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1、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预期2、 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学习3、 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结果 教学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重点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难点 教时 1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准备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1、倒水 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 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 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2、学生有序观察观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察,然后进行交流。 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 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显微镜: 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 调节螺旋(调目镜(对着眼 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节焦距、看清物镜(对着标 镜臂 轻拿轻放。 载物台(放置 通光孔 5、教师强调: 反光镜(反射光线、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 镜座 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生按顺序进行观(2)使用时要小心,镜察,并做好记录。 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4、小组汇报交流,和物镜。 选取代表进行全班6、教师小结:在一交流。 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5、学生观察投影中1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课堂小结(略):
2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2. 做酸奶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地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教学细菌。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内容关注病菌的传播。在设计上,本课以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愿望,推动学生分析 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预期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教学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效果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重点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难点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酸奶、存牛奶、保温壶、小盆、白糖 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出课题 二、指导学生制作酸奶 1、同学们是否喜欢喝酸奶?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想动手尝试吗? 2、教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 ①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一定要冷却到35~40℃ ②加入酸奶后要保温5~6小时。 ③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久,变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 惊喜 学生回去后有条件的尝试制作。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视频资料、 准备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 教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 备注 3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学 活 动 设 计 一、品尝酸奶。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 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2、教师介绍: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 教师进行小结。 5、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危害呢? 6、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 1、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 2、学生可以就自己对细菌的了解进行介绍。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 3、学生阅读资料,学习操作。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16代)―131072―262144―524288―1048576―2097152(21代) 4、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7、交流汇报:捂住鼻子打喷嚏、勤洗手、用热水冲洗筷子等。 课堂小结(略):
4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3. 馒头发霉了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教学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观察,内容认识霉有不同形态。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三、分析 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预期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教学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效果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重点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难点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准备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探讨发霉的条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1、学生观察带来的发 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 等 2、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引发学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5、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5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6、进行实验。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准备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弗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1、小组展示并介绍 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行记录。 3、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5、学生自学。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课堂小结(略):
6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植物构造,是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的。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组成单。二、教学位,认识到细胞的重要作用。内容有:一、说明细胞就好像是构成人体的“积木”内容让学生观察几种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及特点。三、让分析 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比较动植物细胞的不同。四、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细胞及其发现。 预期1、能有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教学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效果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拨并进行比较。 重点难点: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 准备 学生准备:洋葱、小刀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认识细1、通过谈话(积木)1、学生观察,交流 胞的形状、引出细胞,请学生观发现的特点。 结构和特察书中的插图,认识 点。 各种细胞。 2、让学生观图讨 2、组织讨论:细胞论,汇报得出:细 有些什么特点? 胞很小(除了蛋 黄),细胞各种各 3、组织学生观察洋样,各不相同,细二、借助显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胞是组成生物体的教 微镜比较洋表皮细胞。教师具体最基本单位。 学 葱表皮细胞介绍洋葱表皮细胞3、学生提出疑问。 活 和人体表皮的切片制作方法,及 动 细胞的区观察方法、注意事项 设 别。 等等。 计 4、学生领取材料和 仪器。并以小组为 4、教师到小组中巡单位进行观察。 视,具体指导有困难 的小组完成实验。 5、学生进行实验操 作并进行记录。 5、组织汇报。 6、学生观察人体表 皮切片。
7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三、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6、提供人体表皮细胞切片给小组进行观察。 7、引导学生自学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8、了解细胞的特殊作用。 9、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细胞的简单知识。 7、学生自学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查找到的有关细胞的资料。 8、由学生自学资料“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8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预期教学效果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内容安排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二、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重点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 准备 学生准备:玩具小船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出示课件:地球 2、谈话: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起就在不断的探寻它的真面目,有一首诗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 3、教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和“擎天柱补充说”。 4、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他的认识根据是什么? 5、教师补充介绍,强调: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 6、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7、师做演示实验。 8、介绍麦哲伦的环球 1、观察地球 2、阅读资料。说说自己的想法:古人愚昧。古人落后,古人充满幻想,古人也在不断探索。 3、学生质疑。 4、进一步阅读资料,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大胆推论。 5、普通百姓通过出航与归航的船只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6、学生配合实验的完成。 9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航行。 9、总结:麦哲伦经历了重重困难,牺牲了生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认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10、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呢?还出现了哪些荒唐的想法呢? 1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7、生阅读相关材料,并介绍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全班交流。 8、地球很大。 9、根据资料测量绕地球行走一圈所需的时间。
10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2. 地球的表面 内容 教学本课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内容内容有:一、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二、制作两种地貌模型。三、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不分析 断发展。 预期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教学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效果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 重点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塑料盘、大块玻璃、风景图片 准备 学生准备: 泥沙小草等等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制作地表模型 三、指导画地形图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形状 1、出示风景图片。 2、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风景还有什么样子的地方?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中插图。认识几种典型地貌。师介绍其特点。 4、想不想把这些特别的地貌制作出来呢?师指导制作方法。要求:明确分工,注意安全。 5、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6、要求用大块玻璃把制作的地形画下来,并试着画到纸上,用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貌:绿色是平原,黄色是高原,蓝色是河流或海洋等等。 7、师补充:地图由此得来。 8、我们地球表面的情况十分复杂,前人制作一份地图非常的不容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后汇报:沙漠、高山、河流、海洋、岛屿、绿洲、峡谷等等。 3、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地貌的资料。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材料尝试制作。 5、介绍制作中的地貌特征有哪些。 6、学生进行操作。然后展示作品。 7、了解前人制作地图的方式方法。 11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易。 9、补充介绍现今人们可以凭借的手段,及高科技。 8、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3、 地球的内部 本课从地球的一些自然现象来导入,认识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内部情况的。内容有:一、教学进行猜测黑盒子里舞台的活动。二、教材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内容科学家是如何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三、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分析 部结构模型。 预期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教学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效果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12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重点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 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二、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出示暗盒,你们不打开能否知道里面是什么? 2、每小组分发材料。 3、组织交流汇报:你们小组认识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4、师引导,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情况呢? 5、引导学生观图,思考:地震、火山爆发、地热等现象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帮助? 6、师介绍人类所认识的地球内部情况。 7、我么来制作一个地球的构造模型。 1、学生介绍想到的方 法。 2、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 3、汇报。 4、学生总结实验所得并发言:摇一摇,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在对地球的认识有所改变。 5、了解地球内部的成分。了解地球的深度。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给予解答。 7、生做地球构造模型。 课堂小结(略):
13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4、 火山和地震 内容 教学火山和地震是显著的地质变化,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内容建立模型研究,分析 内容有:一、了解火山。二、研究地震。 预期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教学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重点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 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二、探究火上喷发的原因 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复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 2、谈话因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和地震,今天我们来研究。 3、播放录像—火山爆发。 4、组织谈话:看了刚才的录像,你对火山又有了哪些了解?心中还有哪些疑问? 5、教师对于学生的叙述适时给予补充介绍。 6、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指导学生做火山爆发模拟实验。 7、组织汇报交流:火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有些什么征兆? 8、火山很可怕,地震也很可怕,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1、学生:地核、地幔、 地壳。 2、生说自己对于火山和地震的认识。 3、生观看录像。 4、火山爆发的原因和火山的结构。 5、生领取材料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实验。师进行巡视指导。小组交流观察的收获。 6、火山冒烟、地热、鸡犬不宁、火山灰落下等。 7、生看录像。 14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四、谈谈安全教育。 引导观看录像。 9、师介绍我国1976.7.28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10、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 11、师做演示实验。 12、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于地震的研究也很早。师介绍张衡和地动仪。 13、地震来临我们该怎么做呢? 14、组织全班交流。师做小结:在室内应该躲在空间狭小的地方,在室外应该跑到空旷的地带,远离高大的建筑物。 8、学生补充对于唐山大地震的了解,或是其它大地震。 9、生阅读资料。 师补充介绍。 10、生观察并描述。 11、生可以补充介绍有关张衡的资料。 12、生小组讨论。 课堂小结(略):
15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5、 地表的变迁 内容 教学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内容情况。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风光。三、教材以由小到分析 大排列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风化作用。四、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认识侵蚀作用。 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预期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3、之奥什么叫风化。 效果 4、知道什么叫侵蚀。 5、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重点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 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二、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迁。 三、了解家乡地表的变迁。 四、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2、师质疑: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能找到鱼龙、蚌壳的化石呢? 3、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的猜测? 4、喜马拉雅山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地表现象,还有很多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形成的呢? 5、引导学生观赏书中的插图: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海边礁石等,并质疑学生它们的形成可能性? 6、我们家乡有些怎样的地貌呢?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建议1、生观赏,阅读书中 资料。 2、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这里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 3、化石是以前生物留下来的痕迹,是我们认识过去的重要依据。 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火山、地震、风吹日晒雨淋等等自然界的力量。 5、生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石林是因为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形成,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6、生课后完成。 7、小组交流如何来验16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 7、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8、组织交流,指导学生实验:日张冷缩影响岩石。 9、汇报实验收获。 10、当岩石因为日张冷缩而变成沙粒和泥土后会怎样呢?指导实验:水流对沙石泥土的搬运。 11、引导: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变迁,你知道人类有哪些行为使得大自然在变迁吗? 12、组织汇报后教师补充“三峡大坝带来的影响”、“砍伐森林带来的影响”等。 证日晒雨淋的力量。 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提醒注意安全。 9、学生进行实验,小结:越细小的沙石越容易被搬运。 10、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砍伐森林、拦河筑坝、围海造田、开采煤矿等。 课堂小结(略):
17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 蜡烛的变化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教学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安排内容有: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内容物的两种基本变化,二、有根据的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三、学生动手实验,分析 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 预期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教学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化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效果 新的物质。 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重点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蜡烛、白瓷碗、烧杯、醋、鸡蛋、 准备 学生准备:易拉罐、干净的吸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事物的两大变化。 1、出示一支蜡烛,并点燃。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根据你的经验,蜡烛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组织交流,并适时追问:蜡烛为什么会有蜡油流下来?蜡油从何而来?为什么又会结成块? 3、对于有价值的回答及时表扬,并总结、板书:这叫受热熔化、遇冷凝固。这是蜡烛的一种变化。 4、我们看到蜡烛越烧越短,这是为什么呢? 5、师追问:看来这也是一个变化,那么蜡烛变成什么了呢?我们来研究。师做演示实验。烧白瓷碗底、用烧杯罩住。发现了么? 6、总结:物质的变化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学生:蜡烛变短、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蜡油留下来,并在蜡烛上结成块、蜡烛的火焰有时候会跳跃或者抖动、蜡烛的灯芯也会变短 2、生:蜡烛本来是不会流下来的,可是火焰把它烤了就化了,然后就流下来了,因为没有一直烤它所以就结成硬硬的块了。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小组讨论,汇报:蜡烛燃烧消耗了蜡烛(蜡油),所以越来越短。 5、学生观察发现,出现黑烟、和产生烟雾,这就是变化成的新物质。 18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二、有根据的分析辨别变化的所属。 三、试验中观察,并分析得出所属变化。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形态的变化,二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7、引导看31页的图,小组讨论这分别是属于那一种变化? 8、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分别属于那一种呢?我们来研究研究。 9、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评价。 10、师示范实验:把生鸡蛋放入醋中,组织学生预测出现情况,展示,并总结:生鸡蛋变软,且出现气泡,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1、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定能准确的区分它们。聪明的人是不会被表象蒙蔽双眼的,总能认识真实的一面。 6、学生观察并汇报交流。 7、学生:把易拉罐挤压至变形。用吸管朝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汇报出现情况和分析得出所属变化类别。 课堂小结(略):
19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2、铁钉生锈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知道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区别铁和铁锈的区别,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提供给学生一块生锈的铁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电路检测器等其他生锈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片和一块不生锈的铁片),这两个都是铁片,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2、学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颜色上观察; (2)光泽上观察;
(3)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 (4)用手摸摸; (5)用锤子击打;
(6)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3、分组研究活动。
4、汇报阐述,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片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生汇报:铁器可能放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则不易;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容易生锈,而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
20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料,自主探究。 三、发挥想象,绘画交流。 四、了解现实,解读名片。 课堂小结(略):
来推断地球以外的星球有生命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空气、阳光?? 6、接下来,我们都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研究一下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星球是否有生命的存在。科学研究需要一种求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一种专注的、团结协作的态度。 7、师生点评小组汇报情况并小结。 刚才,大家研究得很认真,交流得也很积极,有理有据,的确像个小科学家。科学家研究科学是严谨有序的,我们其实能做得比他们更好,现在请小科学家们把桌上的资料放回原来的信封。 8、探索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科学研究,这不是我们一节课所能解决的。虽然这样,人们还是做出了种种猜测和描绘。 9、教师介绍人类所发射的探测器,和写给外星人的信,介绍信的内容,和意思。 料讨论分析一下,这个星球有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研究报告单和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完成研究,大家可以打开1号信封。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团结,研究最有成效,最像一个科学研究小组。 5、(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根据资料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研究报告。) 6、鼓励学生用绘画给外星人写信。 36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预期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1.假设 本课内容安排有:一、说明猜测与假设的关系。二、介绍“大陆漂移学说”和“恐龙灭绝假说”,表明假说是大的完整的假设。三、学生回忆以往做过的假设的内容,为强调有一句的进行假设做好铺垫。四、强调假设必须要有一句。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一句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 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体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提出假设 三、认识假设的价值 四、收集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设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1、谈话: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 2、小结:虽然问题不一样,但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探索,就能获得答案。 3、利用多媒体出示“三棵小树”的故事场景。 4、引导观察,思考,并提出假设。 5、补充介绍让学生了解具体真实的情况。 6、过度:提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科学史上,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7、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出示魏格纳的假设与做出的努力。 8、教师出示更多的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介绍,假设所做的重要作用。 9、出示恐龙灭绝的假设资料。讲述:恐龙生活在离我们现在几千年前,它们曾经是这个地球的主任,课现在,我们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37
学生活动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读魏格纳的故事。 4、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介绍自己的想法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五、回忆做过的假设,说明假设必须要有依据 课堂小结(略):
了。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么? 10、谈话科学家门提出了哪些假设呢? 11、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出过很多假设,你还记得么?有哪些呢? 12、我们提出的假设有些经过实验,形成 正确的结论,有些经过实验发现是错我的,为我们研究指名了新的方向。 和依据。 阅读书中资料。 6、学生回忆并写下曾经做出过的假设。 38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预期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2.实验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介绍模拟实验的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和感受模拟实验的价值。二、介绍对比实验的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和感受对比实验的价值,三、分析既是模拟实验又同时是对比的实验。 1、知道什么是模拟实验,什么是对比实验。 2、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 3、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 教学重点:识别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重点难点: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难点 教时 1课时 课时 教学教师准备:多媒体 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体教师活动 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模拟实验、对比实验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1、学生介绍类似的实例。 2、回忆我们曾经进行过的模拟实验。 3、学生说:对比实验。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中注意了什么。 5、小组讨论。 备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1、谈话: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连续13个月实验了1600多种矿物与金属,进行了2000多次实验,终于解决了电灯灯丝材料的问题。 2、鼓励学生介绍类似的例子。 3、小结: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和总要方法。 1、谈话:在科学研究中,有事受客观条件的先限制,不能对某些自然能现象进行直接实验,这时就得人为的创造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2、我们曾经进行过哪些模拟实验呢? 3、有时候我们必须同时进行实验,还得确保,公平,这叫什么实验呢? 4、我们本学期进行过哪些对比实验?这些实验中我们注意些什么? 5、组织全班交流。 6、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月球陨石坑的形成实验,你们认为这是属于哪一种呢? 39
永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课堂小结(略): 7、教师小结: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周伟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