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艰深 [极性]
浑浊——清澈 [极性]
积累——消耗(消费)[互补]
赞同——反对 [互补]
拘泥——变通(灵活)[互补]
丑恶——美好 [极性]
富裕——贫困 [极性]
平坦——崎岖 [极性]
吝啬——慷慨(大方)[极性]
节约——浪费 [互补]
九、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试以“重——轻”、“团结——分裂”为例加以说明。一般说”王安忆是女作家”,却只说“梁晓声是作家”,形成“作家——女作家”的对立,这也是不平衡现象吗?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如“这杠铃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 180kg”,也可以是“轻,才120kg”。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回答只能是“轻,120kg”,不能说“重,180kg。”但可回答说“不轻,180kg”。一般只能问“有多重?”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重。”“有120kg重。”不能说“有120kg轻”。 “团结——分裂”也如此。一般情况下(不知是否分裂)只问“他们团结不?”“他们团结的情况如
何?”“他们有多团结?”一般不问“他们分裂不?”只有在已知为分裂时,才问“他们分裂的情况如何?” “作家—女作家”的对立也是不平衡的。“作家”可以特指男性作家,所以一般只说“梁晓声是作家”,除非强调性别时,不说“梁晓声是男作家”。“作家”还可以兼指女作家。如果说:“来了一群作家。”其中可以有男的也可以有女的;如果说:“来了一群女作家。”其中便只能有女作家,不能包括男的。当然说“王安忆是作家”也是可以的。
十、下边句子里都有用词不够妥当的地方,试指出来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他那双沾满红丝的眼睛说明他又为革命熬了一个通宵。
“沾满”改为“布满”。“红丝”不是从外面附着在眼睛上的,不能用“沾满”。
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的心脏跳动停顿了,但是他的声音,他的思想,却没有停顿。年轻一代接过他的笔,继续在革命的大道上前进。
“停顿”均改为“停止”。人死了,心脏不能再跳动起来了,不能用“停顿”,“停顿”含有可能再起动的意思。
③大家决心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攻克困难,争夺更大的成就。
“发挥”改为“发扬”,“攻克”改为“克服”,“争夺”改为“争取”。这样一改,动词和宾语就搭配得拢了。 ?
④运动员踏着强健的脚步,举着五彩缤纷的旗帜,穿过了检阅台。
“踏着”改为“迈着”,“强健”改为“矫健”,“脚步”改为“步伐”。改后,动词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词都搭配得拢了。“穿过”改为“走过”,因为事实上并不是从检阅台穿过,而是从台前走过。 ⑤大家对王同志的批评正确而尖刻。
“尖刻”改为“尖锐”。“尖刻”是贬义词,对同志的正确批评不能说是“尖刻”的。
⑥今年,市场上西瓜供应充沛。
“充沛”改为“充足”。这样一改,与“供应”就搭配得拢了。
⑦敌机驾驶员非常机警,往云端里一钻仓皇地逃走了。
“机警”是个褒义词,不能用来描写敌人,应改为“狡猾”或“胆怯”。
⑧每个革命者都元例外地期望把自己的工作搞好。“期望”改为“希望”。“希望”可以用于对人或对己,但“期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现代汉语》黄伯荣_廖序东_课后习题答案_上下册(1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