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模式的特点、成就及其弊端
摘 要:苏联模式形成和存在于斯大林时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国家的社
会主义建设模式。它曾经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尽管它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如果要正确对苏联模式做出科学的评价,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态度。
关键词:苏联模式;成就;特点;弊端
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后来,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便是苏联模式。
一、苏联模式以及特点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1]。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2]。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制,其高度集权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渗透在思想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3]。
首先,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它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第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第三,在经济的管理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其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外交上奉行大国强权干涉体制。苏联模式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人自居,到处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最后,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搞思想禁锢,用行政方法干预和控制学术问题,领袖人物的言论和看法往往成了判定各种学术问题的最高标准,严肃的科学研究和自由的学术讨论往往被政治运动所冲击,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成了对领袖著作的阐释。
二、苏联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
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性能够确保全国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这使得苏联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 。
1.政治和军事上,二战中在其他国家面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纷纷落败的情况下,苏联举全国之力抵御了法西斯德国的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甚至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并且几乎以一己之力攻克了柏林,为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战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帮助西至中欧,东至北朝鲜等十几个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将社会主义的火种播撒到全世界的范围内。而且苏联在战后迅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形成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核恐怖均衡,维持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在与美国长达几十年的军事竞赛中也一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2.科技上,苏联先于美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率先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走出地球的梦想,使世界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丝毫不弱于资本主义,坚定
1
了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经济上,由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成功更是史无前例。
3.经济上,从苏联模式经济制度初步确立到二战前,苏联完整地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一五”在产值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增长速度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完成农业的集体化打下坚实基础。“二五”在技术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发展水平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51.5%提高到1932年的70.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1932年的53.4%,大工业产值1932年比1928年增长了一倍多;“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倍,生产资料生产增加了1.4倍,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17.1%,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77.4%。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提高到10%,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德、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短短十年期间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个奇迹。
另外,战后苏联的恢复速度同样惊人,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水平,195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较1940年增长了73%,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均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经济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1950—1960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8%,1961—1965年为8.6%,1966—1975年,保持在8%左右,其中1971—1975年为7.4%。到1985年,苏联的钢铁、石油以及天然气等重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它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都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除上述成就以外,苏联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世界上许多采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期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这一切都表明苏联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社会生产力,保存并发展社会主义实力,对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苏联模式的缺陷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苏联模式,尽管曾经创造了历史辉煌,但它并不是完美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仍然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5]。
2
第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实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办大事要事,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开展卫国战争;另一方面,它却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二战以后,这种以高度集中和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经济模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第二,备战型的苏联模式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确保卫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同时却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和党的领导体制,一方面可以保持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却造成一党独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最终导致独裁和专制,严重影响了人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
第四,苏联模式由于高度集权而又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以人治代替法治,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违反和破坏法律的现象经常发生。
第五,由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判断,苏联模式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结束。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导致苏联解体的种种错误,苏联模式的衰败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结果。应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经验教训是应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6]。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但也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结论如公有制、计划等运用到俄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尽管这有着某种客观上的历史原因,就像后来的中国、越南以及超越曾经不顾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样。另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在实践中
3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所以崩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即没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该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继承。
参考文献:
[1] 周新城.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66-70. [2] 吴绍禹.关于苏联模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7):41-43. [3] 寇 玲.试析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基本特征[J].历史教学,2000,(1):37-39. [4] 任志坤.对苏联模式合理性的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3):49-52. [5] 严春燕,崔庆五.试论苏联模式的成败得失[J].理论探讨,2010,4:11-12. [6] 王浩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及历史教训[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 (1):77-82.
4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论苏联模式的成就、特点及其弊端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