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斯本塞发明。1967年微波炉走入千家万户。使用微波炉加热食品必须去除包装,因为微波加热是从食物内部加热,带有包装容易爆炸。 化学科技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化学的各个分支尤其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都获得很快的发展。尤其是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特性, 1.第一次合成多肽激素
美国科学家迪维格诺德合成,获1955年化学诺贝尔奖。 2.胰岛素分子结构的确定
英国科学家桑格确定,获1958年化学诺贝尔奖。 3.高分子塑料的合成
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合成,获1963年化学诺贝尔奖。 4.人工合成类固醇
美国科学家伍德沃德合成,获1965年化学诺贝尔奖。 5.聚合酶链式反应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获1993年化学诺贝尔奖。 生理学、医学科技的发展:
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成就是以遗传问题为核心的。 1.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
美国的阿瑟?科恩伯格合成,获1959年诺贝尔奖。 2.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 美国康拉德?布洛赫发现,获1964诺贝尔奖。 3.激素的作用机理
美国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发现,获1971诺贝尔奖。
4.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美国罗杰?斯佩里发现,获1981诺贝尔奖。 5.器官和细胞移植术
美国的约瑟夫?默里、唐纳尔?托马发现,获1990诺贝尔奖。 6.幽门螺杆菌
澳大利亚的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获1993诺贝尔奖。 7.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法国的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发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8.青霉素
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9.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1978年7月25日,全球首位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 10.克隆技术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无性繁殖。1996年7月5日克隆出一只基因结构与供体完全相同的小羊“多利”。 当代数学的发展: 1.非欧几何
大约在1826年,人们发现了与通常的欧几里得几何不同的、但也是正确的几何——非欧几何。这是由罗巴契夫斯基和里耶首先提出的。非欧几何的革命思想不仅为新几何学开辟了道路,也为20世纪相对论产生的前奏和准备。 2.拓扑学
拓扑学开始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直到20世纪50、60年代得到推广。它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时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特性,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距离和大小。 3.新兴的数学分支
60年代以来,新兴的数学分支。
数学逻辑是数学和逻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运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的规律。其中布尔代数就是数理逻辑的理论基础,
模糊数学研究模糊现象和事物的数量关系的科学。目前在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图像识别等方面有着重大应用。
数理统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学分支,是通过抽样观察和安排特定实验进行数据收集,然后通过样本分析对总体作出一定的结论。
运筹学是运用数学方法谋求自然及社会中有关人和物运行最佳安排的学科。主要有规划论、排队论、决策论、存储论、模型论等。这些成果应用在经济、工业、商业等领域中。 天文学的发展:
以前人们观测天体采用的是光学望远镜,现在采用的是射电望远镜,这样就是的天文考察的范围达到150亿光年。 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成就有
太阳:太阳的人两来自于四个氢原子核巨变为1个氦原子核。
恒星的演化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引力收缩、平衡期、红巨星、白矮星(或者中子星、黑洞)。
提出了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学说 地理学的发展:
1.发现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单个圈层。
2.根据重力场的变化,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迁移和地壳的运动 3.研究地电场,区分大地电厂和自然电场。
4.研究地磁场,发现古地磁极不停地移动,甚至颠倒。 5.研究地热场,研究地球内部热量的分布。 6.提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7.提出板块构造理论
七、当代文学发展
(一)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作家作品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结局几乎都是戏剧性的。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袭巧明的《思念你,桦林!》,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宗璞的《我是谁》,冯骥才的《啊!》,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辛北的《走出迷惘》。 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发表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茹志鹃的《剪接错了的故事》,方之的《内奸》,王蒙的《布礼》《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虽然官僚主义问题很大,但是英明的主人公基本上能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即使要面临更大的风雨,也要强调主人公那种打不倒的顽强精神。小说对“胜利”基本上充满了不屈不挠的热情。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情绪,基本吻合。 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开拓者》 张炜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也带有“复古”倾向,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暖昧。大多数作家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却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潜入僻远、原始、蛮荒,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矛盾的揭示,从而导致了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钟鼓楼》,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张承志的《黑骏马》,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先锋文学:
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代表作品有苏童的《米》、《妻妾成群》,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报告文学: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