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开学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 D.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说明多糖也可以参与细胞结构的形成 2.2015年7月,《科学》杂志揭示出炎症和内质网的物质合成功能障碍有关,下列关于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能分泌到细胞外 C.炎症的发生可能与内质网不能合成某些物质有关
D.内质网可以与细胞膜、核膜相连,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3.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培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定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a)所示曲线.图(b)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细胞运输甲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乙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多 B.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细胞内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对水的吸收 C.植物细胞通过方式③吸收不同矿质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D.低温只影响图中方式③、④的进行
4.如图是某动物体细胞呼吸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4、6分别是水和氧气 B.3产生于线粒体基质
C.产生的8主要用于合成ATP D.植物细胞也能进行该过程
5.将某种大小相同的绿色植物叶片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重量变化,立即光照1h,再测其重量变化.结果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判定( ) 1 2 3 4 组别 25 27 29 31 温度(℃)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3 +3 +3 +1 (mg) A.光照的1 h时间内,第4组合成葡萄糖总量为2 mg B.光照的1 h时间内,第1,2,3组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光照的1 h时间内,四组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是27℃
6.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所用方法及选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方法 原因 A B C 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用卡诺氏液处理洋葱根尖细胞 用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B.B C.C D.D 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维持细胞处于生活状态 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细胞壁 D 能产生砖红色沉淀 A.A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4分)
7.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如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 的特点,该吞噬过程______(是/否)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图中自噬体由______ 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______.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细胞质基质的pH为7.2,而溶酶体内的pH为5.0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 (4)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 (增强/减弱/不变).
8.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
B为1mol/L的乳酸溶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
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______(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将图乙所示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该细胞会涨破,溢出细胞外的主要物质应该是______.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右侧液面.
(4)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离子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K离子通过该膜的方式为______,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9.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在12~24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______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其产物是______.
(2)测得第36h,种子吸收O2和释放CO2的体积之比为1:2,则此时种子胚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______.
(3)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 (4)大豆种子萌发期间,胚细胞合成的______(植物激素)能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5)写出有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反应方程式:______.
10.如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理状态.
(1)图甲中,影响c点左右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适当提高外界温度,图中d点将向______移动. (2)由图甲可知,在光照强度大于______klx时,植物才会表现出生长现象.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9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5小时,则该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______mg.
______;(3)图乙中细胞器①利用CO2的场所和细胞器②产生CO2的场所分别是______、
对该植物来说,图甲中四种不同光照强度(a、b、c、d对应光照强度)对应图乙中的状态依次是______.
11.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图2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甲过程中“Ⅰ”是______,其在______(答具体结构)上产生;该物质用于乙过程的______阶段,该阶段所发生的场所是______(答具体结构).
(2)图2中细胞器a是______,物质④是______.光照充足条件下理论上可以完成的过程有______(用字母表示).
(3)以测定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mgh﹣1) 0.5 0.75 1 2.3 3 3.5 ①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②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为______mg.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开学生
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 D.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说明多糖也可以参与细胞结构的形成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是由2分子单糖形成的,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解答】解: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可继续水解,A错误; B、①为单糖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②中蔗糖不是还原性糖,B错误;
C、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肌糖原可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纤维素只能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C错误; D、D正确. ④为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说明多糖也可以参与细胞结构的形成,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种类,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区分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2015年7月,《科学》杂志揭示出炎症和内质网的物质合成功能障碍有关,下列关于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能分泌到细胞外 C.炎症的发生可能与内质网不能合成某些物质有关
D.内质网可以与细胞膜、核膜相连,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
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解答】解:A、内质网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分子构成,即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能合成分泌蛋白,B正确;
C、内质网与溶酶体中酶的合成与加工有关,因此炎症的发生可能与内质网不能合成某些物质有关,C正确;
D、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內连核膜,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培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定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a)所示曲线.图(b)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细胞运输甲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乙离子的载体蛋白数量多 B.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细胞内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对水的吸收 C.植物细胞通过方式③吸收不同矿质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D.低温只影响图中方式③、④的进行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据图a分析,随时间的变化是:细胞内的离子浓度超过细胞外,因此物质的运输方向可以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属于主动运输的方式.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表示的浓度高于乙曲线,说明甲离子的吸收速度快,主要原因是载体的数量.
分析图b,①表示自由扩散,②表示协助扩散,③表示主动运输,④表示胞吞.
【解答】解:A、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选择性,又细胞内甲离子浓度大于乙离子浓度,所以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数量多,A正确;
B、主动运输是细胞为保持正常生命活动而主动从吸收或排出物质,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细胞对甲、乙两种离子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吸收速率稳定,此时两种离子继续进入细胞,水分子则可以进出细胞,B错误;
C、植物细胞通过方式③主动运输吸收不同矿质离子,但由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则运输方式不同,C错误;
D、低温影响图中所有运输方式,因为温度影响物质的运动,也能影响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主动运输的特点、条件和影响因素,学生要对照曲线加以仔细辨明.
4.如图是某动物体细胞呼吸的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4、6分别是水和氧气 B.3产生于线粒体基质
C.产生的8主要用于合成ATP D.植物细胞也能进行该过程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是葡萄糖,2是丙酮酸,3是二氧化碳,4是水,5是[H],6是氧气,7是水,8是能量.
【解答】解:A、4、6分别是水和氧气,分别参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A正确; B、3是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基质进行的第二阶段,B正确;
C、产生的8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C错误; D、植物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过程,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经典实验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5.将某种大小相同的绿色植物叶片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重量变化,立即光照1h,再测其重量变化.结果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判定( ) 1 2 3 4 组别 25 27 29 31 温度(℃)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3 +3 +3 +1 (mg) A.光照的1 h时间内,第4组合成葡萄糖总量为2 mg B.光照的1 h时间内,第1,2,3组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光照的1 h时间内,四组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是27℃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认真分析表格是解题的切入点.表格中,暗处理l h后的重量变化可以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立即光照l h后的重量变化=1h光合作用的总量﹣2h的呼吸作用消耗.由此可以计算出一小时的真光合作用量.
【解答】解:A、在第4组实验测定结果中,每小时的呼吸消耗为1mg,而2小时后重量增加1mg,因此lh时间内合成葡萄糖总量=1+1×2=3mg,A错误;
B、由图中数据可得,第1组实验中,1小时内的净光合作用量=3+1=4mg;第2组实验中,1小时内的净光合作用量=3+2=5mg;第3组实验中,1小时内的净光合作用量=3+3=6mg,因此第3组释放的氧气量最多,第1组释放的最少,B错误;
C、四组实验中,光照的lh时间后,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相比,重量均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
D、本实验的温度梯度为2℃,表格中29℃时重量减少最多,说明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在29℃左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所用方法及选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方法 原因 A B C D A.A 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用卡诺氏液处理洋葱根尖细胞 用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B.B C.C D.D 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维持细胞处于生活状态 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细胞壁 能产生砖红色沉淀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1、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低温诱导后的根尖可先用卡诺氏液处理并冲洗,然后再制作临时装片.
3、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但外界溶液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使细胞脱水死亡;故教材里面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3g/ml.
4、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解答】解:A、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A错误; B、卡诺氏液是固定细胞形态的,经其处理之后的洋葱根尖细胞为死细胞,B错误; C、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蔗糖分子能透过,C错误;
D、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还原糖的鉴定、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实验、实验材料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难度不大.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4分)
7.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如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 流动性 的特点,该吞噬过程 是 (是/否)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图中自噬体由 4 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 二、三 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 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细胞质基质的pH为7.2,而溶酶体内的pH为5.0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 主动运输 . (4)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 核糖体 .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 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重新利用 .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 增强 (增强/减弱/不变).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析题图可知,吞噬跑吞噬作用存在膜形态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氧气进入线粒体后,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线粒体功能退化,细胞消耗的氧气量减少. 【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吞噬泡的吞噬过程存在膜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图中自噬体是两层膜包裹着线粒体,若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自噬体由2层生物膜、4层磷脂分子组成.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所以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由题意可知,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细胞质基质的pH为7.2,而溶酶体内的pH为5.0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水解酶的 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形成产物的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又被细胞利用,对细胞无用甚至有害的物质被排出细胞外;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以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故答案为:
(1)流动性 是 4
(2)二、三 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主动运输
(4)核糖体 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重新利用 增强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的功能,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溶酶体的作用,主要考
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
8.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
B为1mol/L的乳酸溶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
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原生质层 .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 载体蛋白 ,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 葡萄糖和乳酸 (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将图乙所示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该细胞会涨破,溢出细胞外的主要物质应该是 血红蛋白 .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 等于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 低于 右侧液面.
(4)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离子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K离子通过该膜的方式为 协助扩散 ,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1、据图分析,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
2、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3、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由于两侧浓度相同,所以液面不发生变化.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葡萄糖可通过膜结构,右侧浓度高,左侧液面下降. 【解答】解:(1)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
(2)从图乙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乳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二者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当细胞处在无氧环境时,细胞产生的能量没有变化,而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和乳酸的运输都不受影响.将图乙所示细胞置于蒸馏水中,该细胞会涨破,溢出细胞外的主要物质应该是血红蛋白.
(3)在单位体积的1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1mol/L的乳酸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相等,水分子数也相等,葡萄糖分子和乳酸分子都不能通过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半透膜,因此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图乙在的蛋白质①是运输葡萄糖的载体,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A侧溶液浓度下降,B侧溶液浓度上升,则水分从左侧运输到右侧,则左侧液面将低于右侧液面.
(4)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离子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K离子通过该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故答案为: (1)原生质层
(2)载体蛋白 葡萄糖和乳酸 血红蛋白 (3)等于 低于
(4)协助扩散 蛋白质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膜结构、物质跨膜运输、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在12~24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无氧 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其产物是 酒精和二氧化碳 .
(2)测得第36h,种子吸收O2和释放CO2的体积之比为1:2,则此时种子胚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 1:3 .
(3)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 减少 ,主要原因是 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 .
(4)大豆种子萌发期间,胚细胞合成的 赤霉素 (植物激素)能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5)写出有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反应方程式: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当胚根未长出时,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细胞中的有机物,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营养,有机物的总量下降.当胚根长出后,种子可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二氧化碳的量,可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根据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变化,可以
判断12h~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后,种子的有氧呼吸呼吸速率明显增大.
【解答】解:(1)据图可知,在12~24h期间,氧气吸收量很少,而二氧化碳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无氧呼吸,其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由于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1:6:6,而无氧呼吸中葡萄糖:二氧化碳=1:2,测得第36h时,种子吸收O2和CO2的体积比为1:2,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均为1,根据比例可以计算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则此时种子胚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1:3.
(3)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的总量下降.
(4)大豆种子萌发期间,胚细胞合成的赤霉素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5)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故答案为:
(1)无氧 细胞质基质 酒精和二氧化碳 (2)1:3
(3)减少 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 (4)赤霉素
(5)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能根据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层次的考查.
10.如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理状态.
(1)图甲中,影响c点左右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适当提高外界温度,图中d点将向 左下 移动.
(2)由图甲可知,在光照强度大于 2 klx时,植物才会表现出生长现象.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9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5小时,则该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 162 mg. (3)图乙中细胞器①利用CO2的场所和细胞器②产生CO2的场所分别是 叶绿体基质 、 线粒体基质 ;对该植物来说,图甲中四种不同光照强度(a、b、c、d对应光照强度)对应图乙中的状态依次是 Ⅳ、Ⅱ、Ⅲ、Ⅰ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图1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该光合速率是净光合速率,该曲线中,a点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表示呼吸作用的强度,c点是光照强度的补偿点,该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d点是光照强度的饱和点,d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
图2是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大小,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叶绿体,②是线粒体,Ⅰ叶绿体消耗的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外界中的二氧化碳,
Ⅱ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被叶绿体吸收,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还有一部分释
放到细胞外,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Ⅲ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叶绿体吸收,说
Ⅳ线粒体消耗外界中的氧气,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释放到细
胞外,说明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c点是光的补偿点,决定光补偿点大小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由题意可知,该曲线
是适宜条件下的曲线,温度应该是最适宜温度,若提高温度,光合作用速率减小,因此d点会向左下方移动.
(2)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有机物才会积累,植物表现出生长现象,该曲线中光照强度大于2klx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才会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分析题图可知,8klx光照下,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强度是12mg/h,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是12+6=18mg/mg,因此,植物一天中只有9小时光照,因此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18×9=162mg.
(3)细胞器①是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进行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器②是线粒体,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分析曲线可知,a是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b是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c是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d是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分别对应图2中的Ⅳ、Ⅱ、Ⅲ、Ⅰ.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左下 (2)2 162
(3)叶绿体基质 线粒体基质Ⅳ、Ⅱ、Ⅲ、Ⅰ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解读题图曲线应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解决问题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1.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图2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甲过程中“Ⅰ”是 O2 ,其在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答具体结构)上产生;该物质用于乙过程的 第三 阶段,该阶段所发生的场所是 线粒体内膜 (答具体结构).
(2)图2中细胞器a是 液泡 ,物质④是 丙酮酸、[H] .光照充足条件下理论上可以完成的过程有 c、d、e、f (用字母表示).
(3)以测定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mgh﹣1) 0.5 0.75 1 2.3 3 3.5 ①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 ②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为 19 mg.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其中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其中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②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乙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其中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分析图2:其中三种细胞器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和液泡,其中①是水,a是液泡,能为光合作用提供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和[H].
分析表格:表格中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并且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解答】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甲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和[H],因此图中I为氧气,并且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将应用于呼吸作用的第三阶段,即线粒体内膜上.
(2)植物细胞中液泡能够吸收水分,图2中细胞器a是液泡.物质④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生成的丙酮酸和[H].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将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正常进行所以会有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即c、d,同时呼吸作用照常进行与叶绿体之间有气体交换会发生e、f.
(3)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光合作用总量=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25℃时总光合速率=3.7+2.3=6;30℃时总光合速率=3.5+3=6.5,故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
②假设呼吸速率不变,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植物积累量为净量(可用CO2净量表示),吸收的CO2净量=3.5×14﹣3×10=19mg. 故答案为:
(1)O2 (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第三 线粒体内膜 (2)液泡 丙酮酸、([H]) c、d、e、f、(b) (3)①增加 ②19
【点评】本题以过程图和表格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关系等,要求考生首先能够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确定图中相关生理过程;同时识记各阶段发生的场所;能够利用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进行相关计算,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