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11-1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生成长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3)、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隐含在它所创设的优美整洁的物质文化环境和良好的精神氛围中。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2、现实意义

我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找准学校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即:如何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学校育人环境的内容、作用以及适合我校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通过借鉴其它学校对校园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外成功德育教育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充人功能,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科题研究的主要依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肖汉仕、班图拉的学校心理学、柯尔伯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论及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文化适应性”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最为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科学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体论认为:现实社会环境由无数个体通过劳动创造出来,同时也认为社会环境也会按照人类发展的普遍需要对个性进行改造,因而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人的本性上说:“人只要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学说,是关于人类认识来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作为认识者的主体只能是人,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也就是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或者叫自觉能动性,而能动性并非生来具有,它受到主体实践与学习积累的主观因素制约。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身心健康、思维方式等。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对学生心理矛盾与教育要求、心理特点的分析指出:校园校园育人环境具有强化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对个性心理发展施加长期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第二,可以使个性遗传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也可以弥补个体遗传上的不足。要使环境对个体发生作用,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应当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素质,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三)、教育学理论依据

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皮亚杰认知结构说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强调指出:一要根据受教育者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性来循序渐进进行道德教育;二是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极大刺激作用。本世纪60年代兴起社会学习论,其主要代表班杜拉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客观条件和模仿强化等是影响受教育者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两种理论共同点在于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

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 人的发展及品质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在学校环境基础上长期学校教育积累形成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的发展从发起阶段到发展阶段,直至最后理论的逐步形成,经历了15年的发展。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仍在继续,对“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也存在着众说不一的界定。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既包括主导文化,又包括亚文化。凡是校园里的文化活动,无论课内课外,统属校园文化范畴。”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既不是课内活动,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透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间的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这一说法也被称为“氛围说”。还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各类社团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一说法也被称为“活动说”。

由于对概念的切入点的不同导致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不一,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这些界定的共同点,即“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其活动空间是校园。这两点是很重要的,也是其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方面。

综观国内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大体有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1、三位一体说。这种学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

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制度文化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制度文化的长期积淀容易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隐形文化,主要指学校的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精神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

本课题研究“校园文化”主要指: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所构成的校园文化,它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发挥指导、陶冶与规范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校园内处处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健康的审美趣味。达到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创建人文和谐的环境文化, 高尚鲜明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充满生机活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完善和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通过本项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

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

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团队、活动中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2、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校园文娱体育活动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所在。

3、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学生的行为铸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使学生能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维护了校园的秩序和规范。

4、活动文化是是指校园内的宣传、教育、文体、娱乐、审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它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读书讨论、专题演讲等教学实践活动。

5、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的行为导向方面和制度性导向方面;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

(二)基本策略

1、从本校历史、人文、自然、信息的实际出发,灵活开掘、有效地整合运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感悟体验道德理念,提高思想道德认知能力,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方法。

3、坚持持久地进行养成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兴趣小组、艺术团体活动、校园广播站等渠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2)在线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32723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