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转
此帖在使转上达到了“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语)的艺术效果。其转笔淳厚流畅,灵动而不诡异,沉实而不呆板。 1 .下转。如“霄”、“易”二字之横下行时,腕部要随之缓缓外转,使锋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 .上转。如“充”、“肠”二字,在笔上转时不可懈怠(勿猛提笔),稍驻后翻转而上,忌机械硬转,令锋散开。
3 .平转。如“饱”、“畏”二字笔至平转(撇折)时腕要稍向内翻,并在转处稍顿。行笔时注意要手腕轻虚,避免动作过大。
4 .连转。如“ ”、“
”二字,转笔处顺势相连,行笔动作基本一致。但转折中应注意动作到位和连转处的变化。
草书使转中最难的是上、下转交替进行,如“委”、“寓”二字。临写时首先要看清行笔线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动作,可先在空中熟悉两遍后落笔。检验连转动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审视线条的起、行、收处,不能出现散锋或尖薄的情况。如果动作不对,应及时调整,直到准确为止。
(6)
(二)横
草书中多牵丝映带,许多点画相互依存,横画也不例外。它可以与竖、撇、捺、点等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如“佐”、“曲”、“弱”、“营”等字。当然,相对独立的横画也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字中,与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应。
1 .短横
草书中独立的短撇一般为字的首笔或末笔,其起、收有轻重,体势有俯仰。一般上横多用轻起、仰势,如“飘”字;亦有切笔入纸重起者,如“青”字。下横多取俯势,如“士”字;有重起轻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横中还有一种逆势写法,如“执”字。此法多用于横连竖,目的是顺势。 2 .长横
长横多为一字之主笔,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态。长横在用笔上变化颇多,如“晋”字中横尖锋杀纸而入,凌厉劲健;“耻”字上横尖锋轻入,辅以提按,含蓄蕴藉;“每”字上横翻锋入纸后提笔右行,至收笔处顿锋上转,沉实婉转;“并”字末横取隶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横呈下俯之态,顾盼含情。
(三)竖
字中竖画好比搭台的支柱,一般写得挺直厚重。
1 .短竖。根据所处的位置,此帖中的短竖有以下几种形式:位于左,多用垂露,只是起笔或轻或重,如“佳”字;位于中,大多与其他点画相连,变化多端,如“维”字;位于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撑上部,如“闲”字。
2 .长竖。《千字文》的示范性约束着作者的个性发挥,因此本帖中没有抒情畅意的特长竖,只有相对较长的竖。如“植”字的长竖居于左,切笔下行,丰润秀逸;“刻”字的长竖居于右,行笔轻重变换,颇有动感;“想”字的长竖承上启下,巧妙地将字的气息绾结于一体。 (7) (四)点
其实,看似简单的点往往是书法中最具变化、最难表现的,因此临写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较,体会其用笔的细微变化,抓住其个性与共性特征,使之成为点睛之笔。 1 .单点
单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点画仍有相呼应的关系。单点作为首笔或未笔时,一般多用俯势,笔毫入纸后向右下稍顿弹起,如“庙”字;亦有取仰势者,如“跃”字的左上点,起笔与横法类似,笔锋向右稍转后即折回而下。
另外视字的结构,具体作点时还应留意其角度的变化。 2 .双点
双点一般笔势相连,分为上下点和左右点。
(1)上下点。如“论”字末熟练的提按,在上点完成后顺势带出下点;“嗣”字右部两点稍作翻腕,一笔而成,凝练有神;“禄”字中右两点开张大气,气势汹涌,角度、收放变化自然;“盗”字左上两点行笔稳健,气息相连。
(2)左右点。如“凉”字右部下两点饱满沉实,遥相呼应;“羲”字上两点笔力千钧,峻急飞动;“乎”字的两点提按自如,一气呵成;“微”字的两点纵横交错,轻灵洒脱。
3 .多点
多点并列要注意各点的不同写法及相互间的呼应。
(1)横式。如“密”字中部的点,重起顿笔后转腕提笔,而后翻锋向上完成左右,至右时,腕外转顿笔顺势完成右点。如“羔”字中的横点,笔势起伏,提按、顿挫极富节奏感。
(2)纵式。如“清”字上点采用单点的写法,下两点一笔写成并顺势提出与下一笔呼应。“落”字中左下三点一笔写成,由轻渐重,简约而凝练。 (8) (五)撇
草书中的撇画多与其他点画相连或相映。 1 .长撇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1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