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9 - 大学语文(专) - 课后题答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大学语文(专)

一、《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4)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用此比喻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周庄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

1

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将这一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努力拼搏,居安思危,谦虚谨慎。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极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让人信服。

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第一种论据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怎样接过晋王临终的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取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后又写出如何“仓皇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样一个由盛而很快又衰败的历史事实。作者紧紧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第二种论据就是理论论据,主要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说明庄宗之事就是例证,所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洁有力,确凿无疑。 四、《论毅力》-梁启超

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2

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大学生,应从三个角度理解: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为人民而学。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没有高深学问你,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三是个人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一、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三事”的内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 六《容忍与自由》-胡适

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只有容忍别人,给别人以自由,别人才容忍你,给你自由,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回答这一问题不要受作者原文意义拘束,要源于作者,高于作者。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历史角度看,所有强调自己“绝对正确”的人,都在历史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并被历史的潮流抛弃,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 实际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文本“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

3

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作者不摆驾驶,将深奥道理融化在平易白话中哦那个,排除了阅读和理解障碍,容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七《咬文嚼字》-朱光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文主要采用①归纳法。在论证a.“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顾到联想意义”;b.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②归纳论证之例证法。在论证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举了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证法;b.论证“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是为了语句通畅或漂亮”时举了 “推敲”的故事,用的也是例证法;c.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③“类比法。a.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b.在论证”联想的意义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时用”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做比喻,是类比论证。 八、《吃饭》-钱钟书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 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俞有烘托,分得俞开,则合得俞出意外,比喻就俞新奇,效果俞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

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在于新奇,即本体与喻体不同处很大,距离很远,常人想象不到,给人的印象越深。“吃饭”本来是生活小事,作者却把它和金钱婚姻观、以公权谋私利的政客本性、轻视劳动人民和普通工作的劳动观联系在一起,把吃饭与吃菜的结合同音乐、烹调、合而不同的社会理念联系在一起,联想奇特,收到了新奇、独特、印象极其深刻的效果。

4

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钱钟书散文的独特风格是机智隽永,幽默诙谐,作者擅用丰富独特的类比和巧妙的比喻,表达对社会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是由于他知识非常广博,信手拈来,想象无比丰富,任思想驰骋,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九《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再者,爱因斯坦有伟大的人品,他深知自己是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才取得成就的,因此“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1)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2)他对科学艺术有独特的感情,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他“生存的目的和意义”3)他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对别人劳动的报答,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谈谈这篇演讲辞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作者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表现为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这个特色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在文风上的鲜明体现。因此,作者的文风与人格是相一致的。 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

概况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要避免愚蠢的见识,首先要找到造成这种愚蠢的原因。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自以为是,有些本来不难弄明白的问题因不去深究而造成常识性的错误。由于自高自大,将个人或群体的立场介入对事理的判断,便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性别主义,民族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等认识误区,带着傲慢与偏见去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就难免产生愚蠢的见解。

避免愚蠢的途径有三条1)坚持科学认知态度,要尽量亲自观察,自己的见识要有充分的证据。2)要谦虚谨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其具体方法包括:扩大生活范围,多与持不同见解的人交往,阅读

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4729 - 大学语文(专) - 课后题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4729 - 大学语文(专) - 课后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58383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