些盐商“泥浆沙粒,米汤苦滷,任意掺杂”。各省军阀截留盐税、违法滥加附税、巧立名目的现象普遍。“海内志士,大声疾呼,提倡改革”。国民政府“财政上实无法弥补,只有整顿盐税”。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新《盐法》,被称为“民国史上的大事件”。
材料二: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
2
易的参与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颁布新《盐法》的原因。(8分)
(2)材料二的结论是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但是,政府过度的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例子很多,请举例说明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例子(至少二个例子)。(7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盐商肆虐,俨然如专制时代之帝王,于其权力所支配下之岸区,可以自设巡兵,检查行人’。一些盐商‘泥浆沙粒,米汤苦滷,任意掺杂’。各省军阀截留盐税、违法滥加附税、巧立名目的现象普遍。‘海内志士,大声疾呼,提倡改革’。国民政府‘财政上实无法弥补,只有整顿盐税’。”进行归纳概括其原因即可。(2)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与世界史上不同时期的事例说明,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然后结合史实予以说明即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高考高中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四选修专题部分1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