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告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让无辜者分担损失在法理上是根据民法通则上规定的公平责任原则公平,使过失责任的法理出现了意外。法官实际上是在以公平的名义要求无辜者分担受损者的痛苦,似乎是要强行某种形态的利他主义精神。但是,这样推行公平责任原则法官的裁量权未免太大了,反倒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根据授课内容) 2
简要列举一下用法律干预道德所可能产生的负面社会效果,请至少列举一个,并进行逻辑上地说明。 回答:
法律干预道德可能会导致抑制善意的伸张。
举例:舍己救人的问题
因为面临生死的抉择,如果法律强制人们服从道德规范,实际上是把利他主义作为法律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法律不一定落到实处。在救助活动中,人们的动机是道德的感召还是基于法定的义务?出于自愿的牺牲让人尊敬和感激,基于义务的牺牲很可能反倒会减弱尊敬和感激的程度。这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抑制善意的伸张。法律强行道德本来是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但履行义务的行为或者例行公事会抹杀道德的高尚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使得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道德纽带却进一步松驰了。 3
名词解释:无过失责任原则 回答:
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确认责任的准则。执行这一原则,主要不是根据行为人的过错,而是基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为人的活动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而由法律规定的特别加重责任。(说明:部分源自网络) 4
结合下列表述,论证你是否赞同这一表述。“国家在制定法律规范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考虑和吸收已经存在的社会规范” 回答:
我部分赞同这一表述。因为已存在的社会规范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我们对待它们应该加以区别。应充分尊重、考虑和吸收合理的已经存在的社会规范,而要抛弃不合理的已存在的社会规范。因此鉴于已存在的社会规范的复杂性(包括不合理和合理的),应该区别对待它们。
第六周追问法律的正当性
1、“怨毒者告密”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
A、纳粹制定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
B、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乃是泾渭分明的
C、如果追究该名女子的责任,有可能出现不合法理的新法“溯及既往”判决 D、以上皆非 参考答案: C、
2、就奥地利著名法学家凯尔森的观点而言,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凯尔森认为法律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创造
B、在凯尔森的体系中,其金字塔结构的顶点规范被称为自然法 C、凯尔森完全赞同法律是一种日常道德在国家制度中的实践 D、凯尔森开创了纯粹法学的理论体系 参考答案: D、
3、就德国大哲康德的观点而言,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道德强调的是动机以及动机行为的纯粹性 B、动机不纯正,有可能不符合道德的要求
C、法律必须符合某种道德准则,否则就不是法律 D、道德的规范特征在于去除了外在的强制 参考答案: C、
4、根据所学内容,课程中引述的雅各宾派的例子说明了: A、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雅各宾派执政时间太短
B、强行统一社会价值观进而树立公德标准的举措往往会造成历史悲剧 C、教会是法国大革命最大的敌人
D、雅各宾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过于重视商谈沟通 参考答案: B、
5、根据所学内容,课程中引述的费孝通先生的例子说明了: A、从古到今中国人于私德领域都不存在任何问题 B、中国人完全没有任何公德观念
C、中国人不关心自身事务以外的任何问题
D、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可能存在两套行事准则 参考答案: D、
6、根据所学内容,下列哪一选项错误地描述了“私德”与“公德”的界限: A、私德不能妨碍公共事务决定和公共秩序的维持 B、“公德”的范围是由社会核心价值所决定的
C、国家不能够通过合法的程序制定干预公民“私德”层面的法律 D、私德不能妨碍其他人的私人自由 参考答案: C、
7、现代法治国家在制度设计上是要去承认私人生活领域中价值观的多样性,下列选项哪一项不能代表对此种多样性的承认? A、它是依据因果关系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B、它是依据过失行为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C、它是依据特别规定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D、它是依据抽象价值来对责任进行分配 参考答案: D、
8、根据所学内容,同性恋这一现象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接受说明了 A、人们不得不与时俱进地接纳新出现的事态
B、社会舆论对私德问题的态度愈发宽容
C、这一现象在大多数社会中已经得到了法律的普遍许可 D、大多数人们倾向于认同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B、
9、根据所学内容,就世界范围内的一般情况而言,法律对私德的宽容度呈现怎样的态势?
A、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愈发收紧 B、与几百年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
C、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自由思潮的兴起,法律要更多地干预个人的私生活 D、以上皆非 参考答案: D、
10、在古代中国,文武百官的制服之所以各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 A、古代中国存在着严格的官员等级制度 B、这样做能方便官僚辨认对方职务职位 C、纯粹出于美观的考虑
D、这些官服难以被仿制,从而可以杜绝“假官”的存在 参考答案: A、
11、根据所学内容,下列哪一种行为虽基于双方同意,但也一般被认为是违法犯罪行为?
A、商家出售伪劣产品 B、相约自杀,双双身亡 C、赌博
D、父母擅自处分未成年子女的财产 参考答案: C、
12、以下哪种行为属于“公德”的调整范围? A、卖淫嫖娼 B、吸毒
C、身着奇装异服 D、在动车组上吸烟 参考答案: D、 1
概念辨析:“公德”与“私德”。 回答:
“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私德基本上只是反映个人的价值选择或者偏好,而在公德问题上,社会的核心价值主流的思想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名词解释:法律的内在道德性。 回答:
法律必须有其内在的道德,包括法律应该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稳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官方行为与公布的规则必须一致性等八条准则。富勒认为这些程序“美德”与实体法实现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种“内在道德”。法律必须有其内在的道德,包括法律应该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稳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官方行为与公布的规则必须一致性等八条准则。富勒认为这些程序“美德”与实体法实现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种“内在道德”。(部分参考网络) 3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好大学在线《法与社会》习题答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