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
我国微生物农药主要以井岗霉素和Bt为主
目前已经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 因细菌致病的害虫,虫体发软变色,有臭味。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则用于防治金龟子幼虫。 苏云金芽孢杆菌致病机理 主要靠芽孢和毒素
芽孢在肠道中萌发,大量增殖,穿透肠壁进入 血液,引起昆虫败血症
毒素:主要是晶体毒素和?毒素
晶体毒素是所有Bt共有的毒素,存在于伴孢晶体中, 在肠内晶体毒素水解为毒性的短肽,穿过肠壁,形成败血症。
?毒素是胞外毒素,水溶性,热稳定性好,是 RNA聚合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真菌致死害虫的尸体硬化,而呈白色、绿色等颜色 白僵菌的治病机理
毒素作用:绿僵菌毒素,白僵菌毒素 寄生作用:(1)孢子萌发产生芽管;(2)形成附着孢,分解表皮;(3)形成入侵孢,生成入侵菌丝段;(4)产生菌丝,由表皮侵入血腔;(5)菌丝段在血腔中循环,发芽,使菌丝布满虫体体腔;(6)在死虫体产生可侵染的孢子。 白僵菌产品质量检查:
用手触动干燥产品时,白色粉雾飞扬,粉雾越浓,质量越好。白僵菌的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孢子数量的多少和孢子发芽率.要求每克成品含活孢子数50亿一100亿个之间。
已发现的昆虫病原病毒主要是核多角体病毒(NPV),其次为颗粒体病毒(GV)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不仅侵染幼虫,还能经卵传染给子代 在实际应用中 具有重要意义 多抗霉素的治病机理
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芽管和菌丝体接触药剂后,局部膨大、破裂而不能正常发育,导致死亡,有抑制病菌产孢和病斑扩大的作用。 农抗120治病机理
可以直接阻碍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病菌死亡。 微生物固氮
共同特点:环境中缺少化合态氮时进行 固氮蓝细菌 异形胞固氮
根瘤菌生理特性
化能异养菌、好氧,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Fe合成豆血红蛋白和铁蛋白钼是固氮酶的成分。 感染过程:
识别吸附(植物凝集素Lectin) 根毛变形,根瘤菌进入
根毛产生新细胞壁将根瘤菌包围 根瘤菌分裂繁殖并向根毛基部推进 根毛细胞壁延伸形成侵入线,进入皮层
皮层细胞分裂,根瘤发育
根瘤菌释放到根瘤细胞中繁殖,形成类菌体 类菌体
根瘤中豆血红蛋白是一个氧的缓冲系统,调节呼吸作用和固氮作用的正常进行。 豆血红蛋白
蛋白质部分(植物细胞合成) 血红素部分(类菌体合成)
钾细菌:生命活动过程中能够将含钾矿物质中的钾溶解出来供作物利用的细菌。 硅酸盐细菌肥料的应用基础
硅酸盐细菌一方面由于其生长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能够将土壤中含钾的长石、云母、磷灰石、磷矿粉等矿物的难溶性钾及磷溶解出来为作物和菌体本身利用,菌体中富含的钾在菌死亡后又被作物吸收;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激素、氨基酸、多糖等物质促进作物的生长。同时,细菌在土壤中繁殖,抑制其它病原菌的生长。这些都对作物生长、产量提高及品质改善有良好作用。
PGPR(植物根际促生细菌)
PGPR是指生存在植物根圈范围中,对植物生长有促进或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有益的细菌统称。也包括真菌,放线菌等对植物有促进作用的根际微生物。 PGPR作用多样
A分泌植物促生物质 B改善植物根际营养环境 C对作物病害的生物控制作用 D对豆科植物结瘤的促进作用 E对污染物的降解 1.磷细菌的作用
磷细菌:主要是土壤中的一类溶解磷酸化合物能力较强的细菌的总称。通过磷细菌的作用,可使土壤中不能被植物利用的磷化物转变成可被利用的可溶性磷化物。故又称溶磷细菌。 一类称为有机磷细菌
解磷巨大芽孢杆菌 、假单胞菌。 另一类称为无机磷细菌
芽孢杆菌、无色杆菌。
微 生 物 饲 料
单细胞蛋白饲料存在的问题:
? 核酸含量高
核酸转为尿酸,在关节处沉淀,引起痛风或风湿性关节炎
? 含对动物体有害的物质 ? 饲料消化率低
有毒菌肽与蛋白质结合,阻碍其消化 青贮饲料概念:
把新鲜的农作物秸秆切碎后填入和压紧在青贮窖或青贮塔中密封,经微生物发酵作用而调制成的多汁饲料。 青贮饲料的特点:
1.能够保存青绿饲料的营养 2.可常年供应
3.消化性强,适口性好 4.体积小,易于贮存
5.调制方法简单,可以扩大饲料资源 青贮原理
在密闭的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作用,使饲料的pH下降,抑制所有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保存饲料的营养 青贮过程
1.植物呼吸(预备发酵期) 2.微生物作用(酸化成熟期) 3.无菌过程(完成保存期) 蛋白质
总氮中20-25%转化为非蛋白氮
pH小于4.2时,部分蛋白质分解为AA
pH大于4.2时,AA分解成氨、胺等非蛋白氮
良好的青贮料,含有较多的乳酸,少量醋酸,而不含丁酸。 品质差的青贮料,含丁酸多而乳酸少。
有霉味是因青贮过程中饲料踩压不实所致;有类似猪粪臭味的,说明蛋白质变性分解。 饲用抗生素:是指以亚治疗剂量应用于饲料中,以保障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与生产、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抗生素。 对菌株的要求
①经过饲料加工、高温制粒、贮存等过程后能够存活 ②而且要能够安全通过pH值很低的胃部 ③到达肠道时具有生命力 ④并且达到一定的数量
⑤经口服足够剂量后会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
⑥进而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
光合细菌:是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一大类细菌的总称,英文名称为,简称PSB。 光合细菌环境条件
(PH)值:7.5-8.5最佳。 . 温度:25℃-34℃最佳。
. 透气性:密闭、敞口皆可培养,密闭效果更好。 .容器:透明或白色容器;大规模培养可用土池、水泥池等,菌液深度30厘米以下为佳。 防止在光合细菌培养过程中的绿藻污染
2、在培养液的上面盖上一层绿色或兰色的网格纱窗布, 3、在培养的时候,另外在培养液中加入0.05%的食盐,
4、白炽灯的光波长几乎对绿藻没有能量供应的作用,所以,用白炽灯进行光合细菌的培养是比较稳定的。
环境保护
生化需氧量(BOD): 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常用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COD)
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将有机物氧化为H2O和CO2,此时所测出的耗氧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 总需氧(TOD)
当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C、H、N、S分别被氧化为CO2、H2O、NO和SO2,此时的需氧量称
为总需氧量(TOD)。 活性污泥:
向有机废水中不断地充入空气,使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为好氧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一种褐色絮状泥粒,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由四部分组成
(1) Ma——活性污泥微生物; (2) Me——活性污泥代谢产物;
(3) Mi——活性污泥吸附的难降解惰性有机物; (4) Mii——活性污泥吸附的无机物。
活性污泥主要以菌胶团形式存在,由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的微生物群体 活性污泥作用:
由污水中繁殖的大量微生物凝絮而成的绒絮状颗粒,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原生动物:
作用:促进絮凝、净化作用、指示作用。 污泥培养成熟时,固定型的钟形虫增加。 后生动物:
种类:轮虫、甲壳虫和线虫
后生动物出现,可以认为废水处理达到水质较好程度 针对膨胀的类型和丝状菌的特性,可采取的抑制措施: (1)控制曝气量,使曝气池中保持适量的溶解氧; (2)调整pH;
(3)如磷、氮的比例失调,可适量投加氮化合物和磷化合物; (4)投加一些化学药剂;
(5)城市污水厂的污水在经过沉砂池后,直接进入曝气池 生物脱氮原理:氨化反应 硝化反应 反硝化反应 生物除磷原理
聚磷菌好氧时,过量地摄取磷;厌氧时,释放磷
A-O法
一级处理
废水 格栅 垃圾处理 沉沙池 沉渣处理 厌氧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
混凝、过滤、离子交生物曝气池二沉一级处理出水(排放、灌污泥消化池溉) 三级处理
二级处理出水(排放、灌溉) 出水(排放或其他处理浓缩池 或回用) 沉渣处理
A-A-O法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N2原废水 厌氧 反应器 释放磷 氨化 缺氧 反应器 脱氮 内循环 2Q 沉淀池 好氧 反应器 硝化 吸收磷 去除BOD (剩余污泥)
处理水
回流污泥(含磷) 固体废物
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变废为宝,净化环境 堆肥化(composting):
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堆肥:
深褐色、质地松散、有泥土味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养料价值不高,但却是一种极好的土壤调节剂和改良剂,其主要成分是腐殖质。 影响堆肥的因素:(判断题) 环境温度:对二次发酵的影响大
有机质含量:20-80%为宜。太低,升温慢,太高,供氧不足(发臭) 水分:50-60%为宜。过高,氧不足
碳氮比:初始30-35:1为宜。过高,缺氮,周期长,过低,氮损失。 碳磷比:75-150为宜。 酸碱度:中性或弱碱性。 通风供氧:动力供氧 堆肥的基本过程: 1潜伏阶段:适应环境
2中温增长阶段:嗜温性细菌、酵母、放线菌分解最易分解的可溶性物质;淀粉糖类 3高温阶段:嗜热性微生物、细菌;残留可溶性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 4腐熟阶段:嗜温性微生物、多为难分解物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期终 微生物 题库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