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5 力学实验教学案(教师版)(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点二 “纸带类”数据的处理

例2、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14-9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等6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本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220 V、50 Hz的交变电源.他把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A对齐.

图14-9

(1)按照有效数字的读数规则读出相邻计数点AB、BC、CD、DE、EF间的距离s1、s2、s3、

s4、s5,它们依次为________cm、________cm 、________cm 、________cm 、________cm .

(2)由以上数据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B、C、D、E各点时,物体的即时速度vB、vC、vD、vE依次是________m/s、________m/s、________m/s、________m/s.

(3)根据以上结果,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该物体的加速度a.

(4)根据(2)中得到的数据,试在如图14-10所示的坐标系中,用作v-t图象的方法,从图象中求物体的加速度a.

图14-10

(5)从图象上求纸带上的A、F点所对应的物体的即时速度vA=________m/s,vF=________m/s.并由此计算:当打点计时器打下A点的时刻,物体已经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______s了.

(6)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49 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由此引起的系统误差将使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毫米刻度尺要估读到十分之一毫米,由图可知s1=1.00 cm,s2=1.40 cm,

s3=1.84 cm,s4=2.26 cm,s5=2.67 cm.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所以vB=

s1+s2

=0.120 m/s, 2Ts2+s3

vC==0.162 m/s,

2Ts3+s4s4+s5

vD==0.205 m/s,vE=≈0.247 m/s.

2T2T(3)法一:公式法.

vC-vB2

a1=≈0.42 m/s,

TvD-vC2

a2==0.43 m/s,

T

vE-vD2

a3=≈0.42 m/s,

T∴a=

a1+a2+a3

3

≈0.42 m/s.

2

法二:逐差法. 由公式a=

sm-sn,得

m-nT2s3-s12

a1=2=0.42 m/s,

2Ts4-s12

a2=2=0.42 m/s,

3Ts5-s22

a3=2=0.42 m/s,

3T∴a=

a1+a2+a3

3

=0.42 m/s.

2

(4)图象如图14-11所示.

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即为加速度的数值. 0.290-0.07922

∴a= m/s=0.42 m/s.

0.5

图14-11

【变式探究】图14-12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

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

图14-12

(1)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

(2)图14-13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

2

示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

图14-13

解析:(1)1 cm+1 mm×2.0=1.20 cm. (2)加速度的一半, 1a=2

0.06-0

-2

m/s=0.467 m/s,

2

22

所以加速度大小a≈0.933 m/s. 答案:(1)1.20 (2)加速度的一半 0.933

考点三“胡克定律类”实验的处理

例3、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 kg,取g=10 m/s),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减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Xi=(X加i+X减i2

)/2的数据如下表:

橡皮绳下端的坐标(Xi/mm) 甲 216.5 246.7 284.0 335.0 394.5 462.0 乙 216.5 232.0 246.5 264.2 281.3 301.0 挂在橡皮绳 的钩码个数 1 2 3 4 5 6 (1)同一橡皮绳的X加i_______X减i(大于或小于); (2)______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求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地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小于 (2)乙 (3)由所给数据得改变量如下表所示 挂在橡皮绳下 端的钩码个数 1 2 3 4 5 6 由上表作图得 改变量(Xi-X1)/mm 甲 30.2 67.5 118.5 178.0 245.5 乙 15.5 30.0 47.7 64.8 84.5

图14-14

由图14-14可得k乙=57~70(N/m) 或

图14-15

对于甲同学的数据,因为只有前几个数据可认为在弹性范围内,由图14-15中切线的斜率得k甲=25~34(N/m).

(4)尽可能使伸长量在弹性范围内,同时有足够大的伸长量,以减少长度测量的误差. 【变式探究】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出了砝码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14-16上标出.(g=9.8 m/s)

(1)作出ml的关系图线;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

2

图14-16

答案:(1)如图所示

(2)0.248~0.262 考点四 创新实验

例4. 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自行车的初速度与其克服阻力做功的关系.设计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①在学校操场的跑道上画一道起点线;②骑上自行车用较快速度驶过起点线,并同时从车把手处自由释放一团很容易辨别的橡皮泥(其在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③车驶过起点线就不再蹬自行车脚蹬,让车依靠惯性沿直线继续前进;④待车停下时,记录自行车停下的位置;⑤用卷尺量出起点线到橡皮泥落地点间的距离x、起点线到终点的距离L及车把手处离地高度h.若自行车在行驶中所受的阻力为f并保持恒定,设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那么:

(1)自行车经过起点线时的速度v=________.(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量得到的物理量表示)

(2)自行车经过起点线后克服阻力做的功W=________.(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量得到的物理量表示)

(3)多次改变自行车经过起点时的初速度,重复上述实验②~④,则每次只需测量上述物理量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就能通过数据分析达到实验目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师教学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5 力学实验教学案(教师版)(2)在线全文阅读。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5 力学实验教学案(教师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5309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