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诗》,可以感发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社会、抒发怨情。近处讲,懂得如何事奉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本章大旨】
本章旨在强调《诗》之重要作用。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的作用重大,可以“兴”、“观”、“群”、“怨”等等。朱熹《论语集注》曰:“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五、《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
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子曰:“君子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 而竭焉。”
3.子曰:“ ,今之学者为人。” 二、翻译题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三、简析题
1.简述孔子的仁学观念。 2.简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3.结合选文,并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