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亏损最小;又因为P=MR=LAC,即AR=LAC,厂商既不亏损又无超额利润。同时,因为代表最优规模的SAC、SMC也经过E点。所以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MR=SMC=SAC=LMC=LAC (价格线或边际收益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同时相切。)
五、计算题
1、已知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 0.1Q3-2Q2+15Q+10。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R时,厂商生产可达到短期均衡
2dTSC因:MC??0.3Q?4Q?15 又因在完全竞争条件,MR=P
dQ故有 0.3Q?4Q?15?55
解得:Q1=20 Q2=—20/3 (不合题意舍去) 利润:TR-TC=55×20-(0.1×203-2×202+15×20+10) =1100-310 =790
(2)当产品价格P=平均可变成本AVC时,厂商必须停产 因厂商平均成本为 AVC?222VC?0.1Q?2Q?15 Q所以 P?MR?0.1Q?2Q?15 0.3Q?4Q?15?MR?P
2
解得Q=10 Q=0(不合题意,舍去.) 代入上式中 P=5
故当产品市场价格下降为5时,企业必须停产或转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
0.3Q?4Q?15?P
2(P≥5)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
所谓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在劳动市场上,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W SL1 SL0 SL 劳动供给曲线
L
一般来说,小时工资率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劳动的均衡条件是:单位时间闲暇的边际效用等于单位时间劳动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边际效用.影响劳动供给
的因素:工资率,与劳动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化;闲暇效用,与劳动供给量成反方向变化.
·
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弯曲程度取决于: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
应.
事替代效应:工资提高,对牺牲闲的补偿增大,劳动者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代替闲暇. 收入效应:工资率提高,个人经济实力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量随劳动价格(工资率)的提高而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此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量随着劳动价格(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向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弯曲,斜率为负.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当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状态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产品在消费者之间交换,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状态。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 解释名词
1.外部经济~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此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包括生产的外部经济(养殖蜜蜂,赚取蜂蜜收益,蜜蜂传花授粉,提高农产品产量;
河流上游兴修水利,上游农业产量增加,下游供水状况改善;新产品开发,本企业受惠,但消费者和其他厂商也得到好处.某企业对所进行员工培训,其他企业可能得到免费的熟练工人.)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如某家庭绿化和保护居住环境,邻居可免费享受新鲜的空气.)
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物品。非竞争性:商品消费上的共享性。一人消费,并不影响他人消费(如呼吸新鲜空气\\森林公园)。非排他性:产权为社会共有,不属于任何个人。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很难排斥他人不付费消费,或者排他的成本太高以致难以实现。(如:国防、警察、灯塔、广播电视、公交运输。大路朝天,“各下走一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产品,消费时无需让渡所有权;可以国家无偿提供,让公众“免费搭车”.
五、问答题
垄断为什么不能实现帕累最优?
垄断与低效率:PAF0F1F2P0P1P2AC=MC=完全竞争价格PBGD=ARQ=垄断价格PMROQ0Q2Q1
PMC垄断利润P0P1P2AE0 ?ACE1 ??E2AR=DB ?MROQ0Q1Q2Q 如果厂商 边际成本与其平均成本不相等(左图所示),按MC=-MR原则,在E0点厂商达到均衡,此时厂商垄断价格为P0,垄断产量为Q0;垄断利润为四边形P0E0BA面积;为提高效率,市场价格能不断下降,如在E1点厂商价格为P1,产量为Q0;此时产品价格线AR=MC= P1,即实现帕累托最优。 若厂商在E2点虽然没有超额利润,但因产量过高,价格过低,边际成本高于价格,厂商必然亏损,也不符合帕累托均衡。所以,若
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C=MR时,垄断厂商最大利润时的生产Q0 ,垄断价格确定为P0 ,即 E点上虽然MR=MC 厂商利润最大化,但非帕累托状态。只要厂商增加产量为Q2 ,价格降低至P2 ,即F2点:价格仍高于AC=MC ,厂商仍能增加收入(销售量增长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消费者剩余增加(ΔAF1P1面积>ΔAF0P0面积),对供求双方都有好处,所以存在帕累托改进。 当厂商增加产量为Q2 ,价格降低至P2,即F2点时:P=AC=MC (即消费购买单位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厂商生产供给单位产品最低支付的成本),厂商垄断利润消失,销售收入也不再增加,消费者剩余达到最大,此时不再存在帕累托改进,因而实现帕累托最优。
垄断条件下虽然可能带来规模经,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科学研究和采有新技术从而有助于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必然带来如下问题:: (1)缺乏公平(因为按MR=MC决定产量时,,厂商垄断利润的存在,实际是消费者剩余减少面形成的虚假利润);(2)效率低下:(因为按MR=MC决定产量时,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抑制了需求,也不利于增加供给,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3)社会效率损失(垄断条件下,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谁也没有得到,社会福利损失);(4)垄断行业中技术停滞和寻租现象,造成更大社会成本,恶性循环。
为了控制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可以通过政府对垄断实行管制(如通过立法—反垄断法或反托斯法)来控制垄断价格,限制垄断产量)。控制垄断的标准有:(1)提高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条件:价格=边际成本,即P=MC; 价格降低,增加产量,至E1点。(2)为实现公平,减少或消除超额利润.条件:价格=平均成本,即P=MC,厂商增加产量为Q2 ,价格降低至P2 ,即E2点。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