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2解析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的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逊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含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逊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一个人自信甚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柔道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要“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说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灭殷之后,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他们柔逊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讨生活。 C.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殷礼”的基础上进行的。 答案:C

1

解析:以偏概全。根据文中的“又”可知,原因还包括前文所提到的孔子的双重信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孔子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三道”,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孔子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答案:B

解析:选项说法绝对。由原文“我颇疑心??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可知,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自信可能也影响了孔门学者的思想:一个人自信心强,遇事往往能刚毅坚忍。 B.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与孔门“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的看法有一致性。

C.孔子具有变革精神,他“振衰而起儒”,使柔逊取容的殷儒发展成为弘毅进取的新儒。

D.孔子提倡的新儒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柔懦、谦卑、虚心,也包括刚毅、勇敢、进取。 答案:D

解析:推论不当。孔子并不提倡“柔懦”等人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题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1992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京交通大学,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对于李德才来说,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待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用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常常到了月底还要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京交通大学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主人白天用,李德才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了“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

2

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实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今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他率领的磁性液体研究团队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数百亿元。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80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京交通大学,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研究方向。导师推荐研究方向,很多人求之不得,但李德才拒绝了导师的推荐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C.北京交通大学治学环境相对宽松,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部分设备进行实验,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几十年来,李德才专注于磁性液体的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答案:B

解析:A项,“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京交通大学”于文无据;C项,“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理解错误;D项,从原文“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不能推断出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提到导师袁祖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对李德才的评价,既让传记内容更真实,也让我们对他的个人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因为国外的技术封锁,最初国内对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知之甚少,而且当时北京交通大学尚无对磁性液体的研究,这种研究背景更显得李德才的成功极为难得。

C.文章题目是李德才一生的写照。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到登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领奖台,李德才多年只做一件事:研究磁性液体。

D.早期李德才研究磁性液体是出于兴趣,但后来他拒绝导师建议,坚定研究方向,除了兴趣还因为磁性液体研究更有挑战,也更有意义。

E.从李德才教授的成功来看,外界环境的艰难并非不可克服,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沉下心来,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

答案:AD

3

解析:B项,当时北京交通大学有磁性液体研究,只是基础较为薄弱;C项,“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错误,原文是“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德才??能伸能屈”;E项,“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说法绝对。

6.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李德才的“伟大”与“简单”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伟大”:①他无视困难,执着专注。没有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方法和技术,他就独自摸索。省钱买原料和书,从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花费20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②贡献突出,成就巨大。他率领的磁性液体研究团队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数百亿元。“简单”:①李德才坚持磁性液体研究的理由简单:有兴趣,觉得有挑战性,更有意义。②选定一个目标便坚持下去,目标专一。③他拒绝诱惑,耐得住寂寞。李德才放弃导师推荐的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专注磁性液体研究,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一生成一事。

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②③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③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7.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答案:CE 解析: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项,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

4

8.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哀。

诗歌鉴赏:诗歌通过写诗人在曲江江畔观看落花、无奈吃酒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伤春之愁以及对国家昔盛今衰,自己思而见弃的哀愁。首联、颔联具体描写了江边落花的景象。“一片花飞”已经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面对此景诗人已暗暗发愁,然而之后却看到“风飘万点”之景,诗人愁绪满怀,只能借酒浇愁了。颈联,通过描写翡翠鸟在小堂筑窝和麒麟倒卧在地的残败景象,表现了当年繁华的曲江江畔如今已经是满目荒凉,抒发出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可以感知诗人心如死灰的状态。尾联,表达诗人幻灭后万念俱灰的心情:如果“物理”只能如此,无法改变,不如丢掉浮名,及时行乐。诗人用旷达之语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白话诗歌:落下一片花瓣就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瓣吹落,怎不令人发愁?暂且看着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莫嫌伤感太多,只管将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小堂上筑起了巢,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名荣华绊住自己呢?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8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抉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从反面强调统治者要使民心归向,就必须为老百姓谋求福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通过写被子破旧来表现自己生活穷困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3)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4)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人生匆匆,韶光易逝,回首往事时,美轮美奂的青春年华总是令人格外怀念,而抚....今追昔,难免会黯然神伤。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出神入化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门。

C.参加这次书法展览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入木三分,极见艺....术功力,令参观者大为赞叹。

D.某著名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光环的背后往往是无....

5

数晨昏的默默付出。 E.凡事要有全局意识,善于从大处着眼,如果目无全牛,难免纠缠细节,无法作出合....理的整体规划。 答案:AE 解析:A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不合语境;B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正确;C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使用正确;D项,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使用正确;E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此处望文生义。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上,重合作过程的协同程度,轻学习结果和个人表现。 B.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全景式地再现了长征的历史,特别是数十名近百岁老红军的抢救性采访,让节目具有历史厚重感和观赏性。 C.在印度设立中国图书编辑部,旨在加强中印两国出版领域的合作,出版更多高质量的中国主题图书,进而提高印度各界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D.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 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特别是”后加上“对”;C项,搭配不当,“提高”与“了解”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根据”或“显示”。 1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有人认为____①____将基因研究清楚了,在生命科学领域____②____可以随心所欲了。基因专家杨焕明认为,了解了基因,我们____③____可以做很多事情,____④____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改良生物品质,有效治疗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____⑤____基因不能决定一切,环境因素____⑥____很重要。再说,人们利用基因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考虑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家不应生活在脱离社会的“象牙塔”里。 A B C D ① 只要 如果 / 只有 ② 就 就 才 才 ③ 的确 / 其实 一定 ④ 比如 例如 可以 能够 ⑤ 但是 如果 但 其实 ⑥ 也 其实 也 / 答案:A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由句意可知,①②所在的语句构成条件或假设关系,再由“可以随心所欲了”可知,可以填写关联词“只要??就”“如果??就”,据此排除C、D两项。由句意可知,⑤所在的语句与前文是转折关系,应填写转折连词“但是”,排除B项,答案选A。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台风具有强大破坏力,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台风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 ②台风还能调节地球冷暖 ③台风有弊也有利

6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语段主要介绍了台风的作用。①处,从前文的“强大破坏力”和后文的“送来淡水”资源等可以看出,此处应填写类似于台风能带来好处的内容;②处,从后文“驱散这些热量??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分析,此处应表明台风对气温有调节作用,即应填写类似于台风能调节地球冷暖的内容;③处,由前文的“一句话”可知,此处是语段的总结句,由语段大意可知,应填写台风有弊也有利的内容。

14.下面是某校“校园诗会”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题为“庐州唱月”的校园诗会拟定于9月中旬举行。准备阶段利用海报、校报和校园网进行宣传,主要活动包括原创诗歌评选、诗歌诵读和诗歌微讲座。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构思图的层次和顺序问题。这个构思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这次活动的主题,第二层分为“宣传准备”“主要活动”和时间“9月中旬”,第三层主要介绍“宣传准备”和“主要活动”包括的内容。具体分析时,可以从“主题为‘庐州唱月’”开始,先写时间,再写“宣传准备”阶段的内容,最后写“主要活动”的内容等。

六、作文(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不久,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被网民、媒体定义为“碰瓷新高度”,招来骂声一片。然而,真相却与传言截然相反,大妈的确被玩具车撞倒受伤,也被孩子家长及时送到医院,非但没有敲诈勒索,反而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致歉,一位记者坦言:他乍看网传视频时想当然地认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闻人应该先问真假再断是非,事后很是惭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材料表述的是一则几经反转的新闻事件。一位79岁的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网民、媒体都将其定义为“碰瓷新高度”,但真相却是这位老人真的摔伤了,并且婉拒了对方更多的赔偿。真相曝光后,网友和媒体纷纷道歉。审题立意时,注重从记者(媒体)的角度、网民的角度、老人的角度等入手分析。

【作文立意】①固定思维要不得;②发表意见要先看清事实;③媒体应有基本的职业操守;等等。

【佳作展台】

且慢议论,先看清事实 郸城一高 王郸平

79岁老人跌坐在一辆玩具汽车前,媒体报道有图,有视频,似乎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于是众多网友、一票媒体都把老人的这种做法定义为“碰瓷新高度”。许多人对这件事看法高度一致,原因无怪乎两个:一个是一辆玩具汽车得有多大能量才能把一个人撞伤,一个是

7

近年来很多老人专业“碰瓷”,“扶不起的老人”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于是,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在网络上开始了一轮又一轮义愤填膺的讨论,更有“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段子流传。似乎这位跌坐在玩具汽车旁边的老人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是典型的众目睽睽之下的“碰瓷”,是“演技派”的又一胜利。

但是,且慢,当我们要对这位老人口诛笔伐时,至少要弄清楚老人到底有没有被撞伤。 老话说:生活比故事本身更精彩。这一事件充分诠释了这句话是至高无上的“真理”,因为这件事随后出现反转:媒体出来道歉,告诉我们老人确实被撞伤了,也被孩子的家长送到医院救治。更让人大吃一惊的是,老人非但没有敲诈勒索,反而拒绝了对方更多的赔偿。从“碰瓷新高度”到“婉拒更多赔偿”,老人的形象在媒体上像过山车一样,由低谷上升到高处。

本来是一件真相很快能够大白于天下的事情,由于部分网友、媒体的思维惯性和先入为主的思想,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觉得凡是出现老人摔倒就是碰瓷,这种不认清事实真相就忙发议论的做法对老人造成了伤害。

当然,很长一段时间“老人碰瓷”的负面新闻在各地层出不穷,每个人似乎都被卡在道德与不信任之间不知所措,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裂痕也越来越深,再加上社会群体的浮躁状态,对很多消息都不愿深究,最终用极少的信息仓促作出判断,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无论怎样,我们要明确的是,当我们要发表看法时,一定要先弄清事实真相。正如材料中记者所言“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对待新闻事件,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应该多一点求证精神,不凭空猜测,要在事实的基础上理性地发表观点,不跟风盲从。

对待一件事情,要看清事实真相。即便是有图,有视频,也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先入为主,靠“想象”得出结论。

【名师点评】文章开篇即引入材料,直接切入。接着文章分析了部分网民、媒体把老人认定为“碰瓷新高度”的具体原因,然后以材料中出现的反转情况分析了这种不弄清事实就发议论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强调弄清事实真相的重要性,升华了文章主旨。全文结构严谨,说服力强。

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2解析在线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2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998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