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参见综合自测题(九)的答案。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 “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即作为统治者必须学好的两门“必修课”。
3、道家:无为而治。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法自然”就无为,反之则需“有为”)。
4、墨子:“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但是缓和矛盾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九)的答案。
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参见综合自测题(八)的答案。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参见综合自测题(二)的答案。
8、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参见综合自测题(一)的答案。
9、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参见综合自测题(六)的答案。
10、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 (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七)的答案。
1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2)权力制约原则(3)法治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4、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参见综合自测题(三)的答案。 15、政府组织机构具有那些特性? 参见综合自测题(八)的答案。
16、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 (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祛码。
17、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一)的答案。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十)的答案。
19、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 参见综合自测题(二)的答案。
20、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三)的答案。
2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 (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22、实现政治合法性有哪几种途径? (1 ) 建立政治共识
(2 )宪政建设
(3 )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23、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九)的答案。
24、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
参见综合自测题(三)的答案。 25、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 参见综合自测题(六)的答案。
26、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八)的答案。 27、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1)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 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 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 )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8、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分)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2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五)的答案。
30、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 参见综合自测题(四)的答案。 3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十)的答案。
3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一)的答案。
33、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参见综合自测题(二)的答案。
34、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四)的答案。
35、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参见综合自测题(七)的答案。
36、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七)的答案。
37、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参见综合自测题(五)的答案。
38、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参见综合自测题(六)的答案。
39、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九)的答案。 40、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六)的答案。
41、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参见综合自测题(十)的答案。
42、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参见综合自测题(七)的答案。
43、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参见综合自测题(二)的答案。
44、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二)的答案。
45、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46、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 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2)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4)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47、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
参见综合自测题(四)的答案。
48、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 参见综合自测题(五)的答案 49、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一)的答案。
50、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 参见综合自测题(三)的答案。 51、民主的限度有哪些?
(1)民主须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52、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 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
(2 )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 3 )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参见综合自测题(八)的答案。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案要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展开论述见教材39—41页)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政治学原理》期末综合自测题(一)(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