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无穷的苗家世界》
教学反思报告
贵州六盘水市第xx中学:xx
《走进魅力无穷的苗家世界》从课型上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贵州六盘水是个多民族的地区的地域特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征,具体安排、设计了《走进魅力无穷的苗家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各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热爱苗家文化的思想感情,宏扬和传承了苗家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加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意识,提高学生收集、调查、处理信息和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由于在设计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比较陌生,偏远地区学生的学情等情况,在教学实践出现了学生对于一些课堂生成性问题解决得不够透彻,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差、个别小组在活动中不能体现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小主持人的组织能力较差等问题。
通过《走进魅力无穷的苗家世界》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该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流程的完整性、灵活性、科学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性、自主性、
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首先,活动准备(前臵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学生分为“歌舞组”、“采风组”、“网虫组”三个大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本次活动开了一个好头。同时我让各组根据本组特点,设计活动计划方案,并选出负责人、主持人、调查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但学生在实际收集资料中目标不明确,不知如何收集有效资料,例如“采风组”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苗族跳花节,到距离学校10分钟荷城花园在苗族同胞跳花节时对苗家民风民俗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时,出现资料混乱、重复等现象,我觉得应该改进,在活动前让小组列出调查清单,分门别类地去收集资料,避免出现重复劳动,资料混乱的情况。在各组进行分工合作,把收集到的有关苗家民风民俗的资料,根据本组特点整合资料,制作PPT,选出小主持人展示、交流小组成果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情况较差,家中没有能力配臵电脑,所以操作电脑的能力较差,制作PPT很困难,我想我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制作PPT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期活动安排)中,我设计的导入:观看视频,激发兴趣,解说导入的方式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为下面开展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歌舞组”进行的“苗家歌舞,魅力无穷”活动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视频和文字资料,小主持人通过介绍苗家歌舞,让学生从形、色、声直观地了解了苗族音乐格调古朴、苗族舞蹈形式多样、苗家歌手歌喉动人,让学
生对苗家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民间采风,了解苗俗”中活动中,通过“采风组”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小主持人介绍苗家习俗,让学生对苗家文化从表层深入到深层,进一步了解苗家习俗。1、礼俗:六盘水苗家热情好客,以各种礼节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如苗族的敬牛角酒、“转转酒”;2、婚俗六盘水苗家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通过“游方”、“踩月亮”、“对歌”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一般还要求父母同意,也有托媒说亲的;3、饮食:苗族喜吃“剖汤”,“坨坨肉”,“腌胙肉”,“憋汤”,此外,苗族的“打油茶”;4、节庆: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 跳花节”苗家对歌、吹芦笙、跳花、吹三眼萧等。最后,在“网虫组”演示PPT,小主持人介绍苗家历史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苗家历史。教学过程我主要通过学习三个活动来了解魅力无穷的苗家世界,活动层次从浅到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苗家民风民俗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调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交流小组搜集的成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态度与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从而达到了解苗家民风民俗,认识苗家民族文化,挖掘苗家民族文化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苗家文化的思想感情,宏扬和传承苗家民族文化的目标。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汇报作品时,采用学生主持,学生设计,学生展示,学生制定评价标准,学生展开评价的形式。 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每班选择的主持人,必须具有热心、公益、机智以及愿为他人服务的品质;每组学生设计他们的展示台词(该部分教师无需进行评价);在全班同学中提取一定比例(好、中、差
综合素质水平)的同学组合,设臵评价表。每组展示完毕后,请学生评委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小主持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较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做小主持人,参与到介绍活动中,避免了一人讲,全班听的情况,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再次,在活动总结(课堂后期生成性设计)中,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因为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体现民族智慧精髓,还是带动民族地区致富的最好商品;苗家文化的无穷魅力,可以让这些民俗资源成为六盘水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让世界了解我们,成为我们和世界沟通的最好桥梁。这些生成性问题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他们作为贵州六盘水人,对家乡的发展是很关心的,而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六盘水的经济来教育学生为建设家乡的好好学习,失去了一个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机会,没有将活动的亮点突出。改进措施应是抓住生成性问题,结合六盘水经济情况,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为发展家乡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我进一步总结了语文活动课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
一、服 饰
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所运用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很恰当,培养了培养学生收集、调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交流小组搜集的成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态度与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思想。我深深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渠道。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
①
二、节 庆
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 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来参加。到会人数常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②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泸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这一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
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同时坠下了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乡亲的帮助下,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巴贵达惹的愿望实现了。在秋场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他俩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从那之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
9.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着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着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和民族*的诗歌。有控诉土司*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着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着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着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着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着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着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着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乐器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来,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已完全失传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芦笙曲调也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且往往因地而异。传统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节奏较轻快,给人以明显的抑扬顿挫之感。代歌曲曲调柔和婉转,带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款,节奏明朗。
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琴、箫、笛、锣、鼓。唢呐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号和皮鼓。在松桃、铜仁、思南地区,唢呐使用较广,是这一带苗族代表性的乐器,节日、喜庆时多喜吹奏,有三十多个曲牌,其它地区主要是办丧事吹奏丧歌时使用。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用。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县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节日时使用。 舞蹈
芦笙舞:是除铜仁地区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北宋时已进入朝廷表演。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妇女踏着芦笙拍节,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苗族是一个重视家教的民族,<家训歌>
就是讲述苗族传统的家风、家教、家法,既有家长训谕和制裁家族成员的法规、条例,又有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矩。<家训歌>歌词摘要如下: 黄金未为贵,禾谷值千金, 家穷也和好,不义富何如? 但有一孝子,何用子孙多。 养得读书儿,全家食天禄。 养得勤俭儿,家中百事足。 养得勤耕儿,家中多禾谷。
养得孝顺儿,家中生百福。 . 养得做客(流氓)儿,心生不在屋。 养得醉酒儿,四时哭亲族。 养得忤逆儿,父母常啼哭。 养得赌钱儿,卖田又卖屋。 养得做贼儿,父母遭牢狱。
苗族刺绣女神弯弯山间石板路
踏响五大洲的脚步
你,一个苗族刺绣姑娘家里 自豪地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洋人面前你双手摩挲 漂亮的脸蛋也沾满了羞涩 匆匆,捧来一杯杯热茶 泡香了满屋的谢谢
你一阵接一阵地憨笑 憨笑成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你摇摆着苗族盛装 开始了神奇的演说
刺绣翻腾你的激情
瞬间,手指间飞出一群鸽子 飞出一个灵巧的构思 飞出一个和平的心愿
在远方的洋人面前 你在刺绣一个神话 在蓝色的眼睛里 你是一尊苗族女神
洋人走了
石板路录下一串串“OK”的赞叹声 每每,你打开电脑 洋人与你的彩色合影像 撩起你无限的思念 勾起你的思绪万千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
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著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乐器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来,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已完全失传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芦笙曲调也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且往往因地而异。传统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节奏较轻快,给人以明显的抑扬顿挫之感。代歌曲曲调柔和婉转,带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款,节奏明朗。
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琴、箫、笛、锣、鼓。唢呐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号和皮鼓。在松桃、铜仁、思南地区,唢呐使用较广,是这一带苗族代表性的乐器,节日、喜庆时多喜吹奏,有三十多个曲牌,其它地区主要是办丧事吹奏丧歌时使用。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用。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县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节日时使用。
舞蹈
芦笙舞:是除铜仁地区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北宋时已进入朝廷表演。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妇女踏着芦笙拍节,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有的地方吹笙者不参加舞蹈,仅在场地中央起伴奏作用。
芦笙舞多在节日活动中于旷野举行,如贵阳地区正、二月的“跳花”、“跳场”、“四月八”等都有举行。黔东南地区的过苗年、春节、吃新节、祭鼓社、爬坡节、龙船节,黔南惠水三
月的跳花,都要举行。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表演外,几人表演的水平更高,有许多惊险的高难动作,如“倒立”、“斜伸”、“蚯蚓滚沙”、“翻板凳”、“走竹杆”、“爬高杆”等节目,集舞蹈、音乐、杂枝、体操于一体,难度很大。
“爬花杆”:吹笙者双手紧握芦笙,不停地贴咀吹奏,身子倒立用脚爬杆。爬上花杆后,身体忽而斜伸,忽而卷屈,忽而下垂。爬到顶后,要用脚指取下杆顶物件,再沿杆而下,在离地数尺处,突然一个跟斗翻身落地,纹丝不动。整个过程都用腿力、脚力、腰力,不能用手帮助。又如“蚯蚓滚沙”,表演者头脚着地,全身拱起如弹弓,靠颈力、腿力、腰力不停地滚动身躯,如蚯蚓滚沙一般,而两手却紧握芦笙贴咀吹奏,并且不碰触地面,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鼓舞:松桃一带的鼓舞尤其著名,历史悠久,颇有楚国遗风。有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有单面鼓、双面鼓,建国后又新增了四面鼓。舞蹈时,有单人单面舞、二人二面舞,四人四面舞,或每面均为二人舞。有手击、锤击之分。舞姿有“美女梳头”、“美女插花”、“壮士舞剑”、“农人插秧”、“猴子摘桃”、“猛虎下山”、“狮子滚球”等三十多种名目,堪称苗族艺术之一绝。一般是在节日里表演。
台江高坡苗族长鼓舞:有双人舞、多人舞、男女混合舞等。步法有明显的跳跃式,节奏明快。1984年在乌鲁木齐演出,受到广泛的好评,被誉为“东方的迪斯科”。
板凳舞:这种舞蹈,是办喜事举行宾朋大宴时为了助兴而表演的节目。由一人两用各握一张小板凳互击以用拍节,进两步退一步,其余妇女随之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此外,在黔东南和黔南地区苗族中,还有古朴典雅的铜鼓舞,主要流行于雷山、丹寨、麻江、都匀、平塘等县。
工艺美术
苗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采,久负盛名。最常见的是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几类。
挑花:这是苗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使用的范围很广,如头巾、头帽、衣服等,都有其艺术体现。挑花一般不先起样,仅凭构思在布面上数纱挑刺,正面看反面挑,采用打散结构法,严格按布面经纬线逐一挑刺,将诸多的生物形象,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计算的精确,排列之巧妙,实在令人叹服。黔中各县挑花技艺都很高。其图形多由小十字、米字、团花、小点花和斜线组套而成,常以桃红色为基调,白色、绿色点缀其间,或以黑色作底,用对比强烈的红白线勾出轮廓,再以深红、桃红、黄绿线刺图填充其间。画图紧凑饱满,有很高的装饰效果。
刺绣:也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刺绣针法很多,有平绣、凸绣、辫绣、堆花、绉绣、缠绣等十多种,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各地流行的平绣,着重于图案布局的美观匀称,色调分明,给人以明显的物感。凸绣,流行于台黔东南凯里、台江部份地区,它是用多层次的针法,使图象具有立体造型,并通过不同的色调,再突出图象的层次,使立体感更加强烈。辫绣,只在雷公山巴拉河一带才有,其方法是将若干根色线编成“辫子”,按设计图案平辅于布上,用丝线
钉牢即成。纹理清晰,走向明朗,给人以一种深沉、结实、粗放、豪迈的感受。堆花,也流行于黔东南,其方法是用绫子剪作很多的三角形,再把每个三角的两角折成带尾的小三角。然后把它一个个辅于布上,后面的一个压住前面一个的大半,随压随缝,便成了所需的花鸟图案。
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红、蓝、粉红、紫等色。黔中地带喜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套为几何图案,喜大红、大绿、涤蓝等色。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的挑花工艺给予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
织绵:是一种编织工艺,被称为“苗锦”,流行于贵州各地苗族中,为苗族民间工艺的一大瑰宝,久负盛名。织锦是用彩色丝线数纱穿梭挑织而成,要通过经纬的纹路来构成图案,不能有丝毫错乱,程式化的作业要求很高。一般制作锦带,宽至四寸,多用作衣饰佩带。锦带上织有各种几何图案,也有龙、凤、花、鸟、虫、鱼,或织有象征吉祥的字句,色调浓烈鲜艳,光彩夺目。也有的仅用黑白两种纱线编织,精密细致,黑白分明,色调素净而雅致。除锦带外,还有锦布。锦布宽约六七寸,以绵线为经,彩线为纬,丝棉混织,工艺的要求很高,编织起来更是费工费力。一般妇女每天仅能织寸许,技艺高超的每天也只能织二三寸。姑娘们常它来制作名贵的礼服。
蜡染: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蜡染制作方法,是将黄蜡加温溶解为蜡汁,再将白面平辅于案上,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布上绘图。绘好后放入染缸渍染。然后清水煮沸脱蜡,即现出白色花纹。松桃苗族蜡染,是先把图案帖于木板上刻成空心花纹,作为“花模”长期使用。需要时,将白布夹于两块同型的花模间,将加热了的蜡汁灌入花模空心处,冷却后找开花模,取蜡布浸染,用清水煮沸脱蜡即成。蜡染大多出自妇女之手。其水平高低,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蜡绘艺术。技艺精湛者,一般不先画样,也不用直尺圆规,仅凭构思和手工技巧,就能使所绘图形均匀、对称、大方、美观。蜡染图案多得无法统计。
蜡染与苗族生活息息相关,用途很广,图样格式很多。丹寨苗族祭祖时,要穿特制的蜡染衣,叫“祭祖衣”。溶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十面旗幡,飘飘屹立于仪仗队之前。丧葬,不少地方也用蜡染布做殉葬衣,花纹多为古老庄严的铜鼓纹、涡妥纹。
银饰:是苗族著名的锻造工艺。明清以前,苗族男女都喜佩戴银饰,尤以青年妇女为最。现在仍是青年妇女的主要装饰品,而男子已普遍不用了。
银饰品都是本民族男工匠打制。其用途有银冠、银衣、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几类。论工艺,有粗件和细件之别:精件主要是项圈、手镯,细件主要是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如空心、泡花的项圈、手镯,也是精工制成的作品。银饰可分成三大类型:第一类,以黔东南为代表,工艺水平很高,佩戴的数量也最多。一个妇女最高的佩戴量可达三四十两、五六十两以上,少数达二三百两。主要特点是喜爱穿戴银冠和银衣。银冠上焊接的各种配件,多达数十件至百余件,件件都是精工之作,其中最显著的牲是镶有二尺多高的宽大银角。银衣是因衣服上载的银饰很多而得名。第二类是松桃、铜仁地区,主要特点是在头巾上插上许多银花,肩上披银披肩,胸前围腰上绽着许多大块银花,耳坠很纤巧。工艺水平也很高。银饰数量过去也多,现已逐渐简化了。
第三类是贵阳以西地区,银饰数量较少,仅在头上发髻插少许银簪、银梳、银花。这三类地区也有共同特点,即都戴银质的耳环、项圈、手镯。
医药
苗族民间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仅靠口传脑记,无人研究总结,故史籍上仅有赞赏苗医的记载,而无苗医的专书著述,人们只知其好,而不知其何以好。
苗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显著,形式特殊,自成体系。一般是家族相传和师徒相传。不懂苗族语言和风土人情的外族人,很难全面掌握。
苗医诊断病情有四诊:一是望,即看望病人病情,如病人神色,精神状况;身体各部位的形态,其中包括指甲、掌心、指纹、外耳、鬓角、毫毛,这和中医有所不同;二是号脉,除和中医一样号手脉外,有的地方如松桃等地,还要加号足脉和三关脉,共号脉大象十余处,和中医有差别。通过号各种脉象,往往能发现许多特异的疾病征兆;三是问,即询问病人的疾病史,疾病的各种表现;四是触摸,即用手触摸病人有关部位,观察其反映,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发病季节、病人性别、年龄,以确定处方。
苗医在辨证立症确定处方上,以经济、简便、速效为原则,很适合苗族人民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需要。每个单方所列药物,一般仅有一至三味,少数五六味,花钱不多,易记易办,常是“小小单方治大病”。
为了速效,苗医一般主张采用生药、鲜药,现采现用,和中医有很大不同。其采药原则是按季节按物种摘取生药中药性最高的部分:“春用尖芽夏花枝,秋采根茎冬挖兜,乔木多取茎皮果,灌木当可用全株,鲜花植物取花苞,块根植物取根头,须根植物地上采,草本藤本全株收。”
在治疗方法上,也很注意经济简便易行。如妇科有“坐产法”,利于分娩。治脓肿有“打火针疗法”,用针引脓。治小伤小痛有“桐油点烧法”、既可治病,又防感染。治骨折有“骨椅法”、“悬吊法”、“悬梯移凳法”??等等。此外,“体育疗法”、“气功疗法”、“针刺法”、“推摩按捏法”等,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效果也很显著。
苗族医学最高成就是骨科和伤科,凡属跌打损伤,尤其是刀伤枪伤,一经医治,见效甚速。松桃苗医对枪伤者可以不用开刀,只需在受伤处敷上两三味药包扎起来,半月以上即可使附于人体内的弹丸退出,肌肉再生。苗医正骨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恢复功能第二,保持肢形第三。一般性骨折,一月左右即可痊愈,粉碎性骨折,二三月即可愈合。疗程短,疗效高。此外,妇科、儿科、蛇伤科等亦颇有名。
体育活动
射弩:主要流行于黔西北地区。原是一种训练战术的活动,清末以后习武风气消退,射弩就逐渐演变为体育项目了。
摔交:主要流行于贵阳地区,惠水一带每年三月三的“跳花节”都要举行摔交比赛,压得冠军者,可得重赏。
赛马:在黔西北和黔东南地区颇为流行,既有益于健康,又利于锻炼品格意志。每逢盛大节日,都要举行。
打秋千:是一种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松桃地区的苗族中。其秋千为“立式轮形”,装有座位,与一般的“荡秋”不同,称为“转秋”。打秋时,旋转飞荡,竭尽其趣,很有益健康。
上刀梯:是一种体育性的气功表演。在松桃、铜仁、道真的苗族中很流行。相传起源于“王母教”,非常惊险。有两形式:一种是在场坝上竖一根高约二丈的木柱,木柱两边由下而上等距离地横插着数十把锋利的钢刀,每把长约一尺五寸,刀口向上。表演者手握刀口,赤脚踩着刀刃,逐级向上攀登,再顺次而下回到地面;另一种是平踩式,即在场地上平放一个长木架,架上安装若干把刀尖向上的钢刀,表演者赤脚在刀尖上反复行走。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
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广泛流传于海南苗族地区的《神农公》是一则关于物种起源的神话传说,它从另外一个方面展示了苗族先民在远古社会的生活和生产遗迹,以及人们的顽强生存意志和探索精神。《神农公》故事的大意是:
早在盘皇出世之前,苗族有个祖先叫神农公。他是一个孤儿,那时还没有谷物,人们只能吃树叶草根。神农公为了寻找谷物,造福人类,历尽千辛万苦,尝尽百草野果,终于在农历三月初三找到了几十粒野谷。他便把这些种子种在地上。谷物出芽了,他松土、拔草,禾苗扬花抽穗,他日夜守护,赶鸟驱兽,好不容易收获到了黄灿灿的谷穗。他一粒未吃,把谷物都分给苗人,并教苗人种田。后来黎人和汉人也学会了种田。神农公死后,苗族为了纪念神农公的功德,每逢插秧和收获谷物时,都要煮一顿米饭供祭神农老祖公。农历三月三是神农找到谷种的吉日。这天苗族男女老幼欢度三月三,捉鱼杀鸡买肉备酒,做好红、黄、黑、绿、白五色糯米饭,穿上节日盛装,披金戴银,唱歌跳舞,纪念神农公。 古朴优美的神话故事《神农公》,将苗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与神农公尝百草寻谷物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既说明了后世人们对先祖的怀念和颂扬,也说明苗族传统节Et“三月三”的历史悠久古老,“三月三”节日的形成与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到民间去采风》教学反思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