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
2013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理 综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K 39 Fe 56 Cu 64 Ag 108 Ba 137
第I卷(选择题,共20题,共12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7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中,蛋白质的形状要发生改变的是
(1)酶与底物结合时酶蛋白的形状 (2)细胞膜上载体与离子结合时载体蛋白的形态 (3)肌细胞膜上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受体蛋白的形态 A.(1)(2) B.(1)(3) C.(2)(3) D.(1)(2)(3) 2.下列有关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从细胞系中获取单个细胞来培养,可能得到细胞株 B.细胞系是指能无限增殖的细胞,细胞株是指传代次数有限的细胞 C.用于移植的胚胎必须来自体外受精和早期胚体外培养 D.从供体输卵管获取的旱期胚胎应立即移至同期发情受体的子宫角中继续发育 3.下表为5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下简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箭头位置),
某线性DNA分子含有4个B amH I的识别序列、4个Bst I的识别序列,3个 BgI II的识别
序列;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能被Sau3A I切成12个片段 B.一种特定序列只能被一种限制酶识别并在特定位点被切割 C.两个能够互补配对的DNA片段所具有的粘性末端一定相同 D.用BgI II、BamH I两种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对该DNA分子进行反复切割、连接操作,
若干循环后,BamH I的识别序列将少于4个 4.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效应B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 B.利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病毒 C.正常情况下,被感染的体细胞能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 D.巨噬细胞的MHC分子与进入细胞内的蛋白质类抗原直接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5.图5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B.图中有2个箭头不能代表能量的流动 C.沼气泡中的微生物多数是需氧型的分解者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从农作物到家畜的传递效率
6.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 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
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 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 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3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13年1月1日起,我省正式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包括PM2.5、PM10、
O3、CO2、SO2和NO2等6项指标 B.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晶体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调节溶液的pH可改变
它的溶解度 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以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 D.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Al2O3,而青花瓷、石英玻璃、分子筛的主要成
分是硅酸盐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降低铜锌原电池中的极化作用,可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少量双氧水 B.用银氨溶液检验淀粉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应先向水解液中加适量NaOH溶液 C.通常用产生气泡的快慢,比较不同条件下Na2S2O3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D.结晶时, 溶质的溶解度越小,或溶液的浓度越高,或溶剂的蒸发速度越快,析出的
晶粒就越细小
9.X、Y、Z、R、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Y和R同主族,可组成共价化合
物RY2,Y和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W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5℃时0.1mol·L-1X和W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pH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非金属性Y>R,则X、Y组成化合物的沸点高于X、R组成的化合物 B.Y和其他四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2种的二元化合物 C.RY2能与Y、Z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Y2 D.Y、Z、W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10.铝电池性能优越,Al –Ag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其原理
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B.在正极区H+浓度减少,在负极区H+浓度增大 C.该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当电池负极的质量变化10.8g,则过程中电池流动的电子
物质的量为1.2NA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DEHP属于磷酸酯类萃取剂,其结构
则HDEHP的化学名称:二(2-乙基丁基)磷酸氢酯
,其中R为,
B.化合物是化合物的同系物
C.DHA是从深海鱼油中提取的不饱和程度很高的脂肪酸,它的分子中有6个碳碳双键,称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甘油酯的分子结构简式
D.等物质的量的Na、NaOH、NaHCO3分别与足量的有机物(
)充分
反应,消耗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6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HS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S和C均用R表示):
B.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
三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③>①>②
C.常温下醋酸和醋酸钠混合溶液中c(CH3COOH)、c(CH3COO-)
与pH值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当pH=4.5
溶液中: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F溶液与NaCl溶液中离子总数:N前>N后 13.某溶液X仅含下表离子中的5种(不考虑水的电离与离子水解),且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
均为0.1mol
某同学向溶液X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生成,且反应溶液中阴离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X中可能含有HCO3或CO23
B.溶液X中一定不存在Al3+、Ba2+,可能存在K+
C.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 D.向溶液X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灼烧至恒
重,能得到固体质量为12g
14.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43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距地球表面343km的
轨道上成功对接,组成空间站,对于在轨正常运行的空间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空间站的运行速度小于7.9km/s B.该空间站的加速度大于9.8m/s2
C.该空间站的运行周期等于24h D.空间站内坐在座椅上的宇航员站起来时不需用力
15.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v”形槽,其底部BC是一段圆弧,两侧都与光滑斜槽分
别相切,相切处B、C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一小物体从右侧斜槽上距BC平面高度为2h的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圆弧槽再滑上左侧斜槽,最高能到达距BC面亮度为h的D点,接着小物体再向下滑回,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则 A.小物体恰好滑回到B处时速度为零 B.小物体尚未滑回到B处时速度已变为零 C.小物体能滑回到B处之上,但最高点要比D点低 D.小物体最终一定会停止在圆弧形槽的最低点
16.如图所示,一条形磁铁静止在固定斜面上,上端为N极,下端为S极,
其一条磁感线如图所示,垂直于纸面方向有两根完全相同的固定导线, 它们与磁铁两端的连线都与斜面垂直且长度相等(如图中虚线所示)。 开始两根导线未通电流,斜面对磁铁的弹力、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FN、Ff,后来两根导线以图示方向大小相同的电流后,磁铁仍然静止, 则与未通电时相比 A.FN、Ff均变大 B.FN不变,Ff变小 C.FN变大,Ff不变 D.FN变小,Ff不变
17.两个相距很近的等量异号点电荷组成的系统称为电偶极子,如图所示,该电偶极子由相
距为l,电荷量分别为+q和-q的点电荷构成,取二者连线方向为y轴方向,中点O为原点,建立xOy坐标系,P点距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r(r>>I),P、O两点间连线,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为θ,设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P点的电势为?,静电力常量为k,下面给 出了?的四个表达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P 点的电势?,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 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那么?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A.??C.??kqrsin?ll2
B.??D.??kqlcos?rr2
kqrcos?2kqlsin?2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得0分) 18.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光从真空射向半圆形玻璃砖的圆心,经过玻璃砖
折射后,从O点分别沿Oa、Ob方向射出,则关于a光与b光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A.在玻璃砖中a光传播的时间比b光长 B.在玻璃砖中a光传播的时间比B光短 C.在相同条件下做双缝干涉实验,b光干涉条纹间距比a光小 D.在相同条件下做双缝干涉实验,b光干涉条纹间距比a光大
19.位于坐标原点O处的波源在t=0时刻开始振动,产生的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刻
波传到L处,波形如图所示,关于x0处质点的振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质点开始振动时方向沿Y轴正方向
B.该质点在
x0Lt0时刻开始振动
C.该质点t0时刻振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D.该质点1.5t0时刻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
2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2:1,原线圈接有理想电流表A,
副线圈接有灯泡L(50V,25W)和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49Ω,不考虑温度对灯泡电阻的影响,已知交流电源的电压为U0=220V,适当调节滑动变 阻器的滑片位置,当灯泡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时,则 A.电流表A的示数为1.25A B.灯泡的额定电流为2.0A C.滑动变阻器与灯泡并联部分的阻值为25Ω D.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为220W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小题,共180分)
21.(10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探究小车质量不变时其加速
度与力的关系,在实验室设计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 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力传感器,P为小桶(内有 沙子),M是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水平放置的木板。
(1)要顺利完成该实验,除图中实验仪器和低压交流电源(含
导线)外,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填“刻度尺”、 “天平”或“秒表”)。
(2)按上述方案做实验,是否要求沙桶和沙的总质量远小于车
的质量? (填“是”或“否”)
(3)已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
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计时器打点D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 m/s,由该纸带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 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2.(10分)(1)当使用多用电表则量物理量时,多用电表表盘示数如图所示,若此时选择开关对准“直流50V”电压挡,指针指在a位置,则被测电压为 V;若此时选择开关对准“×10Ω”挡,指针指在b位置,则被测电阻Rx的阻值为 Ω。 (2)若采用“伏安法”测量上述电阻Rx的阻值,实验提供下列器材: 直流电源E(电动势为4V,内阻不计) 电流表A1(量程0~10mA,内阻约为3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为0.1Ω) 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约3kΩ)
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约15kΩ) 滑动变阻器R(阻值为0~50Ω)
为使测量结果尽量准确,电流表应该选择用 (填“A1”或“A2”),电压表应该选用 (填“V1”或“V2”)
下图已完成部分导线的连结,请在实物接线图中完成余下导线的连接。
23.(16分)如图所示,光滑固定斜面足够长,倾角为θ=30°,某同学为了研究不同运动间
的关系,在斜面上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在斜面上的O点将小球以速度v1=6m.s水平向右抛出,小球第一次与斜面相碰的位置记为P点;第二次该同学仍在O点使小球以某一初速度沿斜面开始下滑,结果小球经过相同的时间也恰好到达P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O、P两点的间距s;
(2)第二次实验时小球下滑的初速度v2。
24.(20分)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x轴上方存在与y轴负方向成45°角的匀
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E,在x轴下方存在垂直于坐标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质子从y轴正半轴上的P点静止释放,经电场加速后以速度v0第一次进入磁场,不计粒子重力。求: (1)P点纵坐标y的值;
(2)质子第二次经过x轴时的横坐标x的值;
(3)质子从P点释放到第三次到达x轴所用的时间t。
25.(22分)如图所示,两根光滑平行金属导轨放置在倾角为θ=30°的绝缝斜面上,两导轨
间距为L=1m,导轨足够长且电阻忽略不计,导轨上端接一个阻值为R=8Ω的定值电阻,两导轨间等间 距分布着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条形区域的匀强磁场,每一条形磁场区域的宽度及相邻条形磁场区域的间距均为x=1.2m,斜面处的磁场边界都是水平的。现有一长L=1m、质量m=0.4kg,电阻r=8Ω的导体棒水平放于导轨上、从离第一个条形磁场的上边界距离为x0=1.6m处静止开始下滑。已知导体棒离开每个有界磁场前都有一段时间做匀速运动,从导体棒到达第一条形磁场的上边界开始计时,通过每个磁场区域和无磁场区域的时间都相同。(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导体棒进入,离开每一个条形磁场区域时的速度v1、v2; (2)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B;
(3)导体棒通过每一个条形磁场区域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Q;
(4)从导体棒到达第一条形磁场的上边界开始计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回路中感应电
流的有效值I。
26.(14分)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Cu2+稳定,Cu2+易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大多数+1的价铜的化合物是难溶物,如:Cu2O、
CuI、CuCl、CuH等。
(1)在新制Cu(OH)2悬浊液中滴入葡萄糖溶液,加热生成不溶物的颜色为: ,
某同学实验时却有黑色物质出现,这黑色物质的化学式为: 。 (2)在CuCl2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KI溶液可能发生:
①若a反应是主要的,需要查询的数据是 。 ②为顺利观察到白色沉淀可以加入的最佳试剂 。 A.SO2 B.四氯化碳 C.NaOH D.乙醇 (3)一定条件下,在CuSO4中加入NH5反应生成氢化亚铜(CuH)。
①已知NH5在所有原子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请写NH5电子式: 。 ②写出CuH在过量稀盐酸中有气体生成的离子方程式 。 ③将CuH溶解在适量的稀硝酸中,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4)将实验制得的CuCl样品2.000g(杂质不参与反应)溶于一定量的0.5000mol·L-1FeCl3
溶液中,加水稀释至200mL得到溶液,取20.00mL 用0.1000mol·L-1的Ce(SO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0.00mLCe(SO4)2。有关反应式:
,则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
数 。 27.(15分)尿素[CO(NH2)2]是首个由无机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工业上合成尿素的反应如
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工业上合成尿素分两步进行,相关反应如下:
下列示意图中[a表示2NH3(g)+CO2(g),b表示NH3COONH4(s),c表示CO(NH2)2
(l)+H2O(l)],能正确表示尿素合成过程中能量变化曲线是(填序号) 。
(2)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合成尿素的条件,在恒定温度下,将氨气和二氧化碳按2:1
的物质的量之比充入一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生成物的体积忽略不计),经20min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在上述条件下,从反应开始至20min时,二氧化碳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②为提高尿素的产率,下列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升高温度 C.平衡体系中及时分离出CO(NH2)2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③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升高体系的温度,容器中NH3的体积分数将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④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3mol的氨气,则此时v正 v逆(填
“>”“=”或“<”),判断理由 。 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体积不变,25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2mol氨气和1mol二氧化碳,在
40min时重新达到平衡,请在上图中画出25~50min内氨气的浓度变化曲线。 28.(14分)实验室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化学方程式
制备过程中还可能的副反应有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11.5mL正丁醇、7.2mL冰醋酸和3~4
滴浓H2SO4,摇匀后,加几粒沸石,再如图1装置安装好分水器、 冷凝管。然后小火加热。 ②将烧瓶中反应后的混后物冷却与分水器中的酯层合并,转入分液漏斗, ③依次用10mL水,10mL 10%碳酸钠溶液洗至无酸性(pH=7),再水
洗一次,用少许无水硫酸镁干燥。
④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转入50mL蒸馏烧瓶中,加几粒沸石进行常压 蒸馏,收集产品。主要试剂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装置中冷水应从 (填a或b),管口通入,反应混合物冷凝回流,通过分水
器下端旋塞分出的生成物是 ,其目的是 。
(2)在步骤①④中都用到沸石防暴沸,下列关于沸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沸石也可用碎瓷片等代替 B.如果忘加沸石,可速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 C.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可继续使用 D.沸石为多孔性物质,可使液体平稳地沸腾
(3)在步骤③分液时,分液漏斗旋塞的操作方法与酸式滴定管的是否
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分液时应选择图2装置中 形分液漏斗,其原因是 。
(4)在提纯粗产品的过程中,用碳酸钠溶液洗涤主要除去的杂质 。
若改用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 其原因 。
(5)步骤④的常压蒸馏,需收集 ℃的馏分,沸点大于140℃的有机化合物的蒸
馏,一般不用上述冷凝管而用空气冷凝管 ,可能原因是 。 29.(15分)化合物C可用以制造优良的工程塑料与复合材料,而F具有新鲜的果实香味,在
香料工业中用作定香剂。X与C、F等化合物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②化合物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不与溴水反应,其苯环和侧链烃基上的一取代物均只有一种。 ③副产物H中有3个六元环,红外光谱测试,其分子中不含甲基,H-NMR谱显示其含有
5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 且个数比为1:2:2:2:1。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属卤代芳烃 B.A分子中含有多苯代脂结构单元 C.化合物I可以和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D.化合物B可发生缩聚反应
(2)写出J的名称 ;D的结构简式 ;指出C→D的反应类型 。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 a.含苯环但不含甲基 b.属于酯类 c.能发生银镜反应 (4)写出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写出B→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0.(14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植物体内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类囊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
重要场所之一。其部分代谢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B代表分布在类囊体膜上的 合成酶复合体,M接受e并和N结合,
则M和N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2)ATP、RuBP、类囊体膜共有的组成元素是 。
—
(3)能为碳反应提供能量的物质是图中的 。
(4)若叶肉细胞间腺A物质浓度比外界大气高,原因是 。
(5)叶绿体基质中的A进入相邻细胞的线粒体被利用至少要穿过 层单位膜,细胞
需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于 循环阶段。 31.(12分)植物中广泛存在着细胞分裂素,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幼苗期喷洒一次
40μg/mL细胞分裂素溶液。2周后检测,发现能使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增加,低于或高于该浓度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请完善实验思路,并将预期结果用直方图(柱形图)表示。
实验材料和用具:子叶刚刚完全展开的萝卜幼苗、浓度为60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蒸馏水、量筒、喷壶,叶绿素含量测定所需用具和试剂等。 (注:叶绿素含量测定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利用60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配制浓度为20μg/mL、40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②将萝卜幼苗随机均分为 组,并编号。 ③ ④2周后,各组取 的叶片,放入烘箱中烘干,再取等量干粉放入研钵中,加入等量的二氧化硅,等量的碳酸钙,等量的 ,研磨后提取色素并测量叶绿素的含量。 ⑤重复④若干次,取 (2)预测实验结果:
理论上预测的实验结果有多种,假设上述实验所用的细胞分裂素浓度中,使用40μg/mL
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且各种浓度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请在此基础上推测合理的实验结果,用直方图(柱形图)表示。(注:提供一个坐标系作参考,若有多种结果请画相同的坐标系并把不同结果画在不同的的坐标系中) 32.(18分)大豆是两性花植物。子叶颜色基因在I号染色体上(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
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花叶病(S病毒引起)的抗性R对不抗病r显性,基性在II号染色体上。
(1)某些大豆品种具有抗花叶病的特性是因为R基因能控制合成与抗病有关的蛋白质。R
基因转录时,首先RNA聚合酶与基因的 部位结合,基因的相应片段对螺旋解开。再进行有关过程,刚转录的RNA需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加工的场所是 。 (2)子叶浅绿不抗花叶病与纯合的子叶深绿抗花叶病杂交得F1,将所得F1中子叶浅绿抗
花叶病植株自交得F2,F2代成熟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其中纯合子占 。(用分数表示)若通过基因工程,把细菌的抗N病毒基因导入到F1代的子叶浅绿抗花叶病大豆,以获得抗N病毒大豆新品种。现得到一株抗N病毒基因成功整合到一条III号染色体上的A植株。考虑子叶颜色,花叶病、及抗N病毒三种性状,A植株自交所给的种子中,胚细胞的基因型有 种。经研究发现,在某植株中两个抗N病毒基因成功整合到2个非同源染色体上。该植株自交后代中,抗N病毒植株占 。(用分数表示) (3)用子叶浅绿植株作亲本自交得F1,F1连续自交得到的F3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
频率为
。(用分数表示)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子叶浅绿不抗花叶病植株与杂合的子叶深绿抗花叶病植株杂交得
到F1的过程,要求写出配子。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试题(2024温州一模)(wor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