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弄清作者为什么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揭题:
1.猜谜语:说他是条牛,无法拉车走,说他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种动物)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动物朋友——蜗牛。(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语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进而激起探究的欲望。 2.听,邻居家的小姑娘青青正在院子里唱着呢:“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总会留下一个难忘的回忆。而在美好的童年里,在潮湿的墙根儿下和蜗牛亲密接
触的幸福和幸运可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晓东的回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回忆总是绵远悠长的,就像一声声轻轻的叹息。这篇文章中处处弥漫着作者的情感,既有对蜗牛的敬佩赞叹,又有对逝去岁月的惆怅感慨,在开课之初以接近于作者风格的语言创设一种回忆的情感空间,可以引领学生自然置身文境。 二、 读文思考:
1、回忆是美好的。在回忆中,作者对蜗牛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用心地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寻找答案。
(起初认为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开始敬佩它了。)
2、作者在观察蜗牛的时候,很注重动作描写,都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为一组,划出蜗牛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汇报。
⑵学生齐读这些词语。(“探出”、“东张西望”、“巡视”、“慢慢”、“伸出”、“立即”、“缩”)
师:这些词让文章变得更生动,我们在作文中叶可以描写动作,注重一些细节。
⑶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呀!通过这些观察,他认为蜗牛是个胆小鬼!这是对蜗牛的嘲笑(板书)。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些句子呢? 谁来尝试一下?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随时进行写作引导,读写结合。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了呢?标出相关的词、句、段,好好体会。
(3)、师:如此胆小的蜗牛后来却得到了作者的佩服,原因何在呢? (生谈)(板书:不畏惧 不退缩 不放弃)
A、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蜗牛的精神。 B、读文思考:蜗牛是怎样爬墙的?(完成下面填空)
蜗牛在 的墙面上爬行,它爬得 ,爬得 ,掉下来就 ,它 ,最后 。 C、这段话除了写蜗牛,还写了谁?(作者)“我”和蜗牛比,有什么不同?(我都厌烦了,可蜗牛还在不懈地努力)再联系自身负重爬山的体验体会蜗牛的勇敢、顽强。
D、师生举例子(联系身边的、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具有顽强精神的人的事例),理解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含义。
E、扩展: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做的?学了这课,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 立足文本解读,超越文本感悟。 三、 总结,欣赏,学习写作方法:
1、师:儿时的观察、思考让作者写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赞美蜗牛的回忆性文章,这段回忆又让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可爱而顽强的蜗牛,作为锦上添花的礼物,下面我要把一首名叫《蜗牛与黄鹂鸟》的歌送给大家。(播放歌曲)
2、听,青青又在唱歌了,“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我忍不住跑了出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5自然段,问:这些段落去掉可以吗?
师:课文除了回忆小时候的事,还在开头和结尾写了现在的事,这叫“首尾照应”咱们今后在作文中也可以这样用。
【设计意图】:学文的同时,重在引导写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四、 作业设计:
(一)、采集课文中用得巧妙的词语补充在“词语花篮”里。
(三)请同学们课下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描写一下它的动作,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 附:
6 蜗牛
不畏惧 不退缩 不放弃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教学反思:
本课开头我先用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孩子们在读中悟,在读中找关键词,抓住蜗牛的动作来理解它的行为,同时注重写作引导,引导他们在观察小动物时,能抓住动作来写它们可爱的样子,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加上文章结构的引导,他们学会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课后的小练笔写得还是相当成功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蜗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