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OD,然后根据∠BOD是三角形OPD的一个外角,由此可得出三个角的关系; (3)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CMN=∠A+∠E,∠DNB=∠B+∠F,代入∠C+∠D+CMN+∠DNM=360°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1)如图1,过P点作PO∥AB,
∵AB∥CD,
∴CD∥PO∥AB,
∴∠BPO=∠B,∠OPD=∠D, ∵∠BPD=∠BPO+∠OPD, ∴∠BPD=∠B+∠D. ∵∠B=50°,∠D=30°,
∴∠BPD=∠B+∠D=50°+30°=80°; (2)∠B=∠D+∠BPD, ∵AB∥CD, ∴∠B=∠BOD,
∵∠BOD=∠D+∠BPD, ∴∠B=∠D+∠BPD;
(3)∵∠CMN=∠A+∠E,∠DNB=∠B+∠F, 又∵∠C+∠D+∠CMN+∠DNM=360°, ∴∠A+∠B+∠C+∠D+∠E+∠F=360°. 故答案为:360°.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猜想能力. 15.(2013?烟台)已知,点P是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一动点(不与A,B重合),分别过A,B向直线CP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Q为斜边AB的中点.
(1)如图1,当点P与点Q重合时,AE与BF的位置关系是 AE∥BF ,QE与QF的数量关系式 QE=QF ; (2)如图2,当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点Q重合时,试判断QE与QF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当点P在线段BA(或AB)的延长线上时,此时(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专题】压轴题.
第26页(共36页)
【分析】(1)证△BFQ≌△AEQ即可;
(2)证△FBQ≌△DAQ,推出QF=Q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求出即可; (3)证△AEQ≌△BDQ,推出DQ=Q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求出即可. 【解答】解:(1)AE∥BF,QE=QF, 理由是:如图1,∵Q为AB中点, ∴AQ=BQ,
∵BF⊥CP,AE⊥CP,
∴BF∥AE,∠BFQ=∠AEQ=90°, 在△BFQ和△AEQ中
∴△BFQ≌△AEQ(AAS), ∴QE=QF,
故答案为:AE∥BF;QE=QF.
(2)QE=QF,
证明:如图2,延长FQ交AE于D, ∵Q为AB中点, ∴AQ=BQ,
∵BF⊥CP,AE⊥CP, ∴BF∥AE,
∴∠QAD=∠FBQ, 在△FBQ和△DAQ中
∴△FBQ≌△DAQ(ASA), ∴QF=QD, ∵AE⊥CP,
∴EQ是直角三角形DEF斜边上的中线,∴QE=QF=QD, 即QE=QF.
(3)(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证明:如图3,
延长EQ、FB交于D, ∵Q为AB中点, ∴AQ=BQ,
∵BF⊥CP,AE⊥CP, ∴BF∥AE, ∴∠1=∠D,
在△AQE和△BQD中,
第27页(共36页)
,
∴△AQE≌△BQD(AAS), ∴QE=QD, ∵BF⊥CP,
∴FQ是斜边DE上的中线, ∴QE=QF.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应用,注意: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6.(2013?昭通)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A、D、E、F按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BD=CF;②AC=CF+CD;
第28页(共36页)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在边CB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 【专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 【分析】(1)根据已知得出AF=AD,AB=BC=AC,∠BAC=∠DAF=60°,求出∠BAD=CAF,证△BAD≌△CAF,推出CF=BD即可;
(2)求出∠BAD=∠CAF,根据SAS证△BAD≌△CAF,推出BD=CF即可; (3)画出图形后,根据SAS证△BAD≌△CAF,推出CF=BD即可. 【解答】(1)证明:∵菱形AFED, ∴AF=AD,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BAC=60°=∠DAF, ∴∠BAC﹣∠DAC=∠DAF﹣∠DAC, 即∠BAD=∠CAF, ∵在△BAD和△CAF中
,
∴△BAD≌△CAF, ∴CF=BD,
∴CF+CD=BD+CD=BC=AC, 即①BD=CF,②AC=CF+CD.
(2)解:AC=CF+CD不成立,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AC=CF﹣CD, 理由是:由(1)知:AB=AC=BC,AD=AF,∠BAC=∠DAF=60°, ∴∠BAC+∠DAC=∠DAF+∠DAC, 即∠BAD=∠CAF, ∵在△BAD和△CAF中
,
∴△BAD≌△CAF, ∴BD=CF,
∴CF﹣CD=BD﹣CD=BC=AC, 即AC=CF﹣CD.
第29页(共36页)
(3)AC=CD﹣CF.理由是: ∵∠BAC=∠DAF=60°, ∴∠DAB=∠CAF, ∵在△BAD和△CAF中
,
∴△BAD≌△CAF(SAS), ∴CF=BD,
∴CD﹣CF=CD﹣BD=BC=AC, 即AC=CD﹣CF.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注意:证明过程类似,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难度适中. 17.(2012?山西)问题情境:将一副直角三角板(Rt△ABC和Rt△DEF)按图1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ACB=90°,CA=CB,∠FDE=90°,O是AB的中点,点D与点O重合,DF⊥AC于点M,DE⊥BC于点N,试判断线段OM与O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探究展示:小宇同学展示出如下正确的解法: 解:OM=ON,证明如下:
连接CO,则CO是AB边上中线,
∵CA=CB,∴CO是∠ACB的角平分线.(依据1) ∵OM⊥AC,ON⊥BC,∴OM=ON.(依据2) 反思交流:
(1)上述证明过程中的“依据1”和“依据2”分别是指:
依据1: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依据2: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2)你有与小宇不同的思考方法吗?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拓展延伸:
(3)将图1中的Rt△DEF沿着射线BA的方向平移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使点D落在BA的延长线上,FD的延长线与CA的延长线垂直相交于点M,BC的延长线与DE垂直相交于点N,连接OM、ON,试判断线段OM、ON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第30页(共36页)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年12月09日1640524593的初中数学组卷八上几何难题(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