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提。)
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1.为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其家属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其教育或训练费用。(*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还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以上的价值,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易混点:
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又称劳动能力。 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简称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或劳动。简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不同于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劳动创造价值,但其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需要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而劳动力则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1.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值就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社会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人类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劳动过程VS价值(形成)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保存或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此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形成过程;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价值增值。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小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2.
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这里的劳动指的是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是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劳动:
就劳动过程来讲,是指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生产物质产品),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 就商品生产过程来讲,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物质规定性) 就生产关系来讲,阐述了他的社会规定性。
对整个社会来说,作为生产劳动,就要求其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达到统一。 3.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导致了同一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二重性作用,即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旧价值。
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不变资本C;用于购买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增值—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4.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外壳掩盖着的生产关系;一个历史范畴;本质上是一种运动(才可以增值)。
特殊性质: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
一般共同属性:垫支性(预付资本);运动性(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增值性(增值是资本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
产品的价值构成:
商品的价值z=c+w(c是生产产品过程中从生产资料上转移过来的价值;w是生产该产品的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企业预付的资本C=c+v(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 产品的价值z=c+v+m(m=z-C)(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可变资本的增值率)
m’=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100%=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产品/必要产品————M=m’V(M:剩余价值总量;V:可变资本总量。) 增加剩余价值总量:扩大生产规模,使用更多的工人(工人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剩余价值率。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要求:最低雇用量;可变资本的最低限额;总资本的最低限额。 3.
剩余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价值。)——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得到的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剩余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也都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剩余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目的和特征上的延伸和表现,是一个社会的客观目的性规律或特征性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表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实质。生产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流通过程则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并使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分配过程主要表现为剩余价值在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过程。消费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要素,即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投资者消费剩余价值和维持生活的过程。(*剩余价值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1.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以手工
技术和劳动分工为基础)—机器大工业(广泛地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2.
企业制度的演进:(在一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企业的
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制度,便构成企业制度的整体。) 形式:单业主制[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合伙制,公司制
单业主制和合伙制都是自然人企业,企业具有法律地位,但不具有法人资格。(企业法人资格:企业法人的财产独立;企业法人的财产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限额以上。)(*只有公司制才具有法人资格,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
股份合作制:(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相互融合)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
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管理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即一般管理职能;又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即资本主义管理的特殊职能。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
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必要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工资部分,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产品为社会提供共同需要。 2.
工资形式:计时工资(最基本),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
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用这些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数量,等于名义工资除以物价水平) 3.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他转化形式:
奖金:实质上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津贴;联产承包计酬: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精华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