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漳州八校高三年2月联考试题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l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本试题共分I卷和II卷,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写到答题卷上。)
1.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2.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对国家的统一是个威胁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4.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5.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6.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三国演义》问世后,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成为“忠义”的化身。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理学观念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 B.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出发点一致
C.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政治走向 D.关公信仰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
7.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回顾当时抗战的胜利,有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抗日战争(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缓和了国共两党关系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发展了人民革命力量 9. 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
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10.1895年某报刊曾发文称:“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此言论应出自( ) A.洋务派 B.实业救国的代表 C.早期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1.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 )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
和反对专制统治
1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强调:“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
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其言论( )
A.照搬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B.批驳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质疑
C.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 D.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13.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
A.为完成“一五”计划 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14.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15.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 )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16.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原因(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工业革命的扩展 17.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混乱
C.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 D.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
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间接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C.美国各州不能与他州或外国自行缔结盟约 D.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19.1689年“民会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 )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20.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
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C.放松国家干预经济D.仿效计划经济模式
21.1961年,肯尼迪总统在国会演讲时指出,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的贸易赤字总额增加将近110亿美元,国外美元持有者把它们转换成黄金,数目如此巨大,将会导致我们近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流失。美国外贸赤字的增加( )
A.是美国大量海外驻兵加剧美元流失的结果 B.是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的表现
C.说明马歇尔计划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D.动摇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2.《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当时是更优越的制度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23.美国学者亨廷顿等人坚持“文明冲突论”,坚持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必将与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正教文
明、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以阿拉伯国家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这种理论( )
A.为美、欧等建立霸权提供借口 B.强调文明应相互吸收而非排斥
C.鼓吹欧美文化优越论 D.经济全球化加剧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24.“在(西欧)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使他们不能袖手安坐,他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作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美苏形成“冷战”对峙格局
C.多极化趋势出现和不断加强 D.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产阶级的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期待不再是做家务,而是做母亲。书刊杂志和社会舆论都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母亲应该关心全家人的身心健康……人们也期待着母亲们能够保留传统的美德和保持女性的特点。油画《贝尔利一家》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男人坐在桌子前的椅子上,这暗示着他是与事业和家外的世界相连的;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文化探析》
材料三 “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由于大工厂多转产战备物质,各个时装公司纷纷承担起口红生产的任务,这保证了口红在战争期间的供应。美国海军特地开办培训课程,让女兵们学习如何快速完美地化妆,同时还规定,从军女性的口红颜色必须与
提出,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派不会再倡导此论调;维新派、革命派则偏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救国,故选B。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态度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材料揭示的都是强调冲破传统儒家纲常伦理束缚,主张思想解放,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谭嗣同,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C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
12.【答案】D【解析】 材料强调对资本主义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同时加以引导、调整和利用。两篇著作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D正确。C时间不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当时国内形势。 13.【答案】B【解析】 图中阶段Ⅲ显示1960-1963年城市化进程呈现下降趋势, 因为1959年至1961年国家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因此在1962年实施了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 才导致很多人返回家乡务农,故B符合题意;A是属于第一阶段;农业合作化时间是1953-1956年,故C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时间是1984年,故D错误。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点越来越少,
这与计划经济有关,故C正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在1958年,时间不符,B排除。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排除D。 15.【答案】B【解析】罗马下层民众的长久努力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故A项错误;据材料“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可知罗马法在追求司法公平正义走在前列,故B项正确;罗马法作为奴隶制社会的成文法律条文必然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可能保证罗马境内所有居民的权利平等,故C项错误;民主与材料论述重点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为谋求最大的利益,继续扩大对外贸易。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体现的是自由贸易的原则。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贸易的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推动了国际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的实践、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很大关联。ABC表述都是正确的。政府扶植私人资本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应为20世纪,与材料出现的时间不一致。D符合题意。
17.【答案】D【解析】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而材料表明了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人们追求私利,人们对私利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不是精神扭曲,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是在经济危机中,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而非是资本家,C项错误。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代议制。题干材料反映了美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在于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家结构,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国家权力的划分,排除B项;C项与设问要求“实质问题”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联系英国《权利法案》进行判断,注意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型,要思考全面.材料中“1689年”、“国会”“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联系所学,这些历史事件是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故C项正确,ABD项都反映了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没有C项全面准确,故排除ABD.故选C.
2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经济的发展与调整。有材料“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
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可知,弗里德曼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使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建立在美国丰厚的黄金储备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必将冲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D项正确。 22.【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苏俄20世纪20年代出现“社会主义商店”“私人商店”,并且“社会主义商店”不如“私人商店”,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竞争的存在,故选B。A不能说哪项政策优越,只是哪种政策更适应当时国情,故A不正确。C、D说法不符合题干的时间特征。
23.【答案】A【解析】 材料中只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对抗,B错误;材料并没有指出欧美文化的优越,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指出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经济根源,D错误。
24.【答案】B【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欧)各国皆弱”,这一现象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A、C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D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B符合题意。 25.【解析】考点:新史观
古代中国的农业;宋明理学;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妇女解放主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第一小问地位和职责,地位:通过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男子地位的对比,可知女性地位是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职责:从材料一“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和材料二“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可知妇女的职责是“主内”,照顾家庭、相夫教子;第二小问背景,结合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在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征分别总结形成的背景。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美国海军特地开办培训课程”可知,原因: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为提振危机后人们的精神,美国军方为提振士气,要求女兵化妆等;第二小问关系,从影响妇女地位变化的因素、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分析。
【答案】:(1)地位: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2分) 职责:“主内”,照顾家庭、相夫教子。(3分) 背景:
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儒家和理学思想宣传伦理道德,女性地位受到压制。(每点2分,共4分)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福建省漳州市八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