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32个小题(共48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共52分)。 2.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意的。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 实行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2.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代表的利益集团是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3. “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 变法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
4.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柔然族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5. 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中减轻农民负担,促使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增多的一项措施是
A. 推行均田制 B. 制定官吏俸禄制 C. 推行租调制 D. 设立三长制
6. 下列举措中明显体现王安石变法“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指导思想的农业措施有
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保甲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7. “决定一切宗教的辩论,审查一切会议的教令、古代作者的意见、世人的教训和私人 的灵感,并下最后断言的至上裁判者,除在《圣经》中说话的圣灵以外,别无其他。”这 说明西欧宗教改革者认为人们唯一的神圣权威是 A. 上帝 B. 教会 C. 《圣经》 D. 教皇
8. 穆罕默德·阿里消除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统治基础的最有力的一项改革是 A. 政治改革 B. 军事改革 C. 土地改革 D. 工商业改革 9. 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 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 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 “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 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 推行“置产兴业”政策 D.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11.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 军备落后 B. 制度腐朽 C. 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12.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
A.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1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 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B.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 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14. 王安石整顿太学和维新派兴办学堂相比,其相同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统治 B. 改革科举制度 C. 为变法,育人才 D. 繁荣文化艺术
15.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6.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 推行分封制 B. 设立郡县制 C. 废除郡县制 D. 废除行省制
17. 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 认为“君”的统治基础是“民” B. 认识到了应以道家学说治国 C. 吸收了天人感应的儒学思想 D. 看到了广大人民的巨大力量
18.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9. 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 为宏钜!”(《朱子全书序》)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A. 倡导先进的农耕文明 B. 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C. 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 维护先祖遗留的尚儒传统
20. 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 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 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 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 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21.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 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该规划体现出美国政治文化是
A.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 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D. 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22.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
A. 拿破仑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拿破仑维护了德国的利益 C. 拿破仑打击了德国的封建势力 D. 拿破仑的到来有利于德国的统一
23. 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上联为:“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这里所肯定的孙中山先生的功绩是
A.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主张 B.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进行了反军阀护民主斗争 D. 领导了反复辟维共和斗争
24. 孔子“仁”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5.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009年12月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孔子学院的代表,在北京汇聚一堂,交流办学经验。他们如此尊重孔子,普遍认同的孔子主张应包括
①“克己复礼” ②“民贵君轻”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和而不同”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26.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材料中的“他”应当是指
A. 华盛顿 B. 孙中山 C. 甘地 D. 林则徐
27.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 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B.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 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 D. 改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
28.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A. 遵义会议、中共十四大 B. 中共七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 D. 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29. 马克思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又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 交换关系。”下列对这一著作的重大价值论述正确的是
A. 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B. 阐明了唯物主义史观
C. 揭示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D. 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30. 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 敢于挑战权威 B. 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 忘恩负义 D. 求知欲强
31. 罗素在《人类的认识》里写了首搞笑的诗:自然和自然律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 牛顿降生”,结果一切都豁然开朗。好景不长。魔鬼喊了一声,“嘿!让爱因斯坦降生”, 于是又恢复了原来的情况。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成就分别是
A. 近代力学理论体系与二项式定理 B. 万有引力定律与电磁场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天文反射望远镜与光电效应
32. 为中国大陆和近海石油勘探和开采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 微体古生物 B. 地质力学 C. 大陆板块理论 D. 第四纪冰川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大题共3道大题,第33题14分,第34题20分,第35题18分。共计52分。
3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材料中“王制遂灭”反映了什么 历史事实?(4分)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 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 施有哪些?(4分)
34.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 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4分)(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全部结构的改变”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有哪些?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6分)
材料三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从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
国。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6分)
材料四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 最近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4)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请说明原因。(4分)
35. (18分)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 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孔子为了寻访到一位愿意实践他的政治原则并委他以与其才干相符的职位的统治者,曾带着弟子们周游中国。寻访落空后,他回到家乡,继续开办私学,直到去世。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老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只是姗姗来迟的成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及主要思想主张的角度,谈谈你对“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这一评论的理解。(6分)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 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材料二中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2分)在井冈山时期、 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4分) 材料三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 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
【试题答案】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