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认为,它对斑块动态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研究物种生存过程的时空耦合理论,既涉及物种的空间分布,又涉及物种的迁移、扩散、存活及动态平衡,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生境斑块的空间特征与物种数量联系在一起,为此后许多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最直接的应用价值则是为生物保护的自然保护区设计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并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与其他相关理论的结合为景观综合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源-汇模型: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称为源。反过来,当种群的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这样的种群称为汇种群,如果没有足够的个体迁人时汇种群将面临灭绝。源-汇模型作为一个种群统计模型是在异质性和景观镶嵌体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将包含源种群的生境看作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物种和其他信息被称为景观生态流。生态流是景观生态过程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受景观格局的影响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物种、养分和能量的流动和空间再分配,也就是景观再生产的过程。景观生态流的动态过程可以表现为聚集与扩散两种趋势。景观中的能量、养分和物种主要通过5种媒介或传输机制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即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景观水平上的生态流有扩散、传输和运动3种驱动力。 扩散与景观异质性有密切联系,是一种类似热力学分子扩散的随机运动过程,扩散是一种低能耗过程,仅在小尺度上起作用,并且是使景观趋向于均质化的主要动力。传输(物质流)是物质沿能量梯度下降方向的(包括景观要素的边界和景观梯度)流动,是物质在外部能量推动下的运动过程,其运动的方向比较明确,如水土流失过程。传输是景观尺度上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主要作用力,如水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是景观中最活跃的过程之一。运动是物质(主要是动物)通过消耗自身能量在景观中实现的空间移动,是与动物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流驱动力,这种迁移最主要的生态特征是使物质、能量在景观中维持高度聚集状态。总之,扩散作用形成最少的聚集格局,传输居中,而运动可在景观中形成最明显的聚集格局。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镶嵌性: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而构成整体。景观和区域的空间异质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梯度与镶嵌。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

按照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可将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和人工景观,并常将管理的景观和人工景观等附带有人类文化或文明痕迹或属性的景观称为文化景观。有生命力的景观是指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而只需要较低能量维持,并且抗干扰性强的生态系统的组合。

景观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类景观中,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人类通过对景观变化的方向和速率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可以实现景观的定向演化和持续发展。

把人为活动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称为干扰。对于管理景观的影响由于其定向性和深刻性则应称为改造。对人工景观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可称为构建。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一定地域、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工程,它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胁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走向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它包含以下内容: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

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色优美度等。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对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的一种表述方式。指出,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表征热力学系统能量的是内能。通过作功和传热,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使内能有所变化。根据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系统由初态Ⅰ经过任意过程到达终态Ⅱ后,内能的增量ΔU应等于在此过程中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Q 和系统对外界作功A之差,即UⅡ-UⅠ=ΔU=Q-W或Q=ΔU+W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如果除作功、传热外,还有因物质从外界进入系统而带入的能量Z,则应为ΔU=Q-W+Z。当然,上述ΔU、W、Q、Z均可正可负(使系统能量增加为正、减少为负)。对于无限小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分表达式为。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①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来表述的)。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把它全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任何影响。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作功是大量分子的有规则运动,而热运动则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显然无规则运动要变为有规则运动的几率极小,而有规则的运动变成无规则运动的几率大。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其内部自发的过程总是由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进行,从此可见热是不可能自发地变成功的。也就是说,在孤立系统内对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保持不变;对不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这个规律叫做熵增加原理。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种表述。熵的增加表示系统从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演变,也就是从比较有规则、有秩序的状态向更无规则,更无秩序的状态演变。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非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不仅是物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被认为是整个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或普遍规律。它主要研究一个系统在近热力学平衡态的线性区域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而耗散结构理论是关于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行为特征和规律的理论基础。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在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举世瞩目,并首先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普利高津根据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把系统分为3类,即孤立系统(与外界环境既无能量又无物质交换)、封闭系统(与环境只有能量交换)和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又有物质交换)。 在任何系统中,系统的总熵(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系统内部热力学过程产生的熵,二是由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熵。可由下式表示:ds=dsi+dse ds-系统总熵的变化;dsi-系统内部产生的熵的变化;dse-由系统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交换而产生的熵的变化。

熵 1.物质系统状态存在可能性的量度。是描述热力学系统状态的一个物理量。熵愈大的状态,存在的可能性愈大。2. 在信息论中,表示一个消息的平均信息量。是描述消息中不确定性大小的量。熵愈大,不确定性就愈大,信息量也就愈大。

无论任何系统,dsi总是大于或等于零。对于孤立系统来说,dse必然是零;而对于非孤立系统来说, dse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由于系统总熵的变化是上述两部分的代数和,所以系统总熵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当系统总熵的变化小于零时,其总熵值呈下降趋势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在平衡态时达到最大值,此时,熵变化为零,系统具有最大无序性。显然,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孤立系统,无法解释生态系统的演替、进化和稳定性等生态过程和现象。

由于dsi总是大于或等于零,当dse=0时,系统总熵或无序性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而不可能减少。当出dse>0时,系统的总熵值增加,系统加速达到其热力学平衡态,系统的初始结构破坏,有序性下降,系统丧失其原有功能。当dse远远小于零时,系统可以通过获得物质和

能量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吸收负熵流,使系统的总熵值减小,有序性增加,信息(负熵)量增加,并可能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从而使系统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亚稳态(meta—stable state)。由于系统必须靠耗散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熵达到并维持这种新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故称这种新的稳定结构为耗散结构,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出现的有序结构,它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因而被看作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耗散结构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下列要求:①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②系统是开放系统。③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在稳定状态下,耗散系统的熵发生率小于任何相邻的非稳定态,称为最小耗散原理。这种熵的局部最小化是所有生命形式存在的重要热力学基础。系统组分的非线性作用和随机性使耗散结构对局部性扰动产生响应而出现涨落现象,一个小的随机性涨落可通过系统结构引起自我放大效应,使系统的熵产生率增加,直至出现新的稳定态,使熵值重新达到局部最小化。虽然涨落意味着系统的不稳定,但却是新的耗散结构形成的触发机制或作用杠杆,是系统发展进化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自组织过程产生了分层稳定性,使许多开放系统呈现等级结构系统的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生态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首先,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其次,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平衡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最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种群控制机制,种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机制。当生态系统从环境中不断吸取能量和物质时,系统的总熵减小,信息量增加,结构复杂性随之增加。当生态系统达到顶极状态时,负熵和有序性达到最大,生态系统形成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结构——耗散结构,该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都依赖于来自外界环境的连续不断的负熵流。

森林景观系统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过程将太阳能变成生物能,使一部分自由能固定在生态系统中,提高了系统的有序性,其中一部分能量又以热量形式在呼吸和其他代谢过程中耗散,以维持系统各种过程的正常运行,使景观总体的组织有序化和信息量随着食物网络中结构和种类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景观系统的熵产生率不断减小,使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许多半自然景观或人工景观系统的稳定性更依赖于从外界环境持续地输入能量、物质和信息。在这类景观中,尽管有频繁的放牧、采伐和收获等干扰,但由于人为措施促进了光合作用,加速了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系统通过耗散自由能增加其结构复杂性,保护和恢复系统的功能。

等级系统理论: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基本的特征或者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按照等级系统理论的观点,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等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上一级归属关系,即它属于上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有其对下一级的控制关系,即它由下一级子系统构成。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关系不是直线梯级结构关系,而是树状分支结构关系,而且同一水平上的分支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影响。

等级结构系统的每一层次都有其整体结构和行为特征,并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机制。一定层次上系统的整体属性既取决于其各子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关系,也取决于同一层次上各相关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受控于上一级系统的整体特征,而很难与更低级层次或更高级层次上系统的属性和行为建立直接联系,这就要求人们在对复杂等级系统进行研究时,要全面认识系统的这种双向性或两重性,正确进行系统的分解,并始终将对系统组分的认识置于系统整体特征的控制之下。

人们可以在不了解系统每一个组分的结构和行为细节的情况下,在一定等级水平上把握系统的整体属性和行为特征,这对于研究复杂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景观复杂性,等级结构理论提供了一个把握系统不同结构成分在人类可见的尺度上与其他结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新范式。

复杂性是等级结构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的复杂性不仅由系统组成要素的多样性所决定,还取决于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或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在等级结构系统中,系统独立于其组分而存在,且一般具有自组织性,因而可以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景观是复杂的等级组织结构系统,应当充分认识系统的组织结构水平,选择最佳时空尺度,才能认识和把握复杂系统的整体属性和过程特征。 系统通过不同等级之间过程速率的差异,表现其等级组织关系,从一定等级水平的系统到另一个水平,生态现象的特征随之变化。从不同等级或层次的过程或行为特征来看,低层次上的过程速率相对较快,而高层次上的过程速率相对较慢,在等级结构系统中,总可以根据生态过程速率的不同,将各个层次区分出来。系统的每一个层次上都与其他层次紧密联系,并对通过其边界的信号进行过滤,高频率是低层次系统的特征,而低频率是高层次上生态过程的特征。生态过程和速率的不连续性与空间结构和分布上的不连续性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判断等级结构系统边界的标准。

等级系统理论的意义:a明确提出了在等级结构系统中,不同等级层次上的系统都具有相应的结构、功能和过程,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特定的问题既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也就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等级水平上加以研究,还需要在其相邻的上下不同等级水平和尺度上考察其效应和控制机制。B为提高林地生产力,研究合理的林分结构,只能在群落和种群水平上才能找到应有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相反,研究流域水文效应与高地森林经营方式之间的关系,只能在景观水平上寻找答案。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变异程度。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上的变异实际就是系统和系统属性的动态变化,因此,生态学中的异质性一般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景观异质性的意义:a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由于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空间异质性在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许多人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的实质就是对景观异质性的产生、变化、维持和调控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因此,景观异质性概念与其相关的异质共生理论、异质性一稳定性理论等一起成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B景观异质性不仅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和决定因素,而且对景观的功能及其动态过程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决定着景观的生物多样性c景观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是环境资源的异质性、生态演替和干扰。其中,生态演替和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耗散结构,提高景观自组织水平,是指导人类积极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

异质共生理论与景观稳定性: 自然界的异质共生现象十分普遍。由竞争排斥、生态位分化和协同进化等长期和短期的生态学过程建立起来的复杂反馈控制机制,是生态系统保持其长期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基础。景观是由异质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物种)的流动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决定着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控制关系,也决定着景观的整体功能,并对景观的整体结构有反馈控制作用。景观异质共生理论是指导景观生态建设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肖笃宁等,1991)。

异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始终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认识。正如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一

样,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系统的多样性将有利于提高其稳定性,这一点在景观尺度上有更明显的表现。由于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能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压力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并通过景观系统中多样化的景观要素之间的复杂反馈调节关系使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波动幅度控制在系统可调节的范围之内。

生态位分化:在同一地区内,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种间为了共同事物(营养)、生活空间或其他资源而出现的竞争是越激烈的,这样,对某一特定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可能越来越小。其结果是在进化过程中,两个生态上很接近的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事物(食性上的特化)、不同的活动时间(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紧张度,从而使两种之间可能形成平衡而共存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一般是指空间格局,它表示景观要素斑块和其他结构成分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模式,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景观异质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空间格局在概念上和实际应用中是密切联系的,并且都对尺度有很强的依赖性。探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此发展了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定量描述。

时空尺度 景观生态学尺度是对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测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无论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一般都包含范围(extent)和分辨率(resolution)两方面的意义,在对景观本身的空间特征进行描述时,还会用到粒度(grain)。范围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分辨率是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最小单元。

尺度(或称粗尺度,coarse scale)常指较大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较小的比例尺和较低的分辨率;而小尺度(或称细尺度,fine scale)则常指小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较大的比例尺和较高的分辨率。

一般是指研究对象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分辨率,研究对象的变化涉及的总体空间范围和该变化能被有效辨识的最小空间范围。一般用面积单位表示,在某些采用样线法或者样带法研究的景观中也可以用长度单位进行测度。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空间尺度最终要落实到由欲研究的景观生态过程和功能所决定的空间地域范围,或最低级别或最小的生态学空间单元。如研究流域高地森林景观与流域水文过程的关系,就必然将流域集水区范围作为研究范围,而把具有不同水文学特征的森林类型作为最小的生态学单元,实际可分辨的森林类型斑块最小面积也相应地由森林类型的对比度和研究资料的分辨率决定。

1时间尺度:指某一过程和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和考察其过程和变化的时间间隔,即生态过程和现象持续多长时间或在多大的时间间隔上表现出来。例如,森林景观斑块演替研究中,完成全部演替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决定了这一研究的时间范围,而观测取样的时间间隔,决定了这项研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演替过程中斑块特征变化的细节。反过来,不同的自然地理、演替历史和干扰历史决定了森林景观斑块演替的速率和进程,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研究的时间范围和观测取样间隔期的长短。

2组织尺度:用生态学组织层次定义的研究范围和空间分辨率称为组织尺度(organizational scale)。显然,由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组成的生物组织等级结构系统,不同的层次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层次上各种生态过程的时间尺度也有明显差别。一般而言,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到区域乃至全球(global),虽然在各层次的具体研究对象之问,实际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可能会有一定的重叠和交叉,但不同等级层次上生态学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趋于增大。生物组织等级结构层次与时问、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见图2-l。

第一章 绪论 狭义的景观是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广义的景观则没有地域空间范围的原则性限定,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德国著名生物学和地理学家特罗尔被认为是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

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景观要素: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称为景观要素。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可以将景观按不同的详细程度(分辨率)划分为不同的景观要素。景观强调空间实体的整体性和异质性,而景观要素强调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从属性和均质性。

景观结构成分:是生态学性质和自然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是对景观要素从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时的重新划分。 在福尔曼提出的斑块一廊道一本底模型中,将各类景观要素归结为斑块、廊道和本底3类成分,用来描述和分析景观的结构和景观要素的功能性特征。 斑块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空间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廊道是景观中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空间可分辨的带状景观要素,也可以说廊道就是带状斑块。本底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优势度最大,从而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的景观要素。在网络——结点模型中,网络景观由线(廊道)和结点构成,在俞孔坚的景观安全格局模型中,景观由通道、战略点和影响域等构成。可见,不同的景观模型对景观结构成分的认识不同。

首次明确提出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研究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规划与管理。

其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拓扑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拓扑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④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学科地位:一门横断学科;景观水平上的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②生态绿地空间规划;③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城市绿地景观生态是当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4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3个研究方向(1)静态研究 (2)动态研究 (3)应用研究 (1)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为3类: 为建立和发展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理论,提高景观生态学的可预测性,并同时为解决具体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基本原则和理论指导而进行的研究。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者说景观格局的生态和环境效应。着重于继续推进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深入揭示景观动态变化规律。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目前面临的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的集中表现和关键。⑤景观的多重价值评价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⑥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2)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地区 :①流域系统:包括流域上游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下游的关系、流域高地与河谷关系、流域高地和河岸植被空间格局的水文效应和其他流域生态学效应、流域生态安全保障和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等。②湿地:包括湿地功能、湿地景观格局与湿地功能调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途径、湿地保护与恢复等③文化景观:文化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关系、文化景观保护、土地利用方式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景观生态学背景、土地多项利用。④城-乡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带: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保护、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的科学配置、景观的宜人性等。⑤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包括重点和关键性自然景观的景观价值,重要物种栖息地,绿洲景观,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景观,对维护地方、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有重要和关键作用的景观,具有重要自然美学和旅游价值的景观。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在景观及区域尺度上,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制约和控制机制,以及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对景观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对景观结构实施积极和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建设,从而实现景观功能优化和景观可持续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时空尺度的匹配 :景观生态学强调生态学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性。不同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生着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生态过程,某些生态过程是跨尺度的,但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随着景观生态研究水平的提高,走向整合的景观生态学必然进一步要求时空尺度的匹配,才能真正认识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掌握景观功能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时空尺度匹配无疑还包括景观生态研究与社会经营管理时空尺度的匹配、不同时空尺度上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的尺度外推、社会经济发展决策中不同时空尺度之间的协调等。

景观生态建设:它是指在景观及区域尺度上,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制约和控制机制,以及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对景观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对景观结构实施积极和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建设,从而实现景观功能优化和景观可持续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异质性和尺度性: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和变异性。尺度是研究对象的空间维度,一般用空间分辨率和空间范围来描述,表明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和对整体的概括能力。尺度越小,对细节的把握能力越强,而对整体的概括能力越弱。

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景观文化④城-乡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带⑤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

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开放系统: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封闭系统:系统与外界有少量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没有任何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很多组分多层次额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内稳态机制: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理化性状使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意义:提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第2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普利高津根据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把系统分为3类,即孤立系统(与外界环境既无能量又无物质交换)、封闭系统(与环境只有能量交换)和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又有物质交换)。 孤立系统内对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保持不变;对不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这个

规律叫做熵增加原理。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种表述。熵的增加表示系统从几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演变,也就是从比较有规则、有秩序的状态向更无规则,更无秩序的状态演变。

熵的意义:1.物质系统状态存在可能性的量度。是描述热力学系统状态的一个物理量。熵愈大的状态,存在的可能性愈大。2. 在信息论中,表示一个消息的平均信息量。是描述消息中不确定性大小的量。熵愈大,不确定性就愈大,信息量也就愈大。

由于系统必须靠耗散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熵达到并维持这种新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故称这种新的稳定结构为耗散结构,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出现的有序结构,它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因而被看作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下列要求:①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②系统是开放系统③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耗散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态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在稳定状态下,耗散系统的熵发生率小于任何相邻的非稳定态,称为最小耗散原理。 等级系统理论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基本的特征或者本质属性是整体性。复杂性是等级结构系统的基本属性。

概述:1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2按照等级系统理论的观点,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等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上一级归属关系,即它属于上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有其对下一级的控制关系,即它由下一级子系统构成。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关系不是直线梯级结构关系,而是树状分支结构关系,而且同一水平上的分支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影响。3生态过程和速率的不连续性与空间结构和分布上的不连续性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判断等级结构系统边界的标准。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由于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空间异质性在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许多人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的实质就是对景观异质性的产生、变化、维持和调控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因此,景观异质性概念与其相关的异质共生理论、异质性一稳定性理论等一起成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景观异质性不仅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和决定因素,而且对景观的功能及其动态过程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决定着景观的生物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的来源主要是环境资源的异质性、生态演替和干扰。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一般是指空间格局,它表示景观要素斑块和其他结构成分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模式,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景观异质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时空尺度:景观生态学尺度是对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测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无论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一般都包含范围(extent)和分辨率(resolution)两方面的意义,在对景观本身的空间特征进行描述时,还会用到粒度(grain)。 范围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分辨率是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最小单元。

大尺度(或称粗尺度,coarse scale)常指较大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较小的比例尺和较低的分辨率;小尺度(或称细尺度,fine scale)则常指小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较大的比例尺和较高的分辨率。 空间尺度:一般是指研究对象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分辨率,研究对象的变化涉及的总体空间范围和该变化能被有效辨识的最小空间范围。时间尺度:指某一过程和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和考察其过程和变化的时间间隔,即生态过程和现象持续多长时间或在多大的时间间隔上表现出来。组织尺度:用生态学组织层次定义的研究范围和空间分辨率称为组织尺度。 尺度效应: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如何理解尺度效应1、从空间尺度来看,在较大的尺度上观察一片未经人为干扰的森林,人们会觉得森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2、森林采伐活动一般会导致小流域范围发生显著的短时期变化,但在更大流域范围内考察时,变化的显著性可能小得多,并能保持在自然变幅之内。3、从时间尺度来看,如果某生态过程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而研究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很大,就可能忽略这种变化的存在;如果生态过程发生在很长的时间里,而研究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很小,也不可能观察到显著的变化。

尺度的对应性和相对性:1、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组织尺度三者之间一般来说是相互对应的,一般来说,处于较高组织层次上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其时间尺度也较长;反之亦然。2尺度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且也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尺度划分标准,这是由研究对象的杂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3、从不同的角度和考虑的生态学问题的范围,可以对尺度大小作不同的划分,尺度的大小是相对的,某一尺度上发现的问题往往需要在更小尺度上去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和制约机制,而在更大尺度上寻找综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景观粒度:指组成景观镶嵌体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大小(规模)及其分异程度。它来源于对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的观测,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颗粒的粗糙程度。粗粒景观一般指由较大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构成的景观,而细粒景观对应于由较小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粗粒景观一般在较大尺度上有较高的异质性,当研究和观测的空间尺度缩小时景观异质性降低。与此相反,细粒景观在较小尺度上的异质性较高,当研究和观测的空问尺度增大时景观异质性降低。反过来说,同样的景观,对于景观中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生态学过程,其粒度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活动范围大、要求多种生境的大型哺乳动物来说是粒度很细的景观,但对于小型啮齿动物来说却是粒度很粗的异质性景观。

空间镶嵌:1景观生态学的“斑块一廊道一本底”模式提供了一种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语言”,使得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表述更为具体、形象。而且,斑块一廊道一本底模式还有利于考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拓扑关系,比较它们在时间上的变化。2确切地区分斑块、廊道和本底很困难的,也不必要。广义而言,把所谓本底看作是景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斑块亦未尝不可。由于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总是与观察尺度相联系,所以斑块、廊道和本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例如,某一尺度上的斑块可能成为较小尺度上的本底,又是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 生态交错带 :1、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而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的现象。2、异质景观要素(生态系统)

之间,边际带是客观存在的,当研究的问题涉及边际带两侧不同生态系统的作用时,往往被称为生态交错带或过渡带。3、一些需要稳定而相对单一环境资源条件的内部物种,往往集中分布在斑块内部,而另一些需要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环境的物种,主要分布在边际带,则称为边缘物种。4、边际带的宽度和边际效应的大小与斑块的大小和相邻斑块或本底的特征及其差异程度密切相关。5、一般而言,斑块越小,越易受到外围环境或本底中各种干扰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大小不仅与斑块的面积有关,同时也与斑块的形状及其边界特征有关。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景观结构连接度称作景观连通性,而用景观连接度专指景观功能连接度,并严格区分了两者的概念和属性。

景观连接度对研究尺度和研究对象的特征尺度有很强的依赖性 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景观生态过程和功能与景观的功能连接度依赖于景观的结构连接度,但也有许多景观或景观的许多生态过程和功能的连接度与结构连接度没有必然联系,仅仅考虑景观的结构连接度,而不考虑景观生态过程和功能关系,不可能真正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特征和机制,也就不可能得出能够确实指导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可靠结论。

中性模型:景观中性模型是“不包含地形变化、空间聚集性、干扰历史和其他生态学过程及其影响的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检验相关假设。当景观生态过程偏离中性模型的模拟或预测结果时,说明某种景观格局可能对景观生态过程有影响或控制作用。将中性模型的某些参数与景观格局特征相联系,已经成为建立基于渗透理论的景观动态变化机理模型的一条重要途径。 复合种群理论:“由经常局部性绝灭,但又能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2个或2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复合种群是一个复合系统,由灭绝和再定居过程产生的种群个体数量波动保证了亚种群之间的基因联系,这种情况在受干扰的和破碎化的生境中普遍存在。亚种群一般分布在特定的生境斑块中,而复合种群的生存环境则对应于景观镶嵌体。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种群的生境在空间上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质性,但它们并不全是复合种群。

有3个因素影响扩散:一是资源阈限,当食物资源水平低于某一关键性水平时,将导致生物个体在斑块间的运动;二是资源冲突,扩散是避免对诸如食物、繁殖地和水源等有限资源竞争的必然反应;三是避免近亲繁殖,它既可能是基本因素,也可能是一般因素,并且可能与种群密度无关。

复合种群理论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亚种群频繁地从生境斑块中消失(斑块水平的局部性绝灭);二是亚种群之间有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从而使复合种群在景观水平上表现出复合稳定性。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当把生境斑块看作是被其他非生境景观要素所包围的孤立“岛屿”时,类似岛屿生境的基本假设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并可应用于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为 S=cAz 式中s—岛屿的生物物种数;A—岛屿面积;c—与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有关的常数z—待定参数,它与岛屿的地理位置、隔离度和邻域状况等有关。景观中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数目以及空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都会有影响。考虑到景观斑块的不同特征,物种与面积的一般关系可表达为;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本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 。斑块数量的增加常伴随着物种的增加。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MacArther and Wilson,1967)将生境斑块的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性联系在一起,成为许多早期北美景观生态

3尺度效应: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从空间尺度来看,在较大的尺度上观察一片未经人为干扰的森林,人们会觉得森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森林采伐活动一般会导致小流域范围发生显著的短时期变化,但在更大流域范围内考察时,变化的显著性可能小得多,并能保持在自然变幅之内。

从时间尺度来看,如果某生态过程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而研究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很大,就可能忽略这种变化的存在;如果生态过程发生在很长的时间里,而研究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很小,也不可能观察到显著的变化。 4尺度的对应性和相对性: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组织尺度三者之间一般来说是相互对应的,一般来说,处于较高组织层次上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其时间尺度也较长;反之亦然。尺度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且也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尺度划分标准,这是由研究对象的杂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

5尺度外推: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断其他尺度上的特征,这一过程被称为尺度外推。它包括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由于生态学系统的复杂性,尺度外推极其困难,因而更需要采取慎重和科学的态度,在充分掌握外推过程中的尺度效应的基础上,以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为主要工具和手段。同时,由于宏观尺度的可控制性实验研究代价高昂,如美国的“生物圈Ⅱ”,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实施,尺度外推也始终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6景观粒度: 指组成景观镶嵌体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大小(规模)及其分异程度。它来源于对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的观测,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颗粒的粗糙程度。粗粒景观一般指由较大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构成的景观,而细粒景观对应于由较小的异质景观要素斑块镶嵌而成的景观。粗粒景观一般在较大尺度上有较高的异质性,当研究和观测的空间尺度缩小时景观异质性降低。与此相反,细粒景观在较小尺度上的异质性较高,当研究和观测的空问尺度增大时景观异质性降低。反过来说,同样的景观,对于景观中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生态学过程,其粒度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活动范围大、要求多种生境的大型哺乳动物来说是粒度很细的景观,但对于小型啮齿动物来说却是粒度很粗的异质性景观。

空间镶嵌 :景观生态学的“斑块一廊道一本底”模式提供了一种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语言”,使得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表述更为具体、形象。而且,斑块一廊道一本底模式还有利于考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拓扑关系,比较它们在时间上的变化。

确切地区分斑块、廊道和本底很困难的,也不必要。广义而言,把所谓本底看作是景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斑块亦未尝不可。由于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总是与观察尺度相联系,所以斑块、廊道和本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例如,某一尺度上的斑块可能成为较小尺度上的本底,又是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 生态交错带: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而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的现象。

异质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之间,边际带是客观存在的,当研究的问题涉及边际带两侧不同生态系统的作用时,往往被称为生态交错带或过渡带。 一些需要稳定而相对单一环境资源条件的内部物种,往往集中分布在斑块内部,而另一些需要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环境的物种,主要分布在边际带,则称为边缘物种。 斑块大小变化的一个重要生态效应就是导致内部生境的变化。

边际带的宽度和边际效应的大小与斑块的大小和相邻斑块或本底的特征及其差异程度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斑块越小,越易受到外围环境或本底中各种干扰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大小不仅与斑块的面积有关,同时也与斑块的形状及其边界特征有关。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结构连接度是指景观在空间结构特征上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它主要受需要研究的特定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关系的控制,可通过对景观要素图进行拓扑分析加以确定。 功能连接度比结构连接度要复杂得多,它是指从景观要素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关系为主要特征和指标反映的景观连续性。

也有人将景观结构连接度称作景观连通性(1andscape connectedness),而用景观连接度专指景观功能连接度,并严格区分了两者的概念和属性。

景观连接度对研究尺度和研究对象的特征尺度有很强的依赖性 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景观生态过程和功能与景观的功能连接度依赖于景观的结构连接度,但也有许多景观或景观的许多生态过程和功能的连接度与结构连接度没有必然联系,仅仅考虑景观的结构连接度,而不考虑景观生态过程和功能关系,不可能真正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特征和机制,也就不可能得出能够确实指导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可靠结论。 景观渗透理论:最初是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介质中运动的理论基础,一直用于研究流体在介质中的扩散行为。其中的临界阈限现象也常常可以在景观生态过程中被发现,例如,种群动态、水土流失过程、干扰蔓延、动物的运动和传播等,因而在景观生态研究中很有应用价值,特别是作为景观中性模型建模的理论基础,受到了高度重视。 在流体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和随机扩散过程中,粒子可以在介质中随机运动到任何位置,但渗透过程中粒子的行为方式却显著不同。临界阈限是景观中景观单元之间生态连接度的一个关键值,当景观单元之间的连接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生态过程或事件在景观中的扩散类似于随机过程,否则就说明在景观中存在类似于半透膜的过滤器,甚至是使景观完全分割破碎化的景观阻力。 渗透作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中性模型:景观中性模型是“不包含地形变化、空间聚集性、干扰历史和其他生态学过程及其影响的模型”。主要用来研究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检验相关假设。当景观生态过程偏离中性模型的模拟或预测结果时,说明某种景观格局可能对景观生态过程有影响或控制作用。将中性模型的某些参数与景观格局特征相联系,已经成为建立基于渗透理论的景观动态变化机理模型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把生境斑块看作是被其他非生境景观要素所包围的孤立“岛屿”时,类似岛屿生境的基本假设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并可应用于景观生态学研究中。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为:S=cAz式中s—岛屿的生物物种数 A—岛屿面积; c—与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有关的常数; z—待定参数,它与岛屿的地理位置、隔离度和邻域状况等有关。

景观中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数目以及空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都会有影响。考虑到景观斑块的不同特征,物种与面积的一般关系可表达为: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本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

斑块数量的增加常伴随着物种的增加。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MacArther and Wilson,1967)将生境斑块的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性联系在一起,成为许多早期北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认为,它对斑块动态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研究物种生存过程的时空耦合理论,既涉及物种的空间分布,又涉及物种的迁移、扩散、存活及动态平衡,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生境斑块的空间特征与物种数

量联系在一起,为此后许多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最直接的应用价值则是为生物保护的自然保护区设计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并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与其他相关理论的结合为景观综合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复合种群理论:“由经常局部性绝灭,但又能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2个或2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复合种群是一个复合系统,由灭绝和再定居过程产生的种群个体数量波动保证了亚种群之间的基因联系,这种情况在受干扰的和破碎化的生境中普遍存在。亚种群一般分布在特定的生境斑块中,而复合种群的生存环境则对应于景观镶嵌体。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种群的生境在空间上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质性,但它们并不全是复合种群。 过去一直将出生率和死亡率作为种群生态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但事实上扩散也是控制复合种群统计学特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有3个因素影响扩散:一是资源阈限,当食物资源水平低于某一关键性水平时,将导致生物个体在斑块间的运动;二是资源冲突,扩散是避免对诸如食物、繁殖地和水源等有限资源竞争的必然反应;三是避免近亲繁殖,它既可能是基本因素,也可能是一般因素,并且可能与种群密度无关。

复合种群理论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亚种群频繁地从生境斑块中消失(斑块水平的局部性绝灭);二是亚种群之间有繁殖体或个体的交流,从而使复合种群在景观水平上表现出复合稳定性。

复合种群动态往往涉及3个空间尺度:①亚种群尺度或斑块尺度:在这一尺度上,生物个体通过日常采食和繁殖活动发生非常频繁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局部范围的亚种群单元。 ②复合种群或景观尺度:在这一尺度上,不同亚种群之间通过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传播,或通过动物运动发生交换。这种经常靠外来繁殖体或个体维持生存的亚种群所在的斑块被称为“汇斑块”(sink patch),而那些为汇斑块提供生物繁殖体和个体的称为“源斑块”(source patch)。③地理区域尺度(geographic regional scale):这一尺度有了所研究物种的地理分布,即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长和繁殖活动不可能超越这一空间范围。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能有若干个复合种群,但一般来说,它们很少有相互交流和作用。但在考虑很大的时间尺度时(如考虑进化或地质过程时),地理区域范围内的一些偶发作用也会对复合种群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有显著影响

源-汇模型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称为源。

反过来,当种群的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这样的种群称为汇种群,如果没有足够的个体迁人时汇种群将面临灭绝。

源-汇模型作为一个种群统计模型是在异质性和景观镶嵌体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将包含源种群的生境看作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

假汇:生境斑块中适宜性高的斑块具有更大的承载力,但承载力低的生境斑块并不会导致种群就地灭绝,但由于迁入率过高而出现超载,死亡率很高,如果缺乏长期观测,常常被看作汇斑块。真汇与假汇之间的差别在于,如果迁入率降低,真汇的种群趋于灭绝,而假汇只表现为种群缩小。

陷阱:某些生境的适宜性似乎很好,但实际上它们没有足够的容量保证种群成功地完成其再生产过程,从而导致种群局部灭绝,这样的生境斑块被称为陷阱。

陷阱是一种看似源的汇。这种类型的生境在人类经营的景观中普遍存在。例如,农业景观中食物供应能吸引大量个体,但由于农业生产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干扰,降低了种群再生产的成功率,从而导致整个种群数量下降,并带来严重后果。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一个健康的景观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及动态上的相对稳定性。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景观总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所组成,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和生态过程中的功能关系等水平方向上,而且还表现在景观在等级系统结构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水平之间的关系上。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明确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特点。

(1)要在深入研究景观要素或结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把握景观整体的结构特征、整体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针对性地提出景观调节、控制和管理的基本途径。

(2)要把景观放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区域的组成部分,确定景观的作用,明确景观管理的目标,规划景观管理措施。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观生态研究一般对应于中尺度的范围,即从几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从几年到几百年 一般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揭示其成因机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综合变化过程,并确定控制途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得出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其他尺度上。

尺度分析一般是将小尺度上的斑块格局经过重新组合而在较大尺度上形成空间格局的过程,并伴随着斑块形状规则化和景观异质性减小。

尺度效应表现为,随尺度的增大,景观出现不同类型的最小斑块,最小斑块面积逐步增大,而景观多样性指数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人们越来越重视尺度外推或转换技术,试图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应用GIS技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佳研究尺度,并把不同尺度上的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不同尺度。然而尺度外推涉及如何穿越不同尺度生态约束体系的限制,由于不同时空尺度的聚合会产生不同的估计偏差,信息总是随着粒度或尺度的变化而逐步损失,信息损失的速率与空间格局有关,因此,尺度外推或转换技术也是景观生态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时空尺度具有对应性和协调性,通常研究的地区愈大,相关的时间尺度就愈长。生态系统在小尺度上常表现出非平衡特征,而大尺度上仍可表现为平衡态特征,景观系统常常可以将景观要素的局部不稳定性通过景观结构加以吸收和转化,使景观整体保持动态镶嵌稳定结构。例如,大兴安岭的针叶林景观经常发生弱度的地表火,兴安落叶松林景观仍可保持大尺度上的生态稳定结构。

系统的尺度性与系统的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小尺度上某一干扰事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激烈波动,而在大尺度上这些波动可通过各种反馈调节过程被吸收或转化,可以为系统提供较大的稳定性。

大尺度空间过程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生境破碎化、引入种的散布、区域性气候波动和流域水文变化等。其对应的时间尺度是人类的世代,即几十年,是景观生态学最为关注的时间尺度,即所谓“人类尺度”,是分析景观建设和管理对景观生态过程影响的最佳尺度。 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物种和其他信息被称为景观生态流。生态流是景观生态过程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受景观格局的影响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物种、养分和能量的流动和空间再分配,也就是景观再生产的过程。 景观生态流的动态过程可以表现为聚集与扩散两种趋势。景观中的能量、养分和物种主要通过5种媒介或传输机制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即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景观水平上的生态流有扩散、传输和运动3种驱动力。 扩散与景观异质性有密切联系,是一种类似热力学分子扩散的随机运动过程,扩散是一种低能耗过程,仅在小尺度上起作用,并且是使景观趋向于均质化的主要动力。

传输(物质流)是物质沿能量梯度下降方向的(包括景观要素的边界和景观梯度)流动,是物质

在外部能量推动下的运动过程,其运动的方向比较明确,如水土流失过程。传输是景观尺度上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主要作用力,如水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是景观中最活跃的过程之一。

运动是物质(主要是动物)通过消耗自身能量在景观中实现的空间移动,是与动物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流驱动力,这种迁移最主要的生态特征是使物质、能量在景观中维持高度聚集状态。 总之,扩散作用形成最少的聚集格局,传输居中,而运动可在景观中形成最明显的聚集格局。因此,在无任何干扰时,森林景观生态演化使其水平结构趋于均质化,而垂直分异得到加强。在这些过程中,景观要素的边际带对通过边际带的生态流进行过滤,对生态流的性质、流向和流量等都有重要影响。 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镶嵌性: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而构成整体 景观和区域的空间异质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梯度与镶嵌。 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因此,景观的镶嵌性是比景观梯度更加普遍的景观属性。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本底模型就是对景观镶嵌性的一种理论表述。 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等要素构成的空间综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和独特的物质、能量或信息输入与输出特征。斑块的大小、形状和边界,廊道的曲直、宽窄和连接度,本底的连通性、孔隙度、聚集度等,构成了景观镶嵌特征丰富多彩的不同景观。

景观的镶嵌格局或景观的斑块-廊道-本底组合格局,是决定景观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的镶嵌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始终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景观往往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直接或显著的影响,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价值取向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人类的文化背景强烈地影响着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外貌,反映出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 按照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可将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管理景观(managed landscape)和人工景观(manmade landscape),并常将管理的景观和人工景观等附带有人类文化或文明痕迹或属性的景观称为文化景观(cultura1 landscape)。这类景观多表现为规则化的空间布局,高度特化的功能,高强度能量流和物质流维持着景观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因而对文化景观的生态研究不仅涉及自然科学,更需要人文科学的交叉和整合

对于文化景观而言,生物活动(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产力)是景观系统最重要的特征

比较理想的有生命力的景观是指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而只需要较低能量维持,并且抗干扰性强的生态系统的组合。 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系统如同其他自然系统一样,其宏观运动过程是不可逆的。系统通过从外界环境引入负熵而提高其有序性,从而实现系统的进化或演化。 景观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类景观中,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人类通过对景观变化的方向和速率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可以实现景观的定向演化和持续发展。 把人为活动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称为干扰。对于管理景观的影响由于其定向性和深刻性则应

称为改造。对人工景观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可称为构建。

应用生物控制共生原理进行景观生态建设是景观演化中人类主导性的积极体现。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一定地域、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工程,它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胁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 景观稳定性取决于景观空间结构对于外部干扰的阻抗及恢复能力,其中景观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可称为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其限制变量为环境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如景观空间结构的拥挤程度,景观中主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环境质量以及人类身心健康的适应与感受性等。 7观多重价值原理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 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生物生产力和土地资源开发等方面。

景观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这些已经研究得十分清楚

而景观美学价值却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比较难于确定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

从人类行为过程模式和信息处理理论等方面分析。

价值优化是管理和发展的基础,景观规划和设计应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

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走向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它包含以下内容: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色优美度等。 第3章景观形成因素 景观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兼具自然和文化特征,具有明确空间范围和边界的地域空间实体,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生态学过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地说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5方面的因素。其中,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 一、地质地貌因素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是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1地貌营力

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包括地质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岩石性质、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内营力和外营力。 内营力也称作内力,是指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地震等。内营力能量十分巨大,对地貌的影响也最为深刻,世界上的巨型和大型地貌主要是由内营力作用造成的。

外营力也称作外力,是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 外营力在内营力形成的地貌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其简化或者复杂化。不同的营力导致的地貌形成和变化过程就是不同的地貌过程,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2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受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裂、节理等。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巨大起伏,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在中观尺度上,呈上升运动的水平构造是形成桌状山(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又称方山)、方山与丹霞地貌的前提;

单斜构造是形成单面山、猪背山必不可少的条件;褶曲构造可形成背斜山与向斜谷、穹状山与凹陷盆地;断层构造可形成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谷、错断山脊、地垒山与地堑谷、断块山与断陷盆地等众多地貌类型。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因而不同高度的地貌特征表现出垂直分异。 丹霞地貌: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就是在中生代 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褶皱:褶皱现象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褶皱虽然改变了岩石的原始形态,但岩石并未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褶皱构造是地壳中最广泛的构造形式之一,它几乎控制了地球上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态,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

节理: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火山作用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用过程,主要有3种形式: 熔透式喷发(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在)裂隙式喷发(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中心式喷发(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

由于喷发方式以及火山喷发物的不同,可形成

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火山口(火山喷出物在它们的喷出口周围堆积,在地面上形成的环形坑。上大下小,常成漏斗状或碗状,一般位于火 火山口山锥顶端)熔岩高原(当基性岩浆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时,就形成熔岩流。固结后的熔岩,由于抗蚀力比较强,往往形成熔岩高原,如印度的德干高原等 ) 岩石性质:由于各种岩石的理化性质有很大差别,而且在地质历史上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形,在承受外营力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貌。我国境内各个地质时代的岩层都有出露,各地的岩性很不一致,特别在一些多轮回的褶皱山地,岩性更为复杂。

从地貌意义较大的岩层来说,古老的结晶岩一般比较坚硬,具有较强的抗蚀能力,它们通常构成褶皱山系的核心部分,在地貌上往往表现为高峻的山地或峰脊,如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秦岭-淮阳山、阴山-燕山等山脉,以及五台山、泰山等著名山地景观。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自然沉积物固结形成的岩石。通常是在常温、常压环境下,由先成岩石的风化物质、火山喷出的碎屑物质、生物遗体及少量宇宙尘埃,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地质作用而形成)在我国境内很广,这些岩层的沉积环境不同,岩性相差悬殊,特别是古生代的碳酸盐类岩石和中生代的陆相红色岩系,对于我国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几乎未经成岩作用,以各种方式堆积于地面,不仅在构造下沉区形成了大面积的平原,甚至覆盖于某些上升剥蚀区,尤其是第四纪黄土,在我国北方堆积范围之广、厚度之大,为世界罕见。

此外,不同时期侵入或喷发的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沿着一定构造部位出现,形成了与沉积岩迥然有别的地貌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地壳由不同成因、不同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矿物成分的岩石组成,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岩石的性质上,决定着岩石的形态意义和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程度。较坚硬的岩石总是形成正地貌形态,不太坚硬的岩石总是形成负地貌形态。另外,岩石的相对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周围环境条件。因此,某种岩石在地貌形成中的形态意义,必须考虑岩石的每一种性质及其在具体自然地理条件下的表现

花岗岩类(SiO2含量65—78%的火成岩总称,质地坚硬, 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常被用于建筑物的材料) 花岗岩类岩石是侵入岩(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指液态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中分布广泛、出露较多的岩石,一般以岩基(巨大的岩体(一般大于100km^2,甚至可超过数万km^2),处于山脉的核部,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花岗岩)。岩株(出露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深成侵入体)的形式产出,形成大规模岩性均一的侵入体,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形成按节理发育的峭壁、断崖、陡壁等地貌景观。 第5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过程决定景观功能,也影响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的动态变化,景观功能是景观过程所引起的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效应,景观过程是景观生态流的表现形式,景观生态流是景观过程和景观功能的载体。各种景观要素在景观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并通过景观结构耦合表现出景观总体的一般功能。

景观生态流: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植物流。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扩散、重力和运动。扩散:溶解物质或悬浮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移动,物质运动通过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完成,是与空间异质性相联系的具有普遍性的作用力,是一种低能耗过程。如花香、污染物、污水。重力:物质沿重力梯度移动的基本作用力。如水流、风、洋流 。运动: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包括车辆)等物体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的力。 不同的动力会显著影响物体在景观中空间分布的格局。运动形成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重力具类似特征,扩散倾向于形成随机分布格局,作用小于其他两种力。

媒介物:风、水、动物、重力和人等5种媒介物。风可以携带热能、水分、尘埃、烟、污染物、雪、种子、孢子和很多小昆虫。水可以运输矿质养分、种子、昆虫、污泥、肥料和有毒物质。鸟类、蝙蝠、蜜蜂等飞翔动物,通过体表和体内远距离携带种子、孢子、昆虫等;地面动物也可通过体表和内脏传播种子。

人对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中的传播作用更强,常有意识地造成景观过程的改变。

运动格局:(1)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 :连续运动:指某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尽管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但速度不降到零。对景观影响较小 加速、减速、匀速。间歇运动:指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出现一次或几次的停顿。会与停点发生显著的相互作用; 短暂休息点和长歇点。如辽宁省盘锦湿地就是过往候鸟的重要休息点或中继站,为过往的丹顶鹤、黑嘴鸥等候鸟提供食物。(2)扩张散布:物体在继续占据原位置的基础上扩大其分布面积。例如热能的散布,母树周围萌生物种。移位散布:物种离开某一地区移到另一地区,如高海拔热带雨林中的暴雨雨水流向低处的平原;一对袋鼠到另一块草地斑块。等级式散布:物种从一个结点跳跃式地迁移到周围几个等级明显结点的散布方式。 有些物体在空间的散布是较为均匀的,而另一些则以“跳跃”的形式运动,两者的结合可能是生态学中更常见的运动形式。生物地理学上的“更新种”往往从一个结点跳跃式地迁移到周围几个结点,并在新结点周围作局部传播。当结点等级明析可辨时,该过程可称为等级散布。由于景观是一个由若干斑块构成生境质量差异较大的镶嵌体,外来物种的传播,就是一个等级散布过程。

运动方向与距离:(1)运动方向:斑块的形状与物流方向的相互作用角。平行于物种源向外

运动方向的扁长斑块对运动物体的拦截可能比与物流方向垂直的斑块少得多。热带稀树草原常由于入射热能引起的土壤变干,而在林地长轴平行于盛行风向时,土壤变干的程度比二者垂直时更轻。(2)运动距离 :连接两点间的距离为直线距离,直线距离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两点间运动速度最快的线路所需的最短运动时间称为时间距离。一般直线距离是最快的路线,但沿线上常有运动障碍,这时物流必须绕道而行。例如,鱼类向上游游动时,走之字形路径(水流缓慢)要比沿河道(水流较快)逆水向上游快得多。直线距离可用距离单位(如米,千米)来测度,而时间距离则用时间单位(如分钟,天数等)测度。由一地到另一地之间的最短时距与反向行进的最短路线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城市的单行道,以及鸟类的顺风与逆风飞行。第三种距离为拓扑空间上的距离。

景观生态流:主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 空气流:不同地段或区域气压的差异所形成的空气流动称为风。

风的格局有两种,一种是层流,即运动着的风成平行状态,一层在另一层之上,与地表最接近的一层称为边界层;

另一种是湍流,气流运动不规整,或上或下地流动。如山风、谷风、海岸带的海陆风和热岛环流等。传播花粉、孢子、小昆虫、种子、烟尘和各种污染物质;湍流增强稀释作用、逆温层阻止污染物垂直向上扩散

水流 :(1)地表水流:在倾斜地面上,当降水的强度超过下渗速度,即要发生顺坡流动的地表径流,最后进入河道。河流 河谷 河岸植被 。(2)地下水流 :地下水流包括下渗、中间径流和地下径流。

潮汐和海流:潮汐是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壳、大气的周期性升降现象。 “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 对海岸地形的塑造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带景观。海流是盛行风推动和海水密度差异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海水流动。 传输热量。携带营养物质。

养分流:伴随着水流和土壤侵蚀而发生。

水流携带的养分流:颗粒:不溶于水,悬浮于水中,其中有有机物如细菌、种子、孢子、腐叶碎片,也有无机成分如黏粒和粉粒等。与流量呈指数曲线关系, 主要随地表径流运移。 溶解物:可溶于水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如腐殖酸、尿素和无机物如硫酸盐、硝酸盐等。随着水流流量的增加而略有减少,可随壤中径流和地下径流运移,入海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或沉积于河口三角洲土壤内。

土壤侵蚀引起的养分流:土壤侵蚀的主要后果表现在3个方面:a.使土壤变薄、生产力严重下降,甚至成为毫无生产力的不毛之地;b.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形成堆积地貌,并使这些汇区景观要素的土壤更加深厚肥沃;c.侵蚀沉积物导致河床淤积、河流水位增高、水库淤积使水库库容减少,进而降低水库的调洪机能,增加洪水的潜在危险。

A=f(R,K,L,S,C) A-土壤侵蚀 R-降水程度 K-土壤侵蚀因子 L-坡长 S-坡度 C-植被覆盖。

动物流:(1)动物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和迁徙3种方式。巢区:指动物围绕它们的巢穴取食和日常活动的地域范围。领域:指动物用来抵御相同物种的其他外来个体入侵的地域范围。小于巢区。 (2)动物的分布格局 :①要求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景观中的会聚点或会聚线对动物非常重要。②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取决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小路 大路;小溪 大河;河流植被廊道;树篱。③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巢区间常存天然障碍物,如溪流、沼泽、田地等,有些巢区之间的边界随季节和种群特征而变化。④景观异质性特征。

植物流:(1)植物的散布:种子、果实或孢子等繁殖体的运动过程。媒介有风、水、动物、重力和人。传播机制取决于繁殖体自身重量的大小、体积,以及有无特殊的构造,如翅、冠

毛、刺钩等,并对媒介物有各自的适应性。(2)分布区的变化:①植物分布区边界的变化:由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动。科尔沁沙地内分布的草场大幅度减少。②植物种的灭绝、适应或散布:长期的环境变化 第四纪冰川 冰期。③植物种在新分布区传播:植物到达一个新的又适宜的生境的地区,如果缺少相应的限制因素,会发生广泛传播,并可能对当地物种的生存产生极大影响,形成生态入侵问题。旱雀麦在100年内从欧亚大陆进入美洲并成为当地的优势种,原来的优势种匍匐冰草在大部分地区消失。原产缅甸的菊科杂草紫茎泽兰在中亚热带地区的蔓延。

植物的散布按距离可分为长距离散布和短距离散布

长距离:指植物繁殖体在媒介物作用下从一个景观传播到另一景观,动物 风。 短距离:指限于一个景观范围内的几米至几百米的范围。种子较重或由陆地爬行动物在短距离内。

景观要素对流的影响:1廊道对流的影响:(1)廊道是某些物种的栖息地·树篱·带状廊道。(2)廊道是物种迁移的通道。(3)廊道是景观中的屏障和过滤器,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 采伐林地内的窄路,高速公路,河流,树篱。廊道宽度与断开共同决定物种沿廊道的迁移状况。(4)廊道影响本底环境和生物源:有树篱景观中河流径流量年变化较小,洪水频率低。气流遇到障碍物发生3种变化可能:第一种障碍物(如山丘)的坡面变化是渐变的,呈流线形对称,则流经的层流仍保留原有状态;第二种是背风坡比迎风坡陡;第三种是迎风坡比背风坡陡。在后两种情况下,层流流经此障碍物时都会在背风坡产生湍流,并且迎风坡为陡坡时,在背风坡产生的湍流可延长更远的距离。在上述3种情况下,山顶风速均可增加20%。 空气流经网络景观时与四周树篱及植物产生的界面作用,形成低地面的湍流的格局,而且地面风速和干燥度在各地变化较大。

廊道对物种流的屏障作用,一方面能沿廊道搬运堆积物、雪和种子,另一方面可将所携带的种子在当地堆积下来;与廊道相连的大斑块或结点可作为廊道的重要物种源。这些使廊道成为本底中的生物源。

2斑块对流的影响 :(1)斑块对廊道流的影响:结点对流有两种作用,即作为廊道的交接区和流动物体的源或汇。如围绕两条河流的交会点的斑块。(2)重力模型:结点差别明显时,如林地大小、城乡人口密度,结点本身的性质和连接的复杂程度一起控制着景观功能流量。 (3)影响范围:地理学的影响范围或作用场概念可以表示。一个斑块对不同的流有不同的影响范围,区分出高、中和低级流。对高级流来说,大结点附近的小结点与大结点相比没有明显的影响。相反,对低级流而言,即使小结点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每一种特定类型的流,都可以确定其“偏远区”或不受影响区。例如,在前两种情况下,高级流和中级流就没有“偏远区”,而在第3种情况下则存在3个“偏远区”(即E、F和G、H点周围)。

3本底对流的影响:(1)本底连接度:本底连接度较高的地区,物种平均迁移速度最大,在缺少屏障的地方,遗传变异和种群差别相对较小。(2)狭窄地带:物体的运动受到本底宽度的影响。峡谷可以加大或降低物体运动的速度。一般来说,运动的物体可能会在通过峡谷地带时减速以小心通过。狭窄地带的存在对流动来说是较为重要的,区域性质则更为重要,在景观规划和管理中,具有特殊意义。(3)网络连通性与环通度:上述的两个指数是以拓扑空间为基础产生的,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动物的迁移中,实际距离、线性程度、连接线的方向及结点的确切位置均有重要意义。(4)网络与流的空间扩散:网络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结点的可接近性,使物种流能迅速从源到汇,使相邻地区或孤立的结点更易到达,以减少路途过程中能量的消耗,降低捕食者袭扰的概率。结点作为廊道的交接点或运动物体的源或汇,最经常的是作为物种运动的中继站出现,以实现对物流的某种控制作用。干线,支线。

结点通常是生态流的中继点(站),常出现对物流的某种控制:①扩大或加速物流;②降低

流中的“噪声”或“不相关性”;③提供临时贮存地。集材道路旁的贮木场可作为木材分级、备料和运输的临时贮存地;野生生物庇护所内的孤立湖泊可作为水鸟在景观中迁移的重要中继点(站),可提供食物(扩大)、淘汰弱鸟(降低噪声)和使鸟类聚集以等待有利天气的到来(临时贮存地)。结点彼此相对位置对物流或结点的利用至关重要。 动物散布:指某种动物个体从其出生地向新巢区的单向运动。成年草原田鼠沿高速公路散布。 迁徙:是动物随季节变化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的周期性往返运动。迁徙物种适应气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环境条件,利用有利因素而避开不利的环境条件,实现种群的繁衍。例子:北极的驯鹿一年迁徙几千公里,南极的企鹅有些种迁移。 动物在景观中如下特征:(1)动物回避对它不利的景观元素,许多动物生存要求一种以上的生境。比如:狐狸避开廊道,臭鼬躲开燕麦,白尾鹿生活在农牧交错带。(2)廊道有时是栅栏,有时是通道。比如:树篱是臭鼬的通道,大河是赤狐的障碍屏障能造成成群的基因差异。(3)巢区的形状通常是拉长的,有时是线条状的,比如:赤狐巢区间一般存在障碍物(如:峡谷,小河流,沼泽等)(4)景观中不寻常的特征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沙漠中的绿洲,对沙漠动物比如狼就是水源。

三种防护林带:紧密结构,疏通结构,通风结构。 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1斑块-本底相互作用 2斑块-斑块相互作用:主要由生物动力所致,风的作用很小,能量和养分传输不重要而物种的迁移很重要。斑块之间物种迁移的相互作用主要由运动和散布所致,可以从一个斑块到另一个斑块觅食。当斑块中物种发生局部灭绝时,可以从邻近斑块迅速得到补充。水是斑块间养分流形成的主要媒介物。3斑块-廊道相互作用:斑块与廊道间的相互作用类似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的流是物种流。廊道有利于伴随着斑块内部种局部灭绝后的再迁居,而斑块是廊道的物种源。河流沿岸植物的湿生演替系列、上游到下游的梯度变化。4廊道与本底的相互作用:(1)廊道类型:不同的廊道类型与围绕的本底的相互作用也不同。本底气候对线状廊道具有主导影响。此外,大多数作用的方向都是从廊道到本底,如灰尘、车辆污染会从公路进入农田。在线状廊道中繁育的非原生物种会散布到本底中去。廊道对本底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隔离种群,从而限制基因的流动。 带状廊道与本底之间的流数量众多,且相互依赖。这是由于宽度效应使带状廊道具备许多开阔区域的物种。河流廊道与本底的相互作用中,水是主要的驱动力,流动的方向基本上只有一个,即从本底流向河流廊道。 景观的一般功能: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动,以及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景观过程的基本功能。景观是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空间镶嵌体,其整体功能是各类个体单元异质功能的耦合。在景观生态过程发挥景观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表现出总体景观的一般功能。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景观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

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能够为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生物生产的功能。 1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净第一性生产,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物质,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下的生产能力。 2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用生产潜力来表示,在假设农作物品种和田间管理处于最佳状态下,由光、热、水、肥4个因子所决定的作物产量的理论值,形成相应的农业景观生产潜力系列,即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和土地潜力。

3城市景观的生产功能:(1)生物生产:①初级生产:绿色植物生产在整个城市生产中不占主导地位。吸收CO2,释放氧气;生产效率高,人工化程度高,产品种较单调,稳定性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②生物次级生产:是城市中的消费者对初级生产物质的利用和再生产过程,即城市居民维持生命、繁衍后代的过程。大部分从外地调进,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人为可调性、社会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次级生产在规模、速度、强度和分布上应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和物质、能量的输入、分配等过程取得协调一致。(2)非生物生产:①物质

生产(a.正向物质生产:指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包括各类工业、手工艺、文化艺术等产品。b.负向物质生产:指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向周围环境排出“三废”(废渣、废水、废气)物质,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 ②非物质生产:指生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也负向效应。

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公益价值,包括自然资本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它们与制造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人类的福利。 景观的美学功能:然景观结构性最强、“最有序”,与周围的环境相比具有“最大的差异性”和“最大的非规整度”,因此最能吸引人,唤起人们追求奇异的特性;在结构特征或概率组合的测度上具有某种“极端值”或“奇异点”,使其在各种机会的表达上总能表现出临界的特性;在几何空间的描述上,总能表现出抽象价值的“非均衡”,而在维持生命系统方面,表现出最为狭窄,最为严格的条件组合。快感来自审美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之间的平衡。景观设计者应该致力于寻求可理解性与新颖度之间的最佳点,才能充分体现景观美学功能。 自然景观具有以下美学特征: a.合适的空间尺度。b.景观结构的适量有序化。有序化是对景观要素组合关系和人类认知的一种表达。适量的有序化而不要太规整,可使得景观生动,即具有少量的无序因素反而是有益的。c.多样性和变化性,即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时空动态的变化性。d.清洁性,即景观系统的清鲜、洁净与健康。e.安静性,即景观的静谧、幽美。f .运动性,包括景观的可达性和生物在其中的移动自由。g.持续性和自然性,景观开发应体现可持续思想,保持其自然特色。 如长白山。

景观的文化功能:1 自然景观的文化功能:(1)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2)自然景观陶冶人的情操 (3)自然景观是人类学习的源泉。2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人文景观有多种定义。按Farina的观点,在长期的人类干扰下,景观的某些部分一直在发生变化,最后形

成一个具有特殊的格局、物种和过程聚集的景观。 (1)提供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好教材 (2)提高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 (3)丰富世界景观的多样性。 第6章 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变化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也称景观动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态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景观的抗干扰能力;二是生态系统受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景观的恢复能力。

从以下4个方面对景观的稳定性作出恰当的评价:①景观基本要素是否具有再生能力;②景观中的生物组分、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是否处于平衡状态;③景观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高低,是否能够保持景观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功能的稳定性;④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否超出了景观的承受能力。 亚稳定性是指系统受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并达到可预测的波动状态。亚稳定性是人类和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生态系统属性。 亚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增强。

景观是由许多处于不同的稳定性状态的异质景观要素构成的。稳定的景观要素类型有3类: 裸露岩石和铺筑的道路,其光合表面或生物量可忽略不计,具有物理系统的稳定性, “最稳定”。 A点。②处于演替早期的生态系统, “低亚稳定” ,由生命周期较短但繁殖很快的物种组成,生物量较低,恢复力较强,或具有恢复稳定性。B点。③处于演替后期的生态系统, “高亚稳定” ,由生命周期较长的物种组成,其抗性强,如树木和大型哺乳动物,具有较高的生物量。D点。

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1)气候变化 (2)地貌形态 (3)岩石和土壤 (4)流水和水文变化 (5)植被变化 (6)干扰。 不同的干扰频度和规律下形成的景观稳定性不同。如果干扰是不规则的,而且发生的频率很低,景观的稳定性最差。因为这种景观不能形成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换句话说,这种景观一遇到干扰就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理论上讲,在干扰经常发生,而且没有一定干扰规

律下形成的景观稳定性最高。这种景观在形成适应正常干扰的机制同时也可以适应非预测性干扰。

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1)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为系统提供了固有的可塑性,可使其承受一定的环境变化,并在遭受干扰后恢复原状。(2)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通过开放景观的流可增强系统的抗性,促进其恢复过程。(3)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的结果,景观中所保留下来的物种具有很强的遗传变异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这种进化过程为景观保持动态平衡提供了抗性,并有助于景观从干扰中恢复。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1)自然因子:①地质地貌的形成②气候的影响③动植物的定居④土壤的发育⑤自然干扰 。(2)人为因子:如,森林采伐与更新、荒山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开垦农田、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

作用强度与景观变化 :(1)物理系统中的弹性与断裂:①作用力超过断裂点(R),金属棒断裂,系统被破坏;②作用力比断裂点小得多,并不再施加张力时,金属棒可恢复原状。弹性限度(E);③当作用力介于E和R之间时,认为系统为永久形变或非弹性形变,当作用力取消时,金属棒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2)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①弱度干扰(小的森林火灾)②中度干扰(干旱致使河流干涸)③强度干扰(耕作)④极度干扰(地震)。(3)物理系统与景观变化的差异 (4)景观变化。

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个景观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成另一个景观,可以从3个方面来判断:①某一不同景观要素类型以景观取代原来的本底成为新的本底;②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的百分比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③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一般规律:(1)景观变化的基本参数:描述景观变化过程和趋势的属性指标可以是景观生产力、总生物量、斑块的形状、斑块大小、廊道的宽度、基质孔隙度、生物多样性、网络发育特征、营养元素含量、演替速率和景观流等景观特征值。(2)景观变化的基本类型: 在12种景观变化类型中①变化呈水平趋势、规则波动的景观属于稳定景观(LT—SRO和LT—LRO)。②景观变化呈上升或下降趋势,但波动是规则的、可预测的,则景观处于亚稳定状态(IT—SRO、IT—LRO、DT—SRO和DT—LRO)。③如果景观参数的波动是不可预测的不规则波动,则景观处于不稳定状态(LT—SIO、LT—LIO、IT—SIO、IT—LIO、DT—SIO和DT—LIO)。 景观变化的总体趋势可以由3个独立参数来描述:a.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b.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c.波动的韵律或节律(规则和不规则)。

景观变化空间模式的常见类型:边缘式,廊道式,单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随机式。 “颌状”空间模式:又称为“口状”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景观变化模式。有3个优点:①一直维持着原来方形的生境斑块,尤其是在镶嵌序列的最后阶段;②廊道连接性得到加强,小的残余斑块在新的土地类型所构成的区域中起的是物种的“踏脚石”作用。廊道和小斑块使得大片而连续的新土地类型所产生的负作用最小;③颌状模式很明显地增加了边界长度,为多生境物种和边缘物种提供了更多的生境。 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景观破碎化过程是指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景观变化过程。景观破碎化的原因大多来自景观外部的人为和自然干扰。

景观破碎的生态效应:破碎化过程对景观的主要作用有:(1) 降低生物多样性(2) 给景观生态过程带来影响。(3) 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得更加脆弱(4) 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负面影响。

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1)穿孔 (2)分割 (3)破碎化 (4)收缩 (5)磨蚀。

景观破碎化的程度与干扰的强度关系密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趋于更加破碎化。当干扰超过一定强度时,致使许多种景观要素类型(或生态系统)退化或消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开始降低,景观的性质发生改变。例如,森林景观中小面积的皆伐和大面积皆伐。景观破碎化的程度还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时间长短有关。景观破碎化是一种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可逆过程。人与自然干扰造成了景观的破碎化,而植被的恢复可减轻破碎化,某些物种的定殖也能减少破碎化的影响。 第七章 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分类方法:土地分类,发生法,景观法,景观生态法。生态-土地分类=景观生态法=景观法+发生法。

景观性质分类:根据人类影响强度的景观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

景观生态调查:收集规划区域的资料与数据,了解规划区域的景观结构与自然过程、生态潜力及社会文化状况,从而获得对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为景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景观生态调查方法手段:历史资料、实地调查、社会调查和遥感及计算机数据库等四类。现状、历史资料、遥感资料、野外调查。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因素:陆地、植被、景观价值。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坡度分析;地质及土壤:基岩、土壤类型、土壤生产力等;水文:河流及其分布、洪水、地下水、地表水、侵蚀等;气候:温度、湿度、雨量、日照、降雨及其影响范围等;生物:植被及植物组成,动物(水生动物、昆虫)。生态系统的价值、变化和控制。②人为特征:区界、交通、建筑设施、场地利用、公共建筑。③文化因素。社会影响:规划区财力物力、居民的态度和需求、附近区情况、历史价值;政治和法律约束:行政范围、分区布局、环境质量标准;经济因素:土地价值、税收结构、地区增长潜力等。 ④遥感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资料。

景观生态调查:野外调查类型: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不用遥感技术;以航片为主的方法。 从野外工作开始,形成有限的、稍加描述的解译图例,然后开始航片解译;以航片为指导的野外调查。航片作为野外地图;以景观为指导的方法。从航片解译开始,在后期野外工作中用来指导采样分区。

景观生态分类:结构性分类:以景观生态系统的固有结构特征为主要依据。根据遥感影像,结合地形图和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依据,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其次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分类结果,形成分类体系。功能性分类:根据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属性(生物生产、环境服务和文化支持)来划分归并类群,同时考虑体现人的主导性和应用价值。 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 景观分类图的制作: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

景观生态分类的指标:主要指标:地貌形态及其界线;植被和土地利用等。一般包括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形、地表物质、构造基础、pH值、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剥蚀侵蚀强度、植被类型及其覆盖率、土地利用、区位指数、径流指数、干燥度、土壤营养成分含量以及管理集约程度等。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特性,一般选取代表景观整体特征的几个综合性指标。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等。 景观分类图的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有关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现象的景观图、遥感影像解译图和地表属性特征等转换成一系列便于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的存贮、管理和综合处理,根据研究和应用的需要输出景观生态图。

景观生态分类步骤:工作步骤:1定位和对参考资料的研究;2航片(卫片)浏览、分析,

初步图例准备。关键工作:①对航片和其他遥感图片的快速测览,以对航片镶嵌体的粗略研究为基础,将研究区分成几个主要的景观单元;②航片分析,完成图像处理;③设计一个概括性的初步图例。3初步影像解译和综合:主要在航片等图像上来完成,正式的野外工作之前进行。作用-分区;初步了解各分区的景观生态学意义。在对航片等图片的解译过程中,用不同的颜色、线型区分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边界。4野外调查与采样:野外样点调查:土壤、植被、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地质、水文、动物等信息,以获得精确而可靠的资料来描述图像解译单元,进而将它们转化成景观类型。调查方法:随机采样方法。主观分层-层内随机采样。5景观图的绘制:景观图中,不同地物特征的各种过渡情况(水分、肥力和高程)可以用3种不同的色彩要素“颜色”、“灰度”和“亮度”来表示。地图上的每一个图斑都要有一种颜色和一个图形符号。6评价、核实。

景观生态评价: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评价;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景观系统的文化、美学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由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 效用。服务(狭义)、功能、产品三个方面景观性质分类。

评估的意义: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 。选择价值: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存在价值: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和人类利用无关。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替代市场技术: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模拟市场技术: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是价值评价法。 景观的稀有性是景观文化价值评价中的重要特征。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包含有超一流的自然现象或不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地区;代表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突出事件或有意义的地貌或自然地理特征;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具有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自然生境;某种景观被破坏后可能恢复的时间愈长则愈为稀有。

综合稀有性级别与可能恢复的时间尺度两个方面,对景观独特性价值进行综合判断,划分为低、中、高和最高级别。

景观的美学特征:合适的空间尺度;景观结构的适量有序化;多样性和变化性;清洁性,即景观系统的清鲜、洁净与健康;安静性,即景观的静院、幽美;运动性;持续性和自然性。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景观生态学在线全文阅读。

景观生态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823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