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
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4.网络化
20世纪 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
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铣床和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4000~8000rmin提高到12000~40000rmin以上;快速移动速度由过去的10~20mmin提高到48mmin,60mmni,80mmin,120mmin;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要求提高运动部件起动的加速度,由过去一般机床的0.5G(重力加速度)提高到1.5G~2G,最高可达15G;直线电机在机床上开始使用,主轴上大量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 (2)高精度化
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0.02mm提高到0.008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0.01u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问世。
数控中两轴以上插补技术大大提高,纳米级插补使两轴联动出的圆弧都可以达到1u的圆度,插补前多程序预读,大大提高了插补质量,并可进行自动拐角处理等。
(3)复合加工,新结构机床大量出现
如5轴5面体复合加工机床,5轴5联动加工各类异形零件。同时派生出各种新颖的机床结构,包括6轴虚拟轴机床,串并联绞链机床等,采用特殊机械结构,数控的特殊运算方式,特殊编程要求。
(4)使用各种高效特殊功能的刀具使数控机床“如虎添翼
如内冷转头由于使高压冷却液直接冷却转头切削刃和排除切屑,在转深孔时大大提高效率。加工刚件切削速度能达1000mmin,加工铝件能达5000mmin。 (5)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
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已是使用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提高数控机床开动率、生产率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企业合理化、最佳化利用这些制造手段的方法。因此,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制造、异地诊断、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等各种新技术都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发展起来,这必然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2.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自动机械、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如:2000~80000
瓶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
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是对自动化领域的一场变革。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已成为当今自动化领域发展的热点之—。目前,新建的连铸机已经开始使用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通信网络
传统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通信网络截止于控制站或输入输出单元,现场仪表仍然是一对一模拟信号传输。现场总线是用于过程自动化和制造自动化的现场设备或现场仪表互联的现场通信网络,把通信线一直延伸到生产现场或生产设备。
(2)互操作性
互操作性的含义是来自不同制造厂的现场设备,不仅可以相互通信,而且可以统一组态,构成所需的控制回路,共同实现控制策略。
(3)分散功能块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废弃了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输入输出单元和控
制站,把DCS控制站的功能块分散给现场仪表,从而构成虚拟控制站。例如流量变送器不仅具有流量信号变换、补偿和累加输入功能块,而且有PID控制和运算功能块。
(4)通信线供电
现场总线的常用传输线是双绞线,通信线供电方式允许现场仪表直接从通信线上摄取能量。这种低功耗现场仪表可以用于安全环境,与之配套的还有安全栅。有的企业生产现场有可燃性物质,所有现场设备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防爆标准,现场总线也不例外。
6.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
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轧钢厂中的应用 1什么是轧钢
轧钢,旋转的轧辊间改变钢锭,钢坯形状的压力加工过程叫轧钢。轧钢的目的与其他压力加工一样,一方面是为了得到需要的形状;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善钢的内部质量,我们常见的汽车板、桥梁钢、锅炉钢、管线钢、螺纹钢、钢筋、电工硅钢、镀锌板、镀锡板,包括火车轮都是通过轧钢工艺加工出来的。
2轧钢生产过程极其制定
什么叫轧制生产工艺过程?
由锭或坯轧制成符合技术要求的轧材的一系列加工工序的组合,组织生产工艺过程,确定加工工序,首先要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或称技术要求),同时要尽量提高产量、降低消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优质、高产、低消耗”,如何“优质、高产、低成本”的生产出符合技术要求的轧材制定工艺流程的总任务和总依据。
3钢的轧制
轧出合乎质量要求的轧材,轧钢工序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中心环节。
轧钢工序有两大任务:精确成型,改善组织和性能
影响精确成型的因素有:①合理的孔型设计(型钢),辊型设计(板带钢)压下规程及轧机调整②轧制过程工艺参数稳定,如:温度、速度、张力等
压下规程:内容是确定所需采用的轧制方法,轧制道次及每道次压下量) 影响组织和性能的因素:
变形程度:应保证改善铸态组织,保证压缩比和细致均匀的晶粒度(变形程度较大,压应力状态强,有利于改善组织,性能)。
变形温度:钢材:性能→组织→终轧温度←开轧温度
(钢坯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开轧温度)开轧温度的确定原则:必须以保证终轧温度为依据
终轧温度:按照相图确定轧制制度。终轧温度因钢种不同而不同,主要取决于产品技术中规定的组织性能,如果产品在热扎以后没有热处理,那么终轧温度的选择便以获得的所需要的组织性能为目的。
在轧制亚共析钢时,一般终轧温度应小于Ar3线约50~100℃,
以便在终轧以后迅速冷却到相变温度,获得细化的晶粒,若终轧温度过高,破碎的γ晶粒会继续长大,得到粗晶组织,降低机械性能。若低于Ar3线,在(γ+α)区进行了一定的塑性变形,将导致加工硬化,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因为在同样温度下,α易变形,γ不易变形,导致不同相变形不均匀,从而引起附加应力;另一方面,在α基体上出现γ,可将γ看作硬的夹杂物,它将强烈阻止位移的移动,而在该处形成位错堆积,引起应力集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断裂。若在γ基体上出现α,这将使强固的机体削弱,同样也引起应力集中易使金属过早断裂。)
过共析钢的终轧温度应比SK线高出100~150℃,低于SK线,易析出石墨出现裂纹,高于SK线在晶粒边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不能破碎,使钢材的机械性能恶化。
变形速度(轧制速度):提高可提高质量;头尾温差减小,对质量好,但速度上升受电机能力、轧机设备、强度、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以及收入条件等限制.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研究毕业论文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