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汉服,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化,却在1644年那剃发易服中消失……我爱汉服,爱她的美与质。
我是汉服运动者的一员。汉服运动全名汉服复兴运动。我不知道为什么,汉服应该是我们汉族的骄傲啊,为什么现在却成了耻辱?日本人,韩国人,道士,和尚……这些词多刺耳,这,是我们汉民族的汉服啊,为什么遗失在了时间中?现在是很多人穿汉服,抖音也有不少,可多少人是真心喜欢的呢?大多都是打着名号,用现在网络流行语说,那些人是觉得自己穿上了汉服,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了。撕形制,山正,搭配……汉服运动越来越难,我们只是想复兴她,而不是复古,我们只是希望她能够融入现代社会,走进传统节日,告诉所有人,汉族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汉服复兴,应该是我们全汉族的梦想啊!
不要在让汉服在外流浪,遗失了好吗?
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比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再比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中秋节……而我要说的是“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他满腹诗书,但当时的国君楚怀王却听信谗言,不重用他,反而重用小人。屈原的满腔抱负无法实现,在楚国被攻破时选择了投汨罗江自杀。人们曾纷纷乘船去找屈原的尸体,驱赶江中的鱼,可是没有找到。人们怕鱼儿吃他的尸体,就往竹筒里放米之后扔进江里,后来就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此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会包许多粽子,翠绿的粽叶里,包着雪白的糯米,还可以加许多佐料,如肉,蜜枣等。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香混合在一起,让人胃口大开,忍不住多吃几个粽子。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端午前几天,大村小镇都会准备好龙舟,安排好划龙舟和敲鼓的人员,然后在湖边练习。端午节当天,太阳高照,湖边人山人海,围栏边也是人堆人,让人担心起围栏的承受能力。终于,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比赛开始了,鼓手有节奏地敲击鼓面,划船的人动作整齐划一,龙舟争先恐后地冲向终点,这盛大的场面,壮观极了!
端午节时人们还会在门上挂艾草,祈求一家人身体健康,吉祥幸福。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挥发出特殊香气,不光可以驱蚊虫,还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墙边喷洒雄黄酒驱毒,还会把洗干净的药草捆绑成一大把,放在锅里跟鸡蛋一起煮,用煮出来的水洗澡,防止生病。
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都是家乡人过端午的特色,它们就是端午节的象征。当然人们也不会忘了在心中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元宵节,是一个温馨,充满爱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有些特别的习俗,这也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正月十五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称之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元宵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说吃汤圆、赏灯、猜灯谜等许多习俗。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做汤圆是元宵节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吧!开始,我认为做汤圆太容易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还挺难的。让我来说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吧!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糯米粉,些许芝麻,一点面粉,适量的水,还有猪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里磨成芝麻粉,加少许糖,再把大块的猪油放入慢慢搅拌均匀。真没想到,磨了十分钟,我就感觉手臂酸得就快断了。接下来,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个大大的球,再发酵30分钟……
哈哈,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要开始最关键的包汤圆的环节!这可是最难,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们把芝麻馅放入摊平的汤圆皮上,一边转一边将汤圆皮裹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子。我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说:“是你包的芝麻馅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没问题啦!”我恍然大悟。看来奶奶做汤圆的经验已经炉火纯青了。这下子我连续成功做了五个,一个个堪称完美。最后,我们把做完的汤圆放到锅子里煮十分钟。煮熟后,我们一起开心地品尝起来,真的.太美味了啊!
这就我们家乡的元宵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让我学习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经验,也让我们一家人在元宵佳节,其乐融融,欢聚一堂。
外婆家在宜兴,那里过年家家户户除了买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种年货以外,还有用糯米面包团子的传统习俗,新年吃团子,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团子过新年。吃完早饭,外公外婆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外婆负责剁肉馅、青菜馅、萝卜丝馅,还要煮红豆做豆沙馅。外公的任务是和面,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进盆里,倒入热水后,使劲地揉成一个大面团,然后再搓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面团。还有一部分面粉是用事先准备好的艾叶汁去和,雪白的面粉很快成了草绿色,外公说这是要做豆沙馅的青团。两人配合多年,显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种馅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绿的小面团。
开始包团子了,我也跃跃欲试,想一起参与进来。征得外婆的同意后,我说干就干,洗干净手,卷起袖子,加入包团子的队伍。我照着外婆包团子的方法和步骤慢慢地学起来。首先把小面团搓圆了,再用手把面团捏成圆圆的、扁扁的小碗状,接着放入一勺菜馅,轻轻地把小面碗在掌中一边旋转一边用右手封好口,捏紧,捏尖,菜馅都被包进面里,一个圆圆的团子就包好了。外婆为了区别菜馅的不同,还会在萝卜丝肉馅的尖顶上捏个小凹槽。我也学着捏一下,做个记号。看到自己的成果,我高兴极了。在大人们的鼓励下,我又继续尝试包了几个团子,还用同样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馅的青团。外公把我们包好的团子排在蒸笼里,放到灶上去蒸。我焦急地在灶台边转了十多分钟,热气腾腾的团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香喷喷的团子吃起来,又粘又糯,还有菜和肉的鲜香,味道好极了。外公外婆也都夸奖我的“手艺”不错。
宝马腾飞迎福至,灵羊起舞报春来。新年即将来临,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做着美味的团子,过个团圆年,其乐融融,真是开心。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是一个心旷神怡;我的家乡,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家乡的美景也赛过美丽的桃花源,胜过雄壮的瀑布,也比过其它美景。春天到了我家乡的小朋友们,脱下棉衣飞奔出家门。小河退去上面的冰层欢快的流淌着。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小草悄悄的探出头来。站在高山上,望着那杏树梨树栗子树桃树苹果树……你争我赶抽枝展叶无论多么烦闷的心情,都会瞬间变得烟消云散代替的则是快乐的心情。我家门口有一颗柳树,看那原本光秃秃的柳枝渐渐长出小芽、开花。
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欢乐感。夏天到了看着那满树鲜红硕大的桃子,闻着那诱人的香味真想上去咬它一大口。农民伯伯忙碌着摘桃子。那一个个鲜红硕大的桃子争先恐后的往筐里跑。如果有一个桃子农民伯伯没看到,那个桃子会使劲的摇晃直到最后掉在地上。夏天虽然忙碌,可农民伯伯却每天笑盈盈的。因为农民伯伯收获了。秋天到了,天气凉爽了。柳树的叶子由绿变黄了,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照翩翩起舞。松树、柏树、杨树向一排排坚强的哨兵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秋风中,依然那样翠绿。绿油油的小草由绿变黄了,枯黄的小草在秋天种吹拂下像一块块软绵绵的大地毯。冬天,银装素裹。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早上起床,映入眼帘的是屋顶上、枯叶上的一层薄霜。白茫茫的一片,像给万物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有许多植物都枯萎了,可是腊梅却亭亭玉立,以坚忍不拔的姿态傲视严冬。在这里生活的人很朴素,也很善良,过着简单不受约束的生活。这样乐也融融,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记忆点点,恍如回到了童年时和邻居大伯在田里插秧;
和姑姑在山上摘果;和玩伴们用树枝制作弹弓……岁月已逝,物是人非。呵,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古城保定,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几年前的保定市,没有几条象样的马路,又窄又脏。晴天尘土飞扬,过路的人只好捂着脸走。下雨天就更别说了,一不小心,就会摔跤,骑自行车的人更加糟糕。而今天,马路上是宽敞的柏油马路,特别干净,连一点儿尘土也没有。今天,保定林立着一座座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没有了低矮的房屋。人们都住上了居民楼,生活在不断提高,家里增添了许多的“电家伙”,利用这些东西,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知识。
当新的世纪翩然来临的时候,历史的镜头,自然而然地聚集在正在发生变化的“老保定”身上。现存的保定老城区是古城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和精华。路网改造、园林绿化、形象综合整治、旧城改造四大工程同时开工,一个大手笔在保定古老的版图上尽情地挥洒着现代人的渴望与激情。
恢复昔日的“莲池十二景”;再现大慈阁“市阁凌宵”的美景;西大街恢复与保护性整修工程,让青砖小楼、商铺林立的西大街重现古城……古城就在一天天的改造中走回到从前,我们又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莲叶,又感受到了那旧日的繁华……
啊!保定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作为我们21世纪的新主人,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做到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祝愿我们的家乡保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端午节已至,放学回到家后,一股幽香从厨房里飘散出来。我眼中顿时一亮,好香呀,这是在做什么?奶奶笑着说道这是在包粽子,每年的端午节都是有这个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们家乡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端午节是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来的。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艾叶,包粽子。所以端午节也似乎带有竹叶的清香,使人不经对端午节充满无限的向往……’
我似乎也被这个带有神话色彩与独特习俗的节日给迷住了,我便央求奶奶教我包粽子。奶奶轻轻的告诉我:“传统的粽子要以糯米为馅儿,佐以红枣、绿豆,然后用竹叶包裹,吃时拌糖。包的时候,先用竹叶卷一个漏斗的形状,再放入糯米绿豆馅儿,然后顺着漏斗的形状将粽子包成三角形的,最后用线绳捆紧就成了。”奶奶在给我讲的同时,一个漂亮的粽子已经出炉啦!我努力了半天,却总是也包不出一个像样的粽子,一个好端端的粽子被我包成了圆形。哈哈,今年的端午节我祝大家团团圆圆,我笑着说。
粽子终于成了,我望着自己亲手做的杰作,心中不仅感慨万千,望着粽子上滴溜圆的豆子与米粒,简直一下子就把人们的食欲给挑了起来,而我自己也望着那些刚出锅的粽子,忍不住偷吃了几个。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一边谈笑风生,一边诉说着端午节的文化与习俗,一边等着表弟一家回来过端午吃粽子。粽子来喽,好香呀,在坐的无不发出感叹。而我自豪的拍拍胸脯道,这些粽子我可也有功劳哟,我连忙自夸道。
突然一阵电话声响起:“喂,哥哥,今天我和同学约了出去吃饭,再见。”望着电话的我,却有一股难言的、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
爷爷奶奶也听到了电话中传来的声音,弟弟不回来,他们一个个严肃的坐在那里沉默不语。我只好笑着打着圆场,没事儿不管他们,我们自己吃自己的。好一会我们才回过神来,不禁感慨万千,爷爷说:现在人们都不是很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只关心最新潮流,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忘了根本。我听到这话后,不禁伤感的想到,可能爷爷奶奶老了,盼着节日放假,弟弟一家能回家吃一顿饭,团团圆圆相聚。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的话,也是在自觉维护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文化也就不会画上句号,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也不会消失。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高三作文家乡文化高一作文3000字(解析49篇)(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