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1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9)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词语匡补】

●多学而识:识(zhì),记。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然,非与:与,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贯,穿。一以贯之,如孔子言诗,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言礼,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又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此等皆所谓一以贯之。惟诗礼之上,犹有贯通此诗礼者。多学,即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矣。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如云:“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是其多学。又曰:“文不在兹乎”(《子罕》),则又一以贯之矣。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

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亦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 【参考译文】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本章大旨】

本章强调学当一以贯之。本章一以贯之,与孔之告曾子章“一以贯之”(《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贯之,之指道。本章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之指学。然道与学仍当一以贯之。道之所得本于学,学之所求即在道。学者当由此两章再深求孔子一贯之义始得。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本章大旨】

本章是说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

挥和深入阐述。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劝学》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钱穆《论语新解》曰:“人必生于群,必于群中而始成其为人。故学非一人之学,道非一人之道,亦必于群而始有学有道也。群亦非一日之群,自远古以来,久有此群,久有此人矣。故人必学于人,尤必学于古之人,始获知道。学如日,静居而独思则如火。舍学而思,譬犹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故君子贵乎乐群而敬学,不贵离群而独思。”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 【词语匡补】

●陈亢:亢,读作gāng。

●异闻:闻,教诲。与众不同的教诲。

●不学《诗》,无以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无以与人言语。

●不学礼,无以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闻斯二者:伯鱼言只当父独立时,闻斯学《诗》学礼之二者。

●问一得三:问有异闻乎而得闻此三事。

●君子之远其子:孔子教伯鱼,无异于教他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远谓无私厚,不偏爱。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诲。” 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本章大旨】

本章是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我

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词语匡补】

●可以兴,可以观:“兴”,朱熹《论语集注》曰:“感发志意”;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朱熹《论语集注》曰:“考见得失”;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观风俗之盛衰”。诗尚比兴,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而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之志趣,感动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观,可以兴。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则知观于天地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 ●可以群,可以怨:“群”,朱熹《论语集注》曰:“和而不流”;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群居相切磋”。“怨”,朱熹《论语集注》曰:“怨而不怒”;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怨刺上政”。诗之教,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学于诗,通可以群,穷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时不能无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5245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