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18·福建福州模拟)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 ) 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导致土地分散化,不利于发展规模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皇权爵位及土地继承制度,并不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调动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人民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江西南昌模拟)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周王用联姻笼络各诸侯国 B.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 D.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
解析 据题干可知,虞阏父先为官员掌管制造陶器即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因为功绩而其子受封是地位尊崇的体现,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C
11.(2018·湖北黄冈调研)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
第 5 页 共 168 页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到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许多工商业主的财富积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出现了“‘贵’‘富’分离”,与此相联系,社会各阶层又得以重新划分,所以工商食官制被打破,故选C项;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不能促进新富阶层产生,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贵贱等级,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8·湖北武汉模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解析 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做法不会导致宗法关系的瓦解,故A项错误;题干中向二男以上家庭多征税,并不是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对二男以上家庭多征税,并没有广泛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甘肃兰州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第 6 页 共 168 页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1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8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等信息归纳其内容;依据教材内容分析总结其特点。第(2)问,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逐一阐述。
答案 (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9分)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每点2分,共8分)
(2)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每点2分,共8分)
14.(2018·吉林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第 7 页 共 168 页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只要罗列转型的表现即可。具体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叙述。
答案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促进了分封制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每点4分,共12分)
1.2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北孝感七校期末)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 ) A.以武力征服天下 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 C.以仁义治天下 D.天子的教化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高考高中最新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资料(共168页 附解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