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探究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8-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学生成的原因、状态和效果等对于指导一线教师深入实践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课题研究的依据。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五、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方法(一)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环境(二)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生成的现状1.只重预设的低效生成。2.贬低预设的无效生成。六、课题研究的策略。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八、课题研究的思考。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同时,也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也就造成很多教师无法走进新课程的原因,成为走进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绊脚石。

生成这一概念是在课改环境下才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加以重视,课堂生成理论来自国内独创,最早是叶澜教授提出来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她在一系列的有关新基础教育论

文中,对课堂生成理论做了深入的阐述。早在1997年,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课改环境下,我们不期望所有的教师都在短时间内有质的变化和飞跃,但至少有这样的意识,我得转变自己的理念了,这种意识从何而来,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也不可能是在不经意间的突变,还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来。预设大家都会,而且一个比一个高明,但是对于学生的生成,则可能会避而远之,这样的想法,自然很难做到意识理念上的转变,没有这样小处的转变,自然谈不上大处的转变。所以,我们得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生成。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更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成性教学主张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学生成的原因、状态和效果等对于指导一线教师深入实践新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后现代主义的认知理论

在以人际沟通为主的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看来,认知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理性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理解和合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对客体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建构的结果。这样,“后现代知识观”使知识与客观实在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表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且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即时“生成”的弹性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教师的课堂实践观念,以主导性引领主体性,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2、充分发挥课堂生成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

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3、提高一线教师的研究水平,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于2007年10月开题,历时已经一年,经历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现处在实施研究阶段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课题初期的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拟定课题研究的方案、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研究阶段是在研究者专业知识和水平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高后,在课堂教学前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问题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的过程。在该阶段,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研究的计划、步骤,遵循研究的具体要求实施操作,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收集、积累和交流探讨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环境

1.定期举办课题组“学术沙龙”,为教师提供提升理论水平的渠道。

2.通过定时、定期规定教师阅读指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通过开展多种教研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二)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生成的现状 1.只重预设的低效生成。

长期以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雕细啄,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师教学“以本为本”,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这样的设计,学生不被看成有潜能,有个性,有活力、自主发展的生命个体,反映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上,自然会注重“预设”而忽视“生成”。教师关注知识的系统完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流程,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和灵性。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被动地接受,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成为走进新课程思想理念的绊脚石。很多时候,当我们为自己课堂上规范的流程、缜密的操作而暗自得意时,当我们为学生的默契配合而深感欣慰时,课堂上那流淌不息的生动的教学情景却流逝了。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弊端在于教师把教学过程统得过死,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习惯于思考“老师要我回答什么”,而不是“我是怎样想的”,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显然这种教学中的生成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探究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5244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