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复习资料(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11.区域规划的程序

(1)规划准备阶段

包括:宣传发动、建立领导机构、筹建规划项目组、统筹建规划经费、准备相关地图、制定工作计划、培训规划工作人员、筹备办公地点等。

(2)规划工作步骤

a.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 b.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c.区域发展的课题和对策研究 d.规划方案设计 e.规划方案评估 f.报批定案 g.实施

第九章

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和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2.战略目标的制定要注意: ? 目标要适中、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 ? 突出重点

3.战略重点通常考虑以下几方面: ? 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 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 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 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4.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

5.战略抉择的依据

(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

对内部条件的评估,主要研究:区域地位、区域优势、区域容量、创新活动等方面。

a.区域的地位

?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 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 评估区域地位的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和适宜扮演的角色。

? 注意:评估区域地位时,明确规划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

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结构和近期的战略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区域优势与劣势

? 区域优势与劣势:两者是相比较而言的,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用比较法:区内比较和区际比较。

? 区域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等。 ? 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条件:技术上可能,经济上有利,生态上允许,整体上适宜。 c.区域容量

? 区域容量: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土地、水、矿产等资源对人类活动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

? 区域人口承载力研究是区域容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人口承载力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

? 在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因此区域容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上。

?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 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人均营养水平 d.创新活动

? 创新:是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于一个新的领域,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新市场、新组织。

? 创新活动的要素: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 ? 创新活动的类型: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 创新活动的条件:专门人才、充足的资金和灵通的信息。 ? 创新活动的特点:突出性、随机性、偶然性。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a.总体环境(宏观环境) 世界经济环境:

? 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 全国经济环境:了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

? 周边地区经济环境: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b.产业环境(中观环境)

? 产业结构分析:探讨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 生产状况分析:生产类型、原材料来源、生产成本、生产的附加价值、规模经济利益等。

? 产品状况分析:产品类型、替代品等。

? 产品市场状况分析:产业的成熟度、销售对象、销售范围、进出口状况等。

? 产品生产环境: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状况等。 c.企业或公司环境(微观环境)

? 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分析,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

以研究。

? 企业环境与产业环境分析的差别: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全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的是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

(3)提出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想 提出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机会与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机会与障碍、优势与劣势的组合分析比较,从中选出较合适的方案。

6.飞旋镖效应:又称“反回头效应”,“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输入国。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7.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a.自主发展战略

? 自主发展基本的战略思想:要发展就要独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它是从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而提出来的。

? 自主发展战略认为:依附关系的存在,造成不平等,造成发达与不发达的共存。要发展就要摆脱依附关系,只有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实现自立,才能改变落后的经济状态。

? 代表: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代表作为《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1973)。

b.高速增长战略

? 高速增长战略: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目标的战略。认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只有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赶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 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以资源、资金、技术、设备为基础,要有丰富的资源,大量的投入,有良好的设备和技术改进,使产品具有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才能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c.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 变通经济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故被称为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

? 变通经济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更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经济增长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 (1)福利“滞后型”。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2)生产与福利“同步型”。生活水平提高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平衡。

(3)福利“超前型”。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还快。

d.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是经济起飞国家和地区的一般发展战略模式,认为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只能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 历史上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初级产品出口的增加来启动经

济的增长。区域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出口产品应由原材料的出口向加工制成品转化,由初加工产品向精加工产品转化。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用国内生产去替代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的战略。

?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要求对相应的产业实行关税、进口限额、外汇等保护性政策。

e.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利用本国的资源和国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工业制成品生产,以替代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 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以后,巴西、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采用出口替代战略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f.信息化发展战略

? 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战略。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重要的信息化。

? 在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8.后工业社会: 有五个显著特征:

(1)经济上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化。

(2)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专业的技术劳动者占突出的地位。 (3)理论知识在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的中轴。

(4)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要对科技的发展进行评估和控制。 (5)通过智力技术,对各项政策制定做出决策。

第十章

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2.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的概念: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2)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特征:

a.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 b. 创新能力强 c. 产业关联度高 d. 生产分布集中 e. 产业规模大 作用机制: 乘法效应 扩散效应

(3)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 (4)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策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而且经过后人的不断发现,已派生出增长中心、生长点的概念和核心一边缘理论、发展中心理论等,增长极理论已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一个理论。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集聚效果是有关的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主要通过规模经济和生产协作、生产联合、城市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外部经济的节省而实现的。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是通过区内的乘法作用和区际乘数作用来实现的。 3.核心-边缘理论

(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a.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b.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c.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d.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

? 离散型 ? 聚集型 ? 扩散型 ? 均衡型

(3)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区域规划复习资料(3)在线全文阅读。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54848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