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为总体目标。建成的亚运城将向社会示范展示太阳能光热利用、节能空调、建筑节能管理、雨水综合利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先进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成为我市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的综合示范区。
2. 新能源社区建设计划
建立省地型节能生态建筑体系,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包括绿色照明技术、保温性能较好的外墙、隔热效果好的玻璃以及有效的遮阳措施、LED等绿色节能照明技术等;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热泵系统等。
开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培训工作。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对12层以下新建住宅建筑在具备安装条件下,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至2010年达到10%新建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或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3. 新能源商务区改造工程
以打造环保节能的商务区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技术、地下(表)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技术,以及综合利用系统,有效降低热水和空调系统的用能。
对具有冷热需求的建筑,如宾馆、酒店、养老院、医院,推广采用热泵冷热联供系统和回收余热的热泵热水系统,逐步提高
21
热泵系统在城市热水中所占比例,到2010年采用冷热联供的星级酒店达到100家。
市、区(县级市)政府投资的养老院、学校、医院、行政事业办公楼等公益性建筑,制冷供热系统优先选用热泵系统。至2010年达到20%的既有商务建筑采用太阳能和热泵集中供热水系统,2015年40%的既有商务建筑采用太阳能和热泵集中供热水系统,建立起适合南方建筑特征的热泵技术规范和标准。
4. 近零排放新农村建设工程
以推广农村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重点,对于大型畜禽养殖场,推广污水厌氧消化技术,建设农村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站或热电肥联产工程;对于中小型禽畜养殖场,积极推广安全、高效、节能的“猪—沼(鱼)—菜(果、林)综合生态治理模式,同时解决用能、用肥、养殖和环保的需求;对于散养农户,支持和鼓励发展政府投资、废物集中利用、利益共享的户用沼气池模式,满足广大农户用能、用肥需要。鼓励和扶持农村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节约农村生活用能,提高农村用能优质化。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工作,在生物质资源丰富或者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积极发展适合农村推广的新能源技术,并成立以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支持的县、镇、乡、村四级新能源利用服务队,促进和保障农村新能源建设与服务。
到2010年,城乡居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15%以上,
22
到2015年,达到30%以上。2010年前建设5座大型沼气工程,建设100个中小型沼气工程;到2020年,新建20个大型沼气工程,200个中小型沼气站,10万农村和城镇家庭利用太阳能。
5.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加快城市固体废弃物发电综合利用步伐,制定和逐步实施垃圾丢弃、储存、运输、处理法规,建立合理、规范的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积极推广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垃圾填埋气发电技术、废弃物成型燃料技术,促进我市城市垃圾处理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新增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装机容量7.5万千瓦,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达到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2%;2020年力争总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年发电量占广州市社会用电总量超过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
6. 绿色电力工程
推动广州市小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绿色电力的发展。组织对广州市风力、水力资源的调查,制定风力发电规划,争取到2020年在南沙等地风电装机5-10万千瓦;加强小水电升级改造,进一步挖掘小水电发展潜力,到2015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逐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价收购细则,到2010年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装机容量5000千瓦,2020年达到10万千瓦。因地制宜建设农林生物质发电。
23
建立绿色电力认购机制。由于广州市自身的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有限,鼓励企业和投资机构抓住在国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走出去,到水力和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或投资水电和风电项目,为本市预臵绿色能源开发指标,将我市企业在市外的新能源产能纳入广州市的新能源开发总量,享受广州市的相关激励政策。
7. 新能源公交工程
开展广州市交通能源替代的专项研究,加快部署混合动力车应用示范,鼓励对纯电动车、天然气及二甲醚等替代能源车进行实验性运行示范,为合理选择适合于广州的公交车发展方式提供依据,为广州市交通系统实现低碳、快捷、舒适的公交系统提供借鉴。到2010年,在亚运会期间开辟1-2条新能源公交专线,并根据新能源车用技术发展情况,逐步发展新能源公交工程。
8. 新能源装备产业培育工程
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力支持发展一批新能源装备产业,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和利用、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成套装备,积极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热泵、高能二次电池、燃料电池、海洋能发电、储能蓄能设备等一批新能源技术,支持二甲醚、水焦浆等新能源的规模化生产。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产值1000亿元。将新能源产业
24
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我市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9. 新能源科技创新工程
在我市新能源应用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研究开发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支持新能源汽车、核电重型装备、垃圾发电成套装备等研发;开展太阳能功能材料(包括光伏陶瓷、太阳能辐照调节玻璃等)、高温热泵技术、热电冷联供技术等研发,为我市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提供支撑;研究与开发光伏电池、风力发电装备,波浪能利用、新型电池、储能蓄能等与新能源发电相关的技术;加强生物质液体燃料、制氢、能源作物选育、海水制淡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研发新一代替代燃料。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专利,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主导制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替代燃料、南方建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建立一批研发基地、中试基地、技术转移平台。到2015年,建立3-5个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造就10-2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人才。
10. 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完善我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广州市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重要内容,争取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
2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