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 创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多次拓建与增修,规模恢弘,历史上曾称作府学、州学或学宫,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誉。元时,规定“有司上任先谒孔庙”。明代盛况空前,每年皇帝降香用乐队110人。明末兵灾,悉为灰烬。清代多次修建。今存东、西、中和两个毗邻的北院,有大成殿、戟门、官厅、魁星阁、崇圣祠、棂星门、节孝祠、明伦堂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明代以前的建筑群风貌。1982年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南城门 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嘉靖元年(1522年),州牧匾其门为“永安”。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匾其门曰“迎泰”。清代康熙、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又有几次重修。今存明代南城门洞三座,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城门高大,青砖砌壁,内填夯土。两侧城墙为夯筑,内外壁镶砖,厚度为1米。1999年,定州市人民政府把修复南城门作为文物旅游开发项目之一进行恢复修葺。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竣工,完成了南城门楼门、中门、外门、城墙加固、城墙上下踏道等工程,复匾“迎泰”,再现了古城门昔日雄姿,成为定州市文化文物旅游新景点。1993年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灏庄园 为清代定州富豪王灏的私家宅第,俗称西关王家大院,始建年代约在清代中期。整体略呈东西长方形,南北宽150米,东西长20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布局分两片。西片为中轴对称式四合院建筑,基本参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同时又具有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作为王家大院的主体,几组几进,依次排列,流线分明,错落有致。承袭定州房屋坐北朝南古制,依照前堂后寝的格局排列,以正为尊,以左为上。东片为王灏的官邸,房屋均系坐北朝南依次向东纵深排列的连环四合院。主体结构为清代小式木作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青砖灰瓦,磨砖丝缝,明柱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外观封闭、内部俊秀的连环套四合院,或鼓磴石基、门柱挑梁;或檐枋椽架、隔扇窗棂;或山墙照壁、屋脊马头。雕琢的各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不仅构思巧妙、工艺精当,而且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如蝙蝠象征着福,鹿预示着禄,鹤理解为寿等等,表达了主人希望万事通达、福寿绵长的意愿,蕴含了延年益寿、富贵人和、吉祥如意、封侯拜相的心理企盼。1993年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名人
定州平原沃野,钟灵毓秀,不仅孕育了中山古国的早期文明,而且哺育了灿若星辰的古今人物。
李克(前455~前395) 即李悝,战国时法家、政治家。中山(今定州)人,子夏弟子。魏文侯攻灭中山,封太子击(即魏武侯)为中山君,李克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出任中山相。在治理中山过程中,要求各县县令呈报赋税应讲求实际,不能虚报,不听“窕言”,不受“窕货”。曾建议魏文侯“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并提出选拔相国的标准。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粮食,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汉书·食货志》录其农作规划,“一家五口,治田百亩,亩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这乃是全家衣食和解决病困以及赋敛等开支的根本。魏文侯任用李悝等推行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实施平籴与出粜,取有余以补不足,使农户不致轻易贫困破产。他的谋划付诸实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魏国于是富强。他还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
廉颇 (前327~前243)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后汉书·廉范传》称廉为廉颇后裔,苦陉(今定州邢邑)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领赵国军队讨伐齐国,直取晋阳,大获全胜,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之威。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与秦王渑池之会,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使赵王免受秦王之辱。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心怀不满,认为自己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他,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朝堂上排
在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引车躲避。引起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廷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正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说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负荆请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谱写出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取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收安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攻燕国,围燕都,升任相国,封信平君。正是由于廉、蔺交好,赵国内部团结一致,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廉颇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赵国占领中山后,廉颇在一村落筑台练兵,定州市廉台村以此而得名。
李延年(?~前87) 西汉音乐家。中山(今定州)人。乐工出身,自幼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作曲水平高超,思维活跃。《史记》上记载“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专为汉武帝歌舞。曾在汉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被歌中所描述的绝色美女所感动,惊叹道:“天下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这位佳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他把妹妹献给汉武帝。李延年的妹妹被召进宫,汉武帝一见,果然是一位绝世佳丽。汉武帝被其美貌倾倒,选进宫,称为李夫人。李夫人非常得宠,李延年也因此被任为乐府协律督尉(负责宫廷音乐的官)。
李延年曾为当时文人司马相如等所写的诗词配曲,为《汉郊祀歌》十章配乐。又仿张骞传自西域的《摩诃兜勒》曲,作“新声”二十八解,用于军中,称为“横吹曲”。这些乐曲流传甚久,直到数百年后的晋代尚能演奏其中的《黄鹄》、《陇
头》、《出关》、《入关》等10首。这种将西域音调改编为新曲的创作实践,不仅体现了当时作曲艺术的高超水平,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李延年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在作品上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并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他还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李康(约196~约265) 三国魏文学家。字萧远。中山(今定州)人。性格耿直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十分欣赏。曾为浔阳长,政绩显著,封隰阳侯。李康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处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富贵时也”,并且列举历史上正反事例加以论证,旨在抒写自己生不逢时的愤懑和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行文流畅,说明透辟。《文心雕龙》曾评价他的《运命论》与王充的《论衡》相近,而文笔之流丽胜过王充。李康的著作大都已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李康的《运命论》。
刘琨(271~318) 西晋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定州市邢邑镇)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以雄豪著称。历任晋朝著作郎、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并州刺史、大将军、司空等职。据《世说新语》记载: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常共被而眠,夜半闻鸡起舞,互相激励。刘琨在他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祖逖)先吾著鞭。”他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一直为后人传为美谈和典范。刘琨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领兵打仗。一次在晋阳被匈奴军围困,刘琨乘月色登上城楼,高歌思乡之曲,子夜时又奏胡笳,拂晓又复吹之,许多匈奴军士流涕唏嘘,军心动摇,不得不撤走了重围。
在文学上,《隋书·经籍志》载,刘琨著有《刘琨集》九卷,《别集》十二卷,都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山集》,又名《刘越石集》一卷。刘琨的诗风慷慨悲壮,寄托高远,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评其诗“雅壮而多风”。现仅存诗《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望葛渔城寨》、《夜饮飞虹桥》五首,诗中洋溢着忧国伤时的感情,表现出对腐败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抒
发了效忠国家、抗战御侮的豪迈气概和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满腔悲愤。刘琨诗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与当时浮华诗歌相比更显得充实清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写到:“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昙曜(生卒年不详) 北魏高僧,云冈石窟开创者。少年出家于凉州(武威)寺院,后至中山寺院为主持。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446)毁佛时,隐于民间,曾求见恭宗,述“欲礼佛守死”,恭宗劝喻。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立,诏恢复寺院,兴佛教,师贤为道人统。和平元年(460)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翌年,昙曜应诏自中山赴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昙曜是一个信仰坚定、很有操守的僧人,为使佛教能够永远流传,不致因一时政治权力的迫害而经像法物荡然无存,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从人力物力上给予积极支持。昙曜选择武州塞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都出自本人。他熟悉西域佛影窟的体制,还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卓绝的创造。他率先主持开凿的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中第20窟为露天造像,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的露天大佛。昙曜除开凿佛窟外,从多种途径弘扬佛教,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两事。和平三年(462),他在刚刚修成的武周山石窟寺约集一批学问僧,配合印度僧人翻译《称扬诸佛功德经》3卷,《方便心论》1卷,《付法藏因缘传》6卷,《杂宝藏经》8卷。其中《付法藏因缘传》的翻译最能体现昙曜的深意。
慧光(487~536) 南北朝高僧,佛教学者。俗姓杨,定州人, 13岁时随父入洛阳,因灵巧聪明,受到来自天竺的禅师佛陀扇多的赏识,收为弟子,在少林寺皈依佛门。他习诵佛经,执卷一览便能旁通博引,穷究入微。口才极好,议世论佛,常有出人意外的见解。胸怀宽广,超脱流俗,深受众僧称赞,被誉为“圣沙弥”。慧光经过多年的律学研究,写成律疏一百二十纸,成为我国《四分律学》的奠基之作。后代的律学学者奉为经典,常常引用它来议论说明。慧光在河北、洛阳讲经传佛,研习南北各地的方言,造诣深厚,参与了《十地经论》的翻译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定州简介(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