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明等11发现桂花精油中含有多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酯质量分数达到26.5l%,其余几种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13%、邻苯二甲酸二(2-甲基丙)酯21.9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l5.13%含量也很高。为了证实邻苯二甲酸酯的存在,进一步对水蒸汽蒸馏后的桂花热水水溶液进行乙醚萃取,并进行了GC-MS测试,结果也发现了大量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经与杭州祝美莉等25与贵州丁成斌等25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产地或同一产地的桂花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存在与否及含量的多少与品种、生长条件特别是与提取方法有关。因此桂花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和食用香精时需要重新评价其安全性,以确保化妆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
不少研究者在相关研究中,已注意到邻苯二甲酸二酯类物质的污染。天然产物的提取中使用的是不锈钢桶而不是塑料桶,其后萃取、分离操作使用的则是玻璃器具,因此有的研究报告可以排除所得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化合物源自塑料制品的可能性。另外,植物体内的该类化合物有可能是植物本身的次级代谢产物,但作为增塑剂人工合成的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已大量扩散并在自然界有广泛分布,因此也有可能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生态环境中吸收并集蓄的结果。
现化研究表明,典型的香料含有100-350种成分,有些香味对人体健康未必有利,造成健康问题的不是香味本身,而是产生香味的成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属香气成分,它的作用使香气更持久,我们常说“闻香识毒”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三、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和代谢
有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工合成。邻苯二甲酸酯是邻苯二甲酸的衍生物,其人工合成首先通过萘或二甲苯氯代为邻苯二甲酸酐,再通过费歇尔(Fischer)酯化反应由邻苯二甲酸酐和相应的醇结合而产生。邻苯二甲酸酯产品间的差异在于其烷基链的长度不同,烷基链的碳原子数通常为1至1328。
除人工合成外,邻苯二甲酸酯的自然来源也很广泛。如在木头中常常含有正邻苯二甲酸,在木质素的氧化产物中也有该类化合物,而且它容易作为萘和其衍生物的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的产物而出现在环境中29。烟叶、葡萄、芒果、芙蓉红、氧化玉米油等许多植物组织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这类物质。微生物也有合成邻苯二甲酸酯的能力,在真菌Stachy-botryschartarum 产生的腐殖酸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为16%30。Chen31报道红毛藻(Bangina atropurpurea)在人工模拟海水介质中,体内可以重新合成DEHP和DBP两种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的酯生物降解反应首先生成单酯, 然后变成邻苯二甲酸及相应的醇, 最后以两种方式开环形成酸、酮、醇等脂肪族化合物, 并进一步被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芳环的特性和不同种类的侧链空间结构决定了它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过程,如在水中的溶解.水解,在水与沉积物界面的吸附一解吸,在水生生物及植物体内的吸收.积累代谢,以及微生物对其的降解等。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属于亲脂性的有机污染物,其辛醇.水分配系数较高,水溶低,
在水环境中倾向于从水相向固体沉积物和生物体转移,以吸附态附着在固体颗粒物上并在生物体内积累。在水环境中, 邻苯二甲酸酯消失的主要过程应当是生物降解反应.
邻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是无所不在的,随着发生源的方式和环境特证的不同, 邻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的含量水平也有所不同。由于人为活动使邻苯二甲酸酯进人自然环境时, 空气和水是这种物质转移的主要运输工具, 而挥发和溶解作用是该过程中涉及的基本迁移过程。邻苯二甲酸酯在大气环境中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它们与大气颗粒物的相互作用和光化学反应上, 其中与颗粒物的结合是主要的过程, 而吸收太阳光中紫外光的光解是次要的降解过程32。
总的来说,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在天然产物中是否天然存在,我们现已知道,有些微生物的确能够代谢产生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化合物,但在天然产物中大量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代谢产物还是积蓄产物,还需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但是大量的生产及应用大大增加人类与该类物质的接触机会,直接摄入、吸入、皮肤接触等是人类摄入该类化合物的主要途径,但目前人体对该类化合物的摄入量还难以统计。研究证实邻苯二甲酸酯类在动物组织内并不会发生聚积,该类化合物会从体内迅速的代谢并被排出体外。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有可能对幼儿的生殖系统发育产生影响,其主要原因可能归结为幼儿的新陈代谢能力较差。同时,大量的动物实验和研究证实了该类化合物对实验动物产生生殖系统和致癌性的影响。此外,该类化合物的荷尔蒙和激素干扰在动物实验中也被证实。但是由于缺乏人体试验数据和直接证据,邻苯二甲酸脂类化合物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和健康危害还是无法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来评价该类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33。 参考文献
1. 赵友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几种裸子植物的古
植物化学研究, 20040701.
2. 赵友兴等.上新世云南铁杉木化石的化学成分.云南植物研究, 2007, 29
( 3) : 367-370.
3. 赵友兴等.中新世水杉叶片和白垩纪松型球果化石中的挥发性成分. 应
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13(1): 33-36.
4. 罗建蓉等.古墓中胡杨心材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
19: 819-2821.
5. 奚旦立等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 许 永等,桔梗浸膏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
化工2010,39(8):1183-1186
7. 王玉峰等.赤霞珠和玫瑰香干红葡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性研究.中国酿造
2009,12(213):124-127.
8. 韦万兴等.六月雪化学成分研究.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
(2):148-150.
9. 王家喜等.不同成熟期金太阳杏果实香气成分分析.山东农业科学
2008,4:52~56.
10. 苏秀芳等.蝴蝶果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广西植物, 2008,28(3):
424—426.
11. 徐继明等.桂花精油化学成分研究.分析试验室, 2O07,26(1):37-41. 12. 孙丽萍等.油菜蜂花粉抗炎成分的GC-MS初步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25(2):246-249.
13. 龚 范等.陈皮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O11,
28(7)860-864.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在天然产物中天然存在吗?(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