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保护”唐高祖李渊,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武德九年6月,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传说:武门神的由来? 1?《西游记》载:
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诗歌:李白 杜甫
天文: 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以及简介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
C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 穿插历史知识讲解这句话的意思。
历史:烛灯斧声的由来,赵匡胤之死为什么说是千古奇迷? 文化:四大发明的完成及应用,沈括的《梦溪笔谈》 5.总结 .朗读并背诵这段三字经,分组比赛,争取在课堂上就能完成背诵,加大同学们的记忆力度。
补充知识: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26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十四讲 一、教学目标:
介绍三字经 明清部分内容 二、授课基本内容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廿四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明清史 和 全部朝代回顾
介绍科举制度,郑和下西洋等 三、授课提纲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迨(dài)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译文】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译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膺(yīng)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译文】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启示】: 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但到嘉庆皇帝为止,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 www.bb06.com T z D q?D 廿(niàn)一史 全在兹(zī ) 载治乱 知兴衰
【译文】上自伏羲以至大明,共有二十一史(24史 加清25)。凡帝王世系宗谱名姓、始末根由,全在此史记上载得详细清自。君之圣愚,巨之贤奸,一治一乱,一 兴一衰,善恶邪正,无不一见可知矣()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译文】凡读史记书者,须要考究历代君臣之实录,通达古往今来之事迹,犹如亲眼所见一般,则微词奥义可得而明,彼短此长可得而见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启示】: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出身贫苦,幼时曾入皇觉寺为僧。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但他当上皇帝后曾在肆诛杀功臣,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三次大屠杀,被杀者达数万之多。
【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启示】: 明成祖迁都燕京对于防御蒙古和经营东北,也就是巩固边防和维护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译文】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启示】: 明末宦官专权,带来了政治的腐败和贪污成风,这样,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7
同时,也给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入内地骚扰带来了可乘之机。
【译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 膺景(yīng jǐng)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启示】: 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但到嘉庆皇帝为止,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
【译文】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明朝:1368-1644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清世祖福临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关(顺治)
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中华民国: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1)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朱允炆w?n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 (4) 明仁宗朱高炽 chì(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朱祁镇 () (7) 明景帝 朱祁钰 (景泰 1450-1456) (8) 明宪宗朱见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cōng (嘉靖 1522-1566)(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庆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时作品。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 明)吴承恩红楼梦:(清)曹雪芹
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及徐霞客等科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明:耕地面积世界第一:人口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世界最大; 矿产量世界第一: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 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28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一次(地方考试),考期在秋季八月,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jiayuán )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会试也分三场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29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十五讲、第十六讲 一、 授课目标
三字经的劝学篇,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希望孩子们了解先人勤学的故事后能见贤思齐,刻苦学习。 二、授课基本内容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三、授课提纲
1 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历史部分)
提问:大家对那段历史印象最深刻?回答唐朝、清朝的比较多。
2 板书,读第一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朗读口而诵---犹苦卓,生僻字纠正读音。 3 提问:问他们的上课作息时间,是不是从早到晚的学习。 引入: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告诉孩子们学习要坚持,贵在持之以恒。 4 讲叙: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给孩子们讲孔子从师项橐的故事。
5 讲叙: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6 讲叙: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总结:没有学习用品的情况下也能学习。
7 提问:你们学习的时候是不是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 讲叙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孩子们听了有些怕怕,告诉他们精神可嘉、但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8 讲凿壁偷光、映雪借光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也可以学习。
第一堂课结束,简单复习第一堂课的内容,给孩子们补充些小知识,讲讲古人三上读书的事 9 讲叙: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讲朱买臣休妻,覆水难收的故事;结果孩子们对这个很感兴趣 10 提问,有没有人知道苏轼,或者听说过他的诗词。 引入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讲三苏的故事。苏爸爸27岁才开始读书,孩子们羡慕不已。 11 讲叙: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总结这次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在种种不利于学习的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的案例,目的想告诉他们在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有阳光志愿者教授的情况下,哪怕能有一点点的刻苦学习。
留10分钟时间开始当堂背诵,能背几句是几句,能背多少是多少,后来最多的能背三句。 最后5分钟,让孩子们从今天所学的课程中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原因,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回答(尤其是一直不说话不举手发言的小朋友),鼓励他们发言。
最后统计下来孩子们喜欢最多的是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两句。
3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国学启蒙之《三字经》(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