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中长撇或厚重沉实,线条遒丽,如“映”、“初”二字;或凝练老辣,劲挺畅意,如“廉”、“碑”二字;或笔意婉转,飘逸洒脱,如“沙”、“接”二字。 2 短撇
短撇变化较多。如“欣”字之撇藏锋入纸,腕外转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笔顺势带出,翻转灵活;“求”字上撇由横变异而来,状若兰叶;“夙”字之撇露锋直下,迅速发力。
(六)捺
草书为了取势的需要,形态完整的捺一般出现较少,取而代之的多为反捺。 1 .长捺
长捺多以反捺出现者居多,如“ ”、“履”之捺均轻入轻收,中截浑厚;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笔含蓄。 2 .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写法较为统一,多尖锋入纸后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至尾部稍顿捺出,隶意盎然,如“逸”、“运”二字。 3 .短捺
在草书中,短捺多化为姿不同的点,如“读”“笑”“实”“囊”各字。独立者多饱满厚重,如高山坠石;连带者多婉转流畅,似泉水奔涌。 (9)
(六)钩的写法
作钩之法,需蹲锋,令钩饱满劲健。钩的变化较多,但写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己。竖钩的起、行笔与竖相同,至将转笔处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则”字之钩。
本帖中的竖钩也有拖钩法,即出钩时将笔锋调正,掣住笔势向左稍行钩出,如“孰”字左下的钩画。
钩的形态一般有以下几种,兹列出典型字例,可强化练习,如“宅”、“弱”、“飘”、 “心”、“贼”、“处”字中的竖弯钩、横折钩、弯钩、斜钩、卧钩等。 (七)折的写法
折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智永真书的折笔多暗转,劲力内敛,如“伊”、“旦”二字的折,转处笔势稍顿,圆锋而下,折处圆劲而有张力。而“曲”、“忠”二字之折,则笔至转角处提笔换锋,抵住下行,折处笔力盎然,似切金断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书的笔法特点。需要提醒临写者注意的是,此帖真书类似于行楷,笔致流畅圆洁,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现其笔端灵便畅达的气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书基础。因此在临写此帖的同时可穿插临写王羲之的行书帖,以切准智永楷书与王字行的契合点,达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10)
六、草书的结构特点
虞世南《笔髓论》言:“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笔势的迅疾自然给草书结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字文》专为习书而创制,因此其草法相对工稳、规范了许多。
1 .气息绾结
文章要“形散而神凝”书法亦然。草书更应讲究跌宕起伏、大开大合间的气息绾结。如“嵇”字翻转腾挪,一笔而成,体势紧凑;“临”字各部分虽相对分离,但笔势不断,气息贯通。
作草求势,或连绵转折,或笔断意连。而势的表现主要通过改变笔顺和简化点画达到。如“并”字先写两竖再完成两横,令整字行笔便捷顺畅。再如“躬”字本来较为复杂,而经过简化笔画,自然就容易贯气了。
2 .字形多变
草书讲究整体美,而这种美靠什么实现呢?表现在字法上便是字形变幻和大小穿插。相对来说,《千字文》作为习书范本,其大小变化并非十分突出,但临习时不应忽视,尤其应注意训练以结字大小调节书作的节奏。而字形的多变是根据字的结构来随机处理的。总的原则是在注意字形饱满的同时避免出现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字势,力求以形变增强书作的节奏与韵律。
3 .揖让有度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作草尤需如此。下笔前应预想各部分的空间比例,然后落笔。如“ ”字,其左部上揖下让,右部上让下揖,巧妙搭配,浑然一体。 4 .伸缩得体
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长方的呆板走势,就必须要注意伸缩。一般情况下,左右、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长短参差,勿使齐平,如“绛”字;上下、上中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宽窄搭配,如“寥”字;独体字要注意点画的伸缩,令字形多姿多彩,如“毛”字。
5 .疏密映衬
智永草书《千字文》中,有左密右疏者,如“散”字;有左疏右密者,如“谁”字;有上密下疏者,如“历”字;有上疏下密者,如“带”字;有中疏外密者,如“领”字;有中密外疏者,如“感”字。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1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