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 2017.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 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2.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 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
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 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3.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4.下图是《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最能反映这一时期中央集权趋势的是
A.①至② B.①至③ C.②至③ D.②至④
5.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第1页(共10页)
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6.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7.这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作战的木刻漫画,下列对其寓意的解读错误的是
A.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 B.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 C.反映正面战场抗战的战术特点 D.鼓舞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
8.“‘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这首诗赞颂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右图是一幅反映劳资协商、克服困难的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近代民族企业中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
第2页(共10页)
C.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家经营企业中 D.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
10.下面柱状图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南方谈话促使中国市场经济起步 B.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市场经济成分 C.市场经济建立是改革深化的成果 D.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生了质变 11.雅典在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海战凯旋后,废除了一切关于行政官员任选的财产限制,规
定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废除了梭伦确立的财产原则 B.打破了部落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C.社会中下层公民进一步获益 D.极大地推进了雅典民主化进程
12.罗马的司法一般由高级行政官吏兼理,这些官吏多半不懂法律,所以罗马法学家的意见
很受重视。逐渐地,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的解答意见与国家立法别无二致。这说明 A.法学家的意见具有法律效力 B.罗马法由法学家制订 C.法学家的意见凌驾于法律之上 D.罗马官吏无法行使司法权
13.从1692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
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B.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 C.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4.有美国学者认为:“我国宪法创立了一种在形式和设计上史无前例的政治体制。它建立
了两套政府机构,两者都同创造、维持它们并受它们统治的人民各自发生直接的关联,各自相互知悉并保持默契,各自产生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一政治体制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民主制
15.列宁指出:“(十月革命)是沙皇制度的后果,是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而不是我们的意
志,也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形势要求这样做。”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沙皇专制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B.资产阶级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第3页(共10页)
C.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D.无产阶级尚未做好革命准备
16.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
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符合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英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 C.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17.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
重的“慢性病”。这形象的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波及范围广 B.破坏性特别大 C.持续时间长 D.引发政治危机 18.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
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致力于实现“这项任务” 的新政措施是
A.保护劳工权利,缓和阶级矛盾 B.防止盲目竞争,恢复工业生产 C.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 D.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19.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
民群众的结合。”这句话实际揭示了新经济政策是
A.工农联盟的政治革命纲领 B.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C.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D.斯大林模式的最初的萌芽
20.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
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
A.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 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
13分,第23小题10分,第24小题11分,第25小题13分。
21.(13分)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
第4页(共10页)
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4分)
22.(13分) 回眸历史,全面考察社会发展环境,也许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
代”有新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将“黄金时代”定义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悖经济常识。
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机遇,经济突然发展,而后又没有惯性,戛然而止,这都是不可能。晚清新政时期已经制订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民国政府建立后,依照西方国家的模式,经济法制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机制;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无暇东顾,更主要的是资产阶级的自身努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结合,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的“黄金时代”。1918年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还是无暇东顾。大约到1922年才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但已具规模的民族资本在竞争中仍很活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918—1922年的5年中,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最为活跃。其间工矿业新设的1
万元以上企业805家,投资总额达2.57亿元,为1858—1911年工矿业投资总额的1.26倍;银行业新设资本5万元以上的企业149家,投资总额达8.9千万元,为1897—1911
第5页(共10页)
年投资总额的3.48倍;航运业新设资本1万元以上的企业94家,投资总额1.74万元,为1860—1911年投资总额的1.02倍。仅1918—1922年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即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的投资总额。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4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23.(10分)对建国初期《人民日报》中有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进行计量分析,可以从一
个侧面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与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 “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不断下降,到60年代,该词汇数量上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从1950年到1956年,“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呈现出一个“V”字的形态,1950年到1953年之间呈下降趋势,1953年至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1950年“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达到了高点,到了1953年至1956年,该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减少,而且呈现稳定的趋势。
——摘编自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键词汇的使用频率的变化进行说明并提出合理的解释,将答案按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关键词 频率变化 1949年的使用频率最高 “一边倒” 50年代后使用频率不断下降 ② 中苏同盟关系确立;朝鲜战争爆发,③ 中国与西方关系降到冰点。 “独立自主” ④ 中国外交走出国门,呈现新的姿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内容;“一边倒”不是无条件地倒向苏联。 ① 合理解释 第6页(共10页)
1950年使用频率达到了高点 ⑤ “帝国主义” 1953~1956年使用频率大幅⑥ 减少
24.(11分)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
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材料二 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冷战”没有出现的理由。(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5分)
25.(13分)近几年,无论是英国脱欧、特朗普现象,还是恐怖主义,都指向一种迥异于过
去二十年“世界是平的”判断。当代民族主义浪潮正与全球化的发展相伴而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具有不同发展趋向的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起点。从国际关系
的角度看,全球化进程起始于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交通工具的改进和资本原始积累
第7页(共10页)
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民族主义亦兴起于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运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效应,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自卫灵《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 近年来反全球化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
达国家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不均等的,也出现了相对贫困和边缘化现象,即所谓的“第三世界化现象”。
——新华网 2007.03.17
一些国家,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美英政府把全球化作为其主要的政策。但这些国家
的政府并没有同等重视全球治理。民众享受全球化之利时不会反对全球化,当遭遇全球化之害时,民众就不得不通过现存政治机制(比如民主)对作为政策的全球化进行抗议。
——庞中英《走出全球化困境,需正视经济民族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相似的历史发展起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推动世界市场开拓、全球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据材料归纳出早期民族主义所发挥的历史作用。(7分)
(2)指出材料二中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情绪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了全球化过程中的哪些问题?(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应对全球化中民族主义的逆反性?(3分)
第8页(共10页)
扬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11 B 2 B 12 A 3 A 13 A 4 D 14 B 5 D 15 C 6 D 16 A 7 C 17 C 8 A 18 C 9 B 19 B 10 C 20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3分)
(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3分)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分)
(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2分) 新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2分) (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2分)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2分)
22.(13分)
(1)晚清新政的推动;民国政府的经济法制建设;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
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4分)
(2)观点: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定义在一战期间,不符合经济常识。
(2分)
论证:一战前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
金时代”的经济发展有其固有的惯性;1918—1922年,中国民营资本企业的投资仍然非常活跃,创立的企业的总资本超过此前半个多世纪的投资总额;一战结束后,欧洲国家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1922年后才得以卷土重来。(6分,任意三点即可)
总结:通过考察一战前后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可
以向后延续一段时期。(1分)
第9页(共10页)
23.(10分)
①两大阵营对立,美国敌视中国;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2分) ②中苏关系恶化;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2分) ③1950~1953年间呈下降趋势(1分) ④1950~1953年间呈下降趋势(1分) ⑤朝鲜战争加剧了中西对抗(2分)
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2分)
24.(11分)
(1)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中苏两国领
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4分)
(2)理由:两极对峙局面不复存在;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3)主要表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非友即敌”的
观念。(3分)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2分)
25.(13分)
(1)起点: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1分)
因素: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作用:推动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促进民族国家的建构。(2分) (2)实质:经济民族主义。(1分)
问题: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全球化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
(或利益分配失衡)。(2分)
(3)应对:加强全球协调、全球治理,努力解决全球问题;加强国家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
倡导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共赢共存。(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第10页(共10页)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