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取悬液的体积( 25cm); ——悬液总体积(lOOOcm3)。
3
2按9.2.4条4款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 3计算值精确至0.1%。
9.3.5移液管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9.3.5。
表9.3.5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移液管法)
工程名称 试验 取样编号 计算 试验日期 校核
烘干试样质量土粒比重粒径mm 试样处理说明 烧杯号 吸管体积 量筒号 杯号 杯加试样干质量 g 杯质量 g 吸管内试样干质量g 1000mL量筒内试样干质量g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质量的百分数%
10 界限含水率试验 10.1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
10.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不大于0.5 mm的细粒土。 10.1.2本试验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圆锥仪:包括锥体、微分尺、平衡装置,总质量应为76g±0.2g。 锥体锥角为300±0.20,锥尖磨损量不得大于0.3mm;微分尺量程不应小于22mm,最小分度值为0.1mm。
2 电磁块:吸力不应小于1N。
3读数显示装置:放大倍数不宜小于10倍,成像清晰,并设有落锥后延时间5s的显示装置。
4试样杯:内径40mm,杯深30mm。
5升降座;可使试样杯升降一定距离,并能微调。 10.1.3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取通过0.5mm筛的代表性土样约400g,将土样分成三份,分别加入不同数量的水,制备成接近液限、塑限以及介于二者中间状态不同稠度的均匀土膏,其预计圆锥下沉深度分别约为4mm~5mm、16mm~18mm和9mm~10mm。
2将士膏分别放入盛土皿中,置于密封的保湿容器内,浸润静置约24h。 3取出盛土皿,将士膏用调土刀充分调拌均匀,密实地填入试样杯中,试样中应无明显的气泡存在。高出试样杯的余土用削土刀刮平。
4接通联合测定仪电源,固定锥体上涂以凡士林的圆锥仪。调节读数显示装置,使初读数为零。
5将试样杯置放在升降座上,调节升降座,使圆锥仪锥尖刚好接触土面。圆锥仪在自重作用下沉入土内,测读圆锥仪下沉5s时的圆锥下沉深度。 6取出试样杯,在杯中取1个试样测定含水率,试样质量不宜少于10g。 7按本条3~6款的步骤,测读其余两个试样的圆锥下沉深度和含水率。 8含水率的测定应符合7.1节烘干法含水率试验的要求。 9圆锥下沉深度应精确至O.lmm。 10.1.4试验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圆锥下沉深度为纵坐标,将三个圆锥下沉深度与相应的含水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关系曲线。按图解法通过高含水率的一点将三点连成一直线,如图10.1.4中的A线,直线上圆锥下沉深度为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圆锥下沉深度为2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塑限。
图10.1.4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2当三点线性偏差较大时,应通过高含水率点与其余两点分别连成两条直线,在圆锥下沉深度为2mm处查得两个含水率,当其差值不大于2%时,取两点的中点与高含水率的点连成一直线,如图10.1.4中的B线,按本条l款的方法分别在直线上查得液限和塑限。当两点的差值大于2%时,应补做试验。 3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0.1.4-1)
(10.1.4-2)
式中:
——塑性指数;
——液性指数;
——液限,%; ——塑限,%; ——天然含水率,%。
4液限和塑限以百分数表示,取百分数的整数值。液性指数精确至0.0l。 10.1.5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10.1.5。
表10.1.5液、塑限联合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试验
取样位置 计算
试验日期 校核
试样 编号 圆锥下沉 深度 cm 含水 率 % 液限 % 塑_限 % 天然含 水率 %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水利水电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