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5-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举例证明论点的写法

4、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5、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学习难点】

1、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体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回顾议论文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 ______。议论文论据类型____ 、 _______。 ②议论文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议论文论证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议论文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 2、通读课文

参考答案: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准确严密。 二、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模式()孜孜不倦( )根深蒂固( ) 不言而喻( ) ....汲取()持之以恒( )袖手旁观( ) 轻而易举( ) ....2、根据所给成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① (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不费力气。 ② ( )一贯地长久的坚持、保持。 ③ ( )比喻做事努力并且不放弃。 ④ (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⑤ ( )根深深地扎于土中,很牢固。比喻基础稳固,不易动摇。

参考答案:

1、mó zī dì yù jí chí xiù yì

2、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根深蒂固

三、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③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论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②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且用这个问题开头很具体,生的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盲人门为什么会得出不一样的评论呢?(生回答)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导航,自主学习

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谈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

1、先通过一道选择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或是“生活中解决……多种多样。”

2、紧接着谈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3、再谈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4、最后总结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并告诉我们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三、夯实基础,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 )提出问题:摆出自己的观点:( )

第二部分:( — )分析问题:论述了

( )

第三部分:( — )解决问题:告诉人们

( ) 四、精讲点拨,提升能力 1、读1—3段

(1)文章开头讲述一道选择题的答案有何作用?

(2)第三段结尾说“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句话中“这一点”指什么?

2、读4—8段

(1)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作者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回答,并说说各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指导:本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有力证明了(论证了)( )。 明确:第5段: 第7段: 第8段: 3、读9—12段

(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2)本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读13段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赏析议论文的语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答案:1、“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3、“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得不得突出强调的效果。

4、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二、巩固提高,课效检测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孜孜不倦 zī 驾驭 nù 咀嚼 jué B、吹毛求疵 chī 汲取 jí 拮据jū C、参差不齐 cēn 模式mó 点缀zhuì D、锲而不舍 qì 繁衍 yǎn 怡情 yí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而一举 持知以恒 袖手旁观 一泻千里 B、根深谛固 十拿九稳 无精打彩 差强人意 C、不言而喻 进退维谷 谈笑风生 眼花缭乱 D、出神入化 矢志不移 坦荡如底 走头无路

3、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银杏树根深蒂固,抗风力很强,是扩大绿化面积,治理山河的优良树种。B、他就像一个有无限动力的发动机一样,孜孜不倦的学习到深夜。

C、去学校读书,不仅要学习文化,而且要学习做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D、我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数学难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B、几个学校的老师找他交换意见。 C、构建四个襄阳,是我市战略重大的决策。

D、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答案:1、C 2、C 3、A 4、D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1)分层:① ② ③ ④ ⑤ (2)层意:

2、选段中几个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1)“他们”是指:。 (2)“此”是指:。 (3)“它”是指:。 (4)“这些”是指:。

3、第①自然段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4、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

5、“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6、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为什么? 7、你对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人了解的有多少?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他的情况。 答案:

1、① ② ③ ④ || ⑤ 第一层:论述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得出结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1)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2)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3)小的灵感。(4)关

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3、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4、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5、“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起了修饰限定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说明还有特殊情况;“往往”是说明是经常的;“任何”指无一例外。

6、不对;因为“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是要会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 7、参见课下有关注解。

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3、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4、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5、“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起了修饰限定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说明还有特殊情况;“往往”是说明是经常的;“任何”指无一例外。

6、不对;因为“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是要会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 7、参见课下有关注解。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在线全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9410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