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a.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b.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4.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a.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b..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2)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a.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b.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c.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3)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a.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 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 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b.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 城镇的发展现模。 ? 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4)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a. 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b. 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c. 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d.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5. 圈层结构理论
(1)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2)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a.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b.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c.外圈层的特征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3)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 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
? 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 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区域规划复习资料(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