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或夸张,各得其宜,皆可贵,惟以二者兼而有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为最难能最堪许。王维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状景名句,正因为它达到了二者兼备相谐的艺术境界。 诗句极写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从而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其精工神奇之处,首先在于对塞外广袤无垠地区空间的高度艺术概括:“大漠” “长河”四字,力重万钧、雄浑硕博,是大笔涂抹,把这两个大自然形象概括得那么真实、自然、确切、鲜明;且简洁而又巧妙地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因为“漠”之大,才见“河”之长;正由于“河”之长,方显“漠”之大,“大”“长”二字,平凡中显奇伟,如铁柱掷地铿然作声。
接着“孤烟直”“落日圆”,分别对“大漠”“长河”作别出心裁的形象刻画。这是概括性的细描,夸张而兼写实。“大漠”何以形其大?“长河”何以状其长?正因为沙漠广阔无垠,所以视线所及的烽烟使人觉得笔直。但是诗人实际上不是为写烽烟而写烽烟,而是通过“孤烟直”,以衬托说明“漠”之“大”;若无“孤烟直”,“漠”之大无以名状。至于“落日圆”之于“长河”,作用近同,但有所异。“长河”若无“落日圆”,其作用仅仅是“大漠”的衬垫而已,就不可能与大漠共同构成一幅广袤旷阔而又雄奇壮丽的塞外图。正因为“落日圆”,“长河”的形象才显得那么巨硕壮丽,与“大漠”相辅相成。 (《古诗偶句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版) 3.《渡荆门送别》赏析(何国治)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的长江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平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非常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
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色,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版)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
这两句诗是对山西村风景的描绘。“山重水复”是从大范围落笔,勾画出整个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重”“复”两个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而在“山重水复”之下的“疑无路”三个字,则进一步衬托了山水迂回转折的境界,并增强了真实感,使之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柳暗花明”是具体写“山重水复”中的一个村庄,显示出兴旺的气象和蓬勃的生机。一个“暗”字,突出了柳树的茂密,树荫的浓郁;一个“明”字,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而“柳暗花明”之下的“又一村”三个字,意在表明这个村庄的突然出现和这出现的一刹那给诗人的强烈印象和心花怒放的情态。应该说,“疑无路”三个字是虚写,“又一村”三个字是实写,然而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这两句诗既韵味无穷,又包含寓义深远的哲理。因此,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 (《古诗偶句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7版)
二、关于诗歌朗读的知识短文推介 导之以读感受美
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都是用来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但是由于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效能不同,诗歌又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即:“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练和谐节奏鲜明(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诗必须有韵律(艾青《诗经》)。”这些说明,诗歌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具有韵律,“不论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都有着自身的音乐美。”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吟诵。 (一)抓住“诗眼”和“警策”,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兴味。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警句”即“一句吟成万古传”的名言佳句。在教学诗词中,我们应细心体味诗人的用意所在,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和“警策”。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练的安排就有了特殊而深刻的表现力;有的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迭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杜甫的《石壕吏》,通过“夜捉人”事件的描述,反映了战乱期间十分残酷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写实之中,隐含着诗人的谴责、愤怒与不平。开头四句,句句有人,句句叙事,接下去用“呼”“怒”与“啼”,“苦”使“吏”的横暴与“妇”的痛苦对比鲜明,结句“独与老翁别”用一“独”字,含蓄地说明了诗人昨日投宿,还是老翁老妇双双迎接,如今老妇已被抓走,只剩下溜回来的老翁一人,这一家的不幸与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深情,
都凝结在这个“独”字中,一个“独”字饱含着多少血泪!抓住这一“诗眼”进行分析,对整首诗的意蕴也就容易领会了。至于“警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景状物,真切生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深理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物自况,抒写胸襟。这些“诗眼”和“警策”无一不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它们能增强审美刺激和审美感染力而引起读者特殊的审美关注。
因此,在诵读的全过程中必须加以“强化”,即:切实把握统摄全诗的炼词秀句,“由字而句而篇”,进行分析体味。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的艺术境界,引起审美关注,启动诵读兴味。 (二)表情朗读。
语言的音乐美是诗歌的突出特点,表情朗读是创造诗歌课堂气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美的感染,产生喜悦、激昂、悲愤的强烈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感情也就朗诵不好诗。只有运用恰如其分的声调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诵,才能准确、完整、动人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朗读时一定要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加以点拨。满含感情恰如其分的语调是准确完整地展示诗歌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譬如朗读杜甫的《登高》就应该用沉郁忧伤的感情和低缓顿挫的语调,渲染苍凉悲凄的深秋气氛,以此来烘托人肠回九转的愁苦。朗读李白《早发白帝城》就应该用喜悦兴奋的感情和热烈奔放的语调,渲染诗人遇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朗读还得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现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感情的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三)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促使其获得完整的美感。“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到感染。”(徐中玉《论语文教学和语文问题》)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总是跳动着悲壮的爱国激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借写豪壮的梦境,在梦中幻化成金戈铁马,跨越冰河,横扫千军,气吞残虏,抒发了无可抑制的爱国杀敌的激情。通过反复诵读,能帮助学生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能把学生吸引到诗人的理想和激情所熔铸的美好意境之中,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一边轻声诵读诗句,一边想象陆游老卧病床,梦跨“铁马”,征战在冰封雪飘的北方疆场的形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诗人的理想、情操美,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韵美。 教学目的:
(一)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二)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师:上课之初,老师先给大家看一组边塞风光的图片。边塞的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空旷 生2:辽远
师:在诗歌中,就有一类是边塞诗。唐代自开国以来,边疆战事频繁,有许多诗人参加
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师:从题目中我们能了解什么? 生:出使到边塞 师:谁出使到边塞? 生:王维
师:王维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吧,把你了解的王维的知识告诉大家。
生:王维,唐代诗人,画家,蒲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后人称之为“诗佛”,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禅意。宋代文学家曾经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王浩然并称王孟。 师:这位同学对王维的介绍已经非常全面了,老师把他的知识归纳了一下,同学们齐读,加深印象。 生:齐读。
师:诗歌的学习重在朗读,那就让我们今天的学习从朗读开始。同学们快速的看一下,有没有哪一个字的读音是你拿不准的?没有,请同学们自己放声地朗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有个同学小声的问我:这个字该读什么?看来还是有问题。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那你起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生:??萧关逢??(卡壳)
师:看来还是出问题了,这两字应该读什么呢? 生:读“h?u”还是“h?u”,二声还是四声? 生:二声
师:应该是四声。关键是下一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的读音已经统一读“qí”,但是在文言词语中,当动词时读“qí”,当名词时,一人一马读“jì”,古文还应古读。这个地方应该读“jì”.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没有了,就让我们再放声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生: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师:谁再来展示一下?
生: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儿?
生1:字正腔圆,很流利
生2:缺少点语气,很沉闷的语气,我觉得应该读得更低沉一些。 师:怎么才能把这种沉闷的语气读出来? 生:老师,我想试一下。 师:好,你来展示。
生: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怎么才能读得这么好呢?
生:我注意到字与字的停顿,要有节奏,还要有适度的托音。 师:这个同学不仅自己读得好,还交给了我们朗读的技巧。 生:还有在读之前看懂这首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师:这个同学说出了问题的实质,关键是要读出作者的感情。刚才这个同学已经读得很棒了,我们还想不想再听一段非常精彩的范读录音。
师:有一个字的读音,是按照今读的,但瑕不掩瑜,咱们还是按照古音古读,读“jì”。 刚才咱们班的那个同学展示的和听到的课文范读录音,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读得非常有感情。那怎么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要理解诗歌的意思。
师:同学们快速结合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诗歌的意思。谁能告诉我们在这首诗歌中讲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生:王维去边塞,他带的随从不多,站在空地上,就一辆车停在边上,出了汉界,在汉界的上,他看到了飘飞的鹏草,和北归的大雁。他还看到了,沙漠上的孤烟,夕阳西下。他环碰到了侦察兵,侦察兵告诉他都护正在边防前线打仗。
师:整首诗歌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我想问大家的是,你们认为王维此次出使边塞,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不好
师: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心情不好? 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 “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转身写板书)题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边塞。
板书:使至塞上 王维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带读。 四、理解诗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 颔 颈 尾
1、这首诗总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使至塞上 课堂实录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