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0Mbps局域网、100Mbps局域网、千兆局域网等
4.1.3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 4.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2.1 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 4.2.2 星形拓扑结构 4.2.3 总线形拓扑结构 4.2.4 环形拓扑结构 4.2.5 树形拓扑结构
4.2.1 - 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源于几何学
–将局域网中的结点抽象成点,将通信线路抽象成线,通过点和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来表示网络
结构,即网络形状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有星形、总线、环形和树形
4.2.1 -逻辑拓扑和物理拓扑结构
?逻辑拓扑结构
–指计算机网络中信息流动的逻辑关系
?物理拓扑结构
–指计算机网络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物理连接关系
?具有相同逻辑拓扑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具有不同的物理拓扑结构 ?具有相同物理拓扑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具有不同的逻辑拓扑结构
4.2.2 -星形拓扑结构 4.2.2 -星形拓扑结构
?优点 –中央结点
–结构简单,易维护管理和故障判别 –可扩展,传输快
–共享能力差,线路利用率低 ? 缺点
– 对中心结点的可靠性和冗余度要求很高
4.2.3 -总线形拓扑结构 4.2.3 -总线形拓扑结构
?优点
–电缆长度短,成本低,易于布线和维护
–结构简单 ? 缺点
– 故障的诊断比较困难 – 扩展 困难
4.2.4 - 环形拓扑结构 4.2.4 - 环形拓扑结构
36
?优点
–信息在环型网络中按一个特定的方向流动 ,简化了路径的选择 –非常适合于光纤
? 缺点
– 对环接口的要求很高
– 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会对网络造成影响
4.2.5 - 树形拓扑结构 4.2.5 - 树形拓扑结构
?优点
–网络成本低,结构比较简单,扩充方便、灵活,寻址方便 –通信线路连接简单 –维护方便
? 缺点
– 对根结点的依赖性太大,可靠性低 – 根结点发生故障,全网就不能工作
4.3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4.3.1 局域网的参考模型 4.3.2 IEEE 802标准
4.3.1 -局域网的参考模型 4.3.2 - IEEE 802标准
?IEEE在 1980年2月成立局域网标准委员会,简称IEEE802委员会 ?LLC层 Logic Link Control
–向高层提供一个或多个逻辑接口 (SAP)
?MAC层 Media Access Control
– 提供多个可供选择的媒体访问控制方式
– 如CSMA/CD ,Token Ring ,Token Bus 等
4.3.2 - IEEE 802标准
4.4 共享介质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机制 4.4.1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2 令牌环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3 令牌总线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4 无线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1 -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IEEE802.3标准
?对应OSI RM的最低两层
?详细描述总线拓扑结构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物理收发信号(PLS)子层的服务规范
以及物理层的逻辑、电器和机械特性等
37
4.4.1 -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
?基带传输
– 10Base5、 10Base2、 10BaseT – 100Base5、100 baseT
? 宽带传输
– 10Broad36 , 模拟信号PSK 编码
? 中继器可以增加传输距离
4.4.1 - IEEE802.3帧格式
?信息在以太网中最小的传输单位是―帧‖
4.4.1 - CSMA/CD原理
?CSMA/CD
–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随机争用,多结点共享总线
?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
4.4.1 - CSMA/CD原理示例
4.4.1 - CSMA/CD数据帧长度限制
?其中:冲突检测时间为信号在网络中最远距离上的来回 ?否则在发送帧结束后才能得到冲突。
4.4.2 令牌环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令牌环 Token Ring于1969年贝尔实验室提出 ?IEEE 802.5标准 ?局域网标准
?电缆、TCU串成环,环路中可加入中继器延长长度 ?物理层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4.4.2 - IEEE 802.5参考模型 4.4.2 -令牌环工作示意图
4.4.3 令牌总线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4 -无线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WLAN,传输介质采用无线电波、激光、红外线等 ?IEEE802.11标准
?无线站:PC机+无线网卡
?接入点:无线输出(入)口+有线网络接口(802.3),网桥、路由器、网关4.4.4 - IEEE802.11标准系列 4.4.4 -“隐蔽站” 4.4.4 - “暴露站”
4.4.4 - CSMA/CA原理
38
?CSMA/CA
–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
?先听、发RTS帧、接收端回复CTS帧、发送数据、等待回音ACK、未确认重发
4.4.4 - CSMA/CA工作原理 4.5 交换式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 4.5.1 交换式局域网 4.5.2 虚拟局域网
4.5.1 - 交换式局域网
?Switched Ethernet
?共享介质方式改为交换方式 ?网络流量限制在端到端
?核心设备为局域网交换机,Switch Hub ?针对某类局域网而设计
4.5.1 -交换式以太网的优点
?保留原以太网基础设施,节省升级费用 ?网络分段,重组
?技术成熟,高低速自适应 ?全双工、速度快 ?多通道,冲突减少
4.5.1 -局域网交换机
?对称和不对称的交换机
–对称交换机用相同的带宽在端口之间提供交换连接 –不对称交换机在不同带宽的端口间提供了交换连接
? 交换方式
– 直通方式
– 存储- 转发方式
4.5.2 - 虚拟局域网
?VLAN是一种逻辑网络,由分布在不同物理网段的结点组成,形成一独立的广播域 ?实际网络环境中,往往按业务范围和信息需求组建逻辑工作组
4.5.2 -虚拟局域网结构
4.5.2 - VLAN原理及实现方法
?VLAN是以交换以太网为基础的,它在以太网帧的基础上增加了VLAN头,用VLAN ID将用
户划分为更小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就是一个虚拟局域网
–基于端口实现的VLAN –基于MAC地址的VLAN –基于第三层协议的VLAN –基于策略的VLAN
39
4.6 局域网组网技术 4.6.1 以太网标准
4.6.2 10M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高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4 常用的环型网组网技术
4.6.1 - 以太网标准
4.6.2 - 10M以太网组网技术
?10Base5 粗电缆 ?10Base2 细电缆 ?10BaseT 双绞线
4.6.2 -10Base5组网技术
?是IEEE802.3中最早定义的以太网标准,也叫粗缆以太网 ?组成
–同轴电缆、网卡、收发器以及收发器(AUI)电缆
?传输距离
– 单缆最长距离500米,最多4个中继器,网络最长距离2500米
?最多结点数
–每段最多支持100个结点 ,网络结点最多为300个
4.6.2 -“5-4-3”原则
?为了减少冲突,保证网络性能
?即最多使用4个转发器连接5个网段,其中只有3个网段可以连接结点,其余的网段仅用作加
长距离。
4.6.2 -“5-4-3”原则
4.6.2 -10Base2组网技术
?也叫细缆以太网,因其价格比较低廉故又被称为―廉价网‖ ?组成
–网卡(带BNC头)、细同轴电缆和BNC-T型连接器
?传输距离
– 单缆最长距离185米,最多4个中继器,网络的最大长度为925米,网络结点最多为90个
?BNC-T型连接器
–外表为―T‖型,有三个接口,一个连接网卡,另外两个分别连接电缆
4.6.2 - 10BaseT组网技术
?又称双绞线以太网,是一种传输介质采用非屏蔽双绞线(UTP)的星型局域网 ?组成
– 带RJ-45口以太网卡、集线器Hub、3类、5类UTP、RJ-45连接头
?组网方式
– 单集线器结构、多集线器级连结构、堆叠式集线器结构
4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第1章 计算机网络教案22(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