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高填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1、按分阶放坡处理。
当填方高度H≤8m时,边坡为1:1.5; 当填方高度8<H≤16m时,边坡为1:1.75; 当填方高度H>16m时,边坡为1:2;
两级边坡间留2.0m宽边坡平台,平台坡度为2.0%。
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地表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等,自然地面陡于1:5时,应对原地面分台阶后再回填。填料应分层回填,强夯处理。完成路基回填后,坡面设置网格护坡,网格内种草绿化,防止坡面冲刷。 2、质量标准
填挖类型 表路基压实度标准表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0-30 30-80 80-150 >150 0-30 30-80 压实度(%) ≥95 ≥95 ≥94 ≥92 ≥95 ≥95 填方路基 零填及路堑路床 注:本路基压实度标准表采用《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 人行道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2%。
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
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
路床平整度:≤15mm 中线高程:+10mm,–15mm 中线偏位:≤50mm
横坡:±0.3%(±20mm绝对高差)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如下表所示。
6
路基高填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表路床顶回弹模量及弯沉值标准表 分类 土质路基 石质路基 二、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框图 路堤放样
击实试验 清理地表
压实度检查 填前压实
监理签认 测量标高
含水量检查 路堤上土
压实度检查 平整压实
边坡修整
三、施工方法
(1)施工特征
路基填筑工程可用配套的机械化施工。形成挖、装、运、摊、平、压机械化流水作业,能保证路基填筑高质量,高速度的完成。
(2)施工方法
恢复路基中线并加密中桩,测标高,放出坡脚桩,桩上注明桩号,标上填筑高度。 清除填方范围内的草皮,树根,淤泥,积水,并翻松,平整压实地基,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实测填前标高后,方能上土填筑路基。
7
回弹模量E0 ≥40Mpa ≥50Mpa 弯沉值(0.01mm) 一般中湿、潮湿 ≤288 ≤225 一般干燥 ≤245 选择土场 清除表土 击实试验 土方运输 处理弹簧 排水施工 填上层料 监理检查 路基高填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选择适宜的填筑材料,提前作好标准击实试验,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试验资料和选择的取料场。
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为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向内倾斜2~4%,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作特殊处理,防止路堤沿基底滑动。
采用水平分层的方法填筑路堤,根据压实设备和技术规范确定压实厚度,土控制每层压实厚度30cm,土石控制每层压实厚度40cm。
土方的挖、装、运均采用机械化施工,一般用挖装机械配备自卸汽车运土,按每延米用土量严格控制卸土,推土机把土摊开,平地机整平。
当路基填土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可在路外晾、晒也可在路基上用铧犁翻拌晾晒;当含水量不足时,可用水车洒水补充,使填土达到最佳含水量的要求,确保达到压实度标准。
当路堤宽度、厚度和填土含水量等符合要求后,用压路机从路边向路中,从低侧向高侧顺序碾压。压实遵照先轻后重的原则,直到达到设计的压实度为止。
根据路堤的填筑高度,严格按规范要求检查压实度,每层填土都要资料齐全,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或旁站。
在雨季施工中,严防路堤积水,填筑层表面应适当加大横坡度,以利于排水,并注意天气预报,及时碾压成型,防止填土被雨水泡软。
进入初冬填筑路堤时,尽量昼夜连续施工,取土场进行覆盖,保证填土不受冻害影响,每天填筑的土层要当天碾压成型。
达到设计标高时要抓紧按设计要求整理路槽,修整边坡,防护,确保路堤填筑质量和稳定性。
设计在填方路段的桥涵构造物要提前施工,桥涵两侧填土应特别注意,填筑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台背填方最好与路堤填方同步协调进行,桥台附近配合小型压实机械压实,台背回填和路堤填充方结合部要特别重视,如后填台背要挖台阶,保证压实度合格。雨季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如有积水要及时排除,确保台背压实质量,严防因桥头填土沉降而造成的跳车。
半填半挖路基和填挖交界处的路基,结合填挖方路基的施工要求进行,填方一般从低处开始,按距路基顶面的不同高度控制压实度标准,最后一层要翻松挖方地段,平整后和填方路段一起碾压成型路基。
8
路基高填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O. 高填方边坡强夯(填方厚度>20m)
高填方边坡采用砂泥岩碎块石渣填筑,清除原地面地表土后,从基底起分层填筑,每8米强夯一次。为了保证边坡强度,强夯加固范围为坡脚外3米。 ①强夯加固效果
a强夯有效加固深度≥6m。
b夯后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250kPa。 c处理不均匀沉降。 ②强夯设计参数
夯击能量:点夯3000KN.m,满夯500 KN.m,
施工机具:夯锤直径2.5m,锤重17.5t,静压强:33kPa
夯击方法:共夯三遍,每一遍每一夯点夯n次。第n次检验贯入度是否与第n-1次贯入度之差小于5cm,且土体隆起高度≤10cm,若差别较大需加夯次数,直到二者贯入度及隆起高度满足要求。
夯点间距:3.5m*3.5m,矩形布置,第一遍夯完后,用新土将夯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连续夯击得能量500KN.m,采用满夯,锤印彼此搭接。
间隔时间:每两遍之间间隔5天 ③强夯施工技术要求及说明
a强夯的夯击能,应根据场平填料及加固深度综合进行选用。初步拟定单击夯击能为:点夯3000KN.m,满夯500 KN.m,
b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c夯击遍数应根据填筑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对于渗透性弱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d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9
路基高填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e夯击点位置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当处理深度较深或单位夯击能较大时,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f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边坡坡脚范围。每边超出基底范围的宽度宜为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
g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实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h夯后基底高程应不低于场平高程。
i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j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进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施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k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定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应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⑤,按试夯确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③至⑥,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用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l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应确保单击夯击能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1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路基高填方施工专项方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