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语录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孟子语录》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掌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一起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置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鱼
熊掌
生
义
舍鱼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春晓村居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同学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身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同学的生活经验,激活同学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只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竞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同学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干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协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协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同学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和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二、介绍作者及溶洞:
师:在去之前,我们得先做准备工作。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1、了解叶圣陶爷爷。
2、了解溶洞。
三、自同学字、新词。
1、自读课文,画出并分析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1)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课文
(3)理解生词
四、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配乐朗读课文
2、同学自学:(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收获。
4、教师指导
游览顺序:路上见闻→外洞→由外洞进内洞(孔隙)→内洞→出洞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蒙着面纱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下节课,我们要真真切切的游览一番。期待吗?
六、作业:
A、誊写生字、新词
B、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同学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细细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的路线。
二、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小组合作,填好课后一题的表格。(表格如下)
游览的地方
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
2、任选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1)路上的见闻:
①理解句子“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②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2)外洞:
①理解句子“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如的独到之处。
②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3)由外洞进内洞(孔隙):
①孔隙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②孔隙的写法
③有感情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感受,要感同身受。
(4)内洞:
①内洞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②双龙洞的由来及溪水的源头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读完以后说说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揣测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课后2题。
(2)教师指导: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3)教师引导:我们是按游览的顺序分析文章的,这篇文章还有一条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一找这条线索,下节课我们交流。
(4)教师总结: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身的感受。
三、总结:
1、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2、师语: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四、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C、找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2、说话练习:介绍双龙洞。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记叙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3、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4、课文是怎样把几局部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
5、汇报:泉水流经的路线
6、教师总结:文章把这两条线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一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二、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扮演。)
三、写作训练:
1、同学自身读描写“孔隙”的一段。
2、说说“孔隙”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3、教师说明:既可以学习“孔隙”写法的一种方法(如:借其它事物描写本领物),也可以学习“孔隙”写法的两种方法,还可以把描写孔隙的方法与学过的其他描写事物的方法结合(如:用数字说明、打比如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后4题(仿写“孔隙”)
板书设计:
5、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洞口) 由外洞进内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
一个这样的老师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公开课教案1
(一)导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老师,同学们也结识了不少的老师,一定有很多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今天在将要学习的课文中,我们会结识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生字。
2.再读课文,考虑:课文分几局部写的,每局部写了什么内容?
3.反馈自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一局部
1.找出描写“我”和同学们态度的语句,读一读,看看他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思路:
变化原因
面面 相觑老师讲了一种大家都不知道的动物
↓
饶有兴趣老师又让“我们”观察动物头骨,又解释它的特征
(传看记笔记画图)
↓
胸有成竹学得很认真
(答卷)
↓
怒火上升考试都不及格,老师说假造的东西是错的
不满的议论
↓
悟出“他的.希望”听老师讲了不及格的原因
从探索中获得知识(重点理解第10自然段)
学习第二局部
朗读课文,想想,以后上课,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变化:学习方法改变了——采取“新怀疑主义”
原因:“我们”认识到老师这样做的价值,懂得了在质疑中分辩正误,探求真理。
(四)总结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的实际说说,你喜欢怀特森这样的老师吗?要说出自身的理由。
2.学了这篇课文,你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哪些启示?
(五)巩固练习
1.指导书写(重点:觑、黠、凯)
2.大家互相交流自身积累的成语和学到的新词,说说自身对词语的理解。
[/td][/tr]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1
片段: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身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同学默读考虑。)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同学边读课文边考虑。)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同学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时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同学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同学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干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学设计孟子语录详细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5篇)(孟子语录及其出处和解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